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是宋朝人-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赵匡胤的死因,可能性最大的就是饮了毒酒。在各种有关史料中几乎一致记载,赵匡胤是在与赵光义饮酒之后才死去的。在案发现场,能与赵匡胤对饮,能在酒中下毒的只有赵光义一人。
  赵光义用毒酒害死降王降将以及他所不满意的人例子很多,这主要是由医官程德玄向他提供毒药。程德玄与赵光义的特殊关系,《宋史?程德玄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涑水记闻》等书都有记载。
  正因为是程德玄下的毒,赵光义才会预知赵匡胤的死期,才会派他守候宫中来人。在赵匡胤被害的那两天(10月19日至20日),程德玄一直在现场活动。

杀兄夺位的惊天大案(2)
与毒酒相比,用其他方法杀人的可能性要小得多。赵匡胤生背疽一事,只不过民间有此传说,难以落实,柱斧是一种文房用具,杀人的可能性不大。
  这个犯罪集团有哪些人?赵光义自从出任开封府尹之后,久已在开封结成一伙死党,程德玄是他的死党之一,并不避讳。内侍王继恩受皇后之命去喊皇子,却敢拒不奉命,反而去喊赵光义,这是很明显的背叛行为。这些人如果不是赵光义的死党,绝不会参与这种罪恶活动。
  三、李焘在记事中,一再在关键时刻记录下赵光义、程德玄、王继恩这三个人的行动与语言。当时王继恩受宋皇后之命去找赵德芳,他却背着宋皇后偷偷地来给赵光义送信。赵光义还在磨磨蹭蹭地和家人商量事情的时候,王继恩很不客气地催促他进宫,说是“事久,将为他人有矣!”(时间拖欠了,会给别人得到了!)这里所说的他人,就是赵德芳,这里所说的为他人有,指的就是皇帝位置。除此之外,不可能有任何别的解释。当时天降大雪,(王继恩)“遂与王于雪中步行至宫”,匆忙的情况可以想见。
  他们三个人走到了宫门前,王继恩还准备先进去通报一声,程德玄立刻催他“便应直前,何待之有?”(赶快进去就是,还有什么好等的!)这就充分说明,赵光义杀兄夺位这件大案当时正按预定计划进行,他们已把宋王朝的皇宫看成了自己的家,随便出入,毫无顾忌。
  宋皇后听说王继恩回来了,还在急切地问:“德芳来了没有?”但她在此时一旦见到了赵光义,不禁“愕然”,就立即明白自己已经完全落在赵光义的圈套之中,只好马上改口,称这个小叔子为“官家”,希望能够保住母子之命。
  皇宫外面,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似乎平安无事,但是宫里面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宫廷政变,以赵光义为首的犯罪集团正在有计划地进行杀人夺位。皇帝已经被杀,皇后与皇子已被控制,其他一些重要的人物正在进行谈判。赵光义自己这一集团的人员也在进行串联、组织,占据要害部门。只要这时的工作进行顺利,可以先行登位,还有许多问题,不妨等到登位以后再说。
  根据《宋史》与宋代不少史书的记载,赵匡胤与赵光义两人手足情深,极为友爱。赵氏家族内部早有协议,在帝位的传承上是传弟不传子,赵匡胤本人也曾经公开表示过,他的帝位以后是会传给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的。既然是这样,这个接班人就该耐心等待,不应该这样沉不住气,冒着极大的风险,如此狗急跳墙,冒死一逞。这次杀兄夺位的宫廷政变万一失败,所有的参与者都会被斩尽杀绝,身为齑粉。一个精神正常的人,是绝不会做这种风险极大的事。那么,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
  原来,《宋史》与许多史书上的记载,有关赵氏兄弟手足情深的记载都是假的,是赵光义做了皇帝的时候命令史官按照自己的意图加上去的。赵氏家族帝位传承传弟不传子的协议《金匮之盟》一事也是假的,是宰相赵普按照赵光义的意图在20年之后所编造的。历史的真相是:赵匡胤与赵光义近年来在一些政策上的分歧越来越大,矛盾越积越深。他们帝位传承传弟不传子的说法过去虽然提过,只不过是家族内部的议论而已,并无正式手续,最后还得由赵匡胤自己决定。当时赵匡胤年纪不到50,身强力壮,短时间死不了,大儿子德昭已经26岁,早已成年,赵光义继位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特别是在公元976年2月,吴越王钱俶来朝,赵匡胤命令德昭前往接待,这是前所未有的事,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日后赵匡胤如果身体不适,就有考虑传子的可能。
