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邓小平多次称赞###同志,对有以他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表示“很放心,也很高兴”。几年来的实践表明,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艰难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前,沉着应付,艰辛开拓,表现了很高的领导水平和很强的把握全局的能力。
“我活到1997年,就是要在中国收回香港之后,到香港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
邓小平讲这段话时,心中充满着无限深情和热切希望。被称为“东方之珠”的香港,邓小平早年曾去过5次。
新中国建立以来,包括邓小平在内的中共领袖们,一直为台湾、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不懈地努力着。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我一生问心无愧,让历史去评价吧(3)
香港“租期”一步步走近了。毛泽东等未及解答的这道历史难题由邓小平等着手解决。从80年代开始,为了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尊重历史和现状,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即在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到香港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多少年来,邀请邓小平去香港的人不计其数,但都被这位日益年迈的老人婉言谢绝了。他不是不知道,尽管香港回归的日期一天天临近,但自己的身体用自己的话来说,也“一年比一年困难了”。能尽早目睹香港是这位东方老人梦魂萦绕的夙愿。但是,他不去,原因不言自明。香港回归以后,再到这块中国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感受是难以言状的。
“哪怕是坐着轮椅也要去,哪怕在香港的土地上站一分钟也好。”
1992年1月至2月,邓小平视察了南方并发表了重要谈话,他的声音,激促了中华大地上空滚动着加快经济发展的阵阵春雷。但是,他在深圳面对着香港时,却一句话也没有讲。在国贸大厦楼顶的旋转餐厅里,他深情地望着对面的香港。在皇岗口岸,他站在边境久久地凝视着对面的香港,目光不愿意离开。那饱经人世沧桑脸上的神情,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使陪同的人终生难忘。
此时此刻,我们再倾听这位伟人简明、质朴的自述:“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我们怎能不心潮逐浪,难以自已呢?
“我退休方式要简化,死后丧事也要简化,拜托你们了。”
令世人悲痛的日子不幸到来:1997年2月19日21时8分,我们敬爱的邓小平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覆盖在邓小平的遗体上,这是党和人民给予这位老共产党员的最高