  这年春天,赵匡胤带了不少随从视察西京(洛阳),首次向群臣提出了迁都的想法。赵光义急于劝阻,还拉了很多人出来劝阻。这就暴露了自己在开封府培植了个人势力不愿离开开封的真实想法。当时赵匡胤笑而不答,似乎胸有成竹,这也是个危险的信号。赵匡胤做事稳重,他的不答,是自己早有主见,到时候说做就做,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实行。一旦宣布迁都,赵光义多年来在开封府培植的势力将会付之东流。
  赵光义一想到老宰相赵普,就觉得心情紧张。只要赵普当权,自己就出不了头。近年来赵普被贬到外地当节度使,是因为他自己抓权,受贿,被几个谏官所告倒。不过赵匡胤还是离不了他,什么时候心血来潮,还会把他喊回来。赵普一旦回来,肯定对自己不利,继位的希望就一点也没有了。思前想后,赵光义觉得不能再等待了,必须马上进行抢班夺权。就在公元976年10月,这个惊天大案终于爆发。
  宋代有个假皇帝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从秦始皇到宣统一共有两三百个,只听说有好皇帝、坏皇帝,未听说有真皇帝、假皇帝。王莽在公开篡位之前曾经称过摄皇帝、假皇帝,那个“假”字不过是指“暂时”、“代理”之意,不是指的真假之假。我这里所说的“宋代有个假皇帝”是指宋太宗赵光义。为什么要这样称呼?因为史书上所记载的他的一生事迹,大都不真。他生于公元939年,死于997年,实际年龄58岁。在这58年中,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939年960年,也就是陈桥兵变以前,当时他的实足年龄21岁。这一时期他没有任何事迹可言。后来史书上所记的他的事迹与功劳,全部是在他做皇帝以后史官为迎合他的意旨而伪造,全是假的。
  第二阶段是从960年到976年,也就是赵匡胤在位时期,他的实足年龄从21岁到37岁。这一时期他在赵匡胤的照顾之下,长期担任开封府尹。但是他把主要的精力用于培植个人势力,为日后争夺帝位作准备。他的行动已为宰相赵普所注意,赵普一再提醒赵匡胤对他加以防范,使得他的许多计划都未能得逞。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杀兄夺位的惊天大案(3)
第三阶段是从976年到997年,他的实足年龄从37岁到58岁。这一时期是他自己做皇帝,他就利用手中的权力,成立编纂班子,修纂及删改史书,大胆放手造假。对于自己第一阶段的历史,从零开始,完全伪造;对于第二阶段的历史,尽量篡改,把赵匡胤的许多功劳,改写在自己头上;对于第三阶段的历史,则从写法上下功夫,或者归功于己,诿过于人;或者把坏事说成好事。如果一个人的一生事迹绝大部分都是假的,都是有意伪造出来的,那么,这个人本身也就成了假人物了。赵光义就是这样的人物。
  能不能举个例子,并且拿得出作假的铁证?答案是:能。
  请看《隆平集》卷一《太宗皇帝》中的一段话:
  公元960年,赵光义随同其兄赵匡胤去陈桥驿。赵匡胤既被将士们拥立为皇帝,回师向开封进发,赵光义就拦住马头提出建议说:“这次回师开封,将士们如果自恃功高,大肆抢劫,使得老百姓肝脑涂地,那就绝不符合应天顺人的精神!最好是要诸军将领立下严守军纪的誓言,然后前进。”赵匡胤接受了这个建议,要大家各立誓言,于是全军肃然行进,未出任何问题。赵匡胤因此很称赞赵义光的谋略,对他更加友爱,从那个时候起,就有把帝位传给他的意思。
  这一记事被辗转引用,收入史书,后人也就信以为真,认为赵光义在陈桥兵变时已是兵变集团的核心人物,立了不少功劳,成为这个政权的二把手或三把手。直到现在,我所见到的有关宋代的不少历史著作中,还有些作者,一直把赵光义认为是陈桥兵变的重要人物。而历史事实是,在陈桥兵变的当时,赵光义留在开封和他母亲在一起,根本没有到陈桥驿去。可见由赵光义本人主持的伪造的史料流传久远,已经骗人骗了1000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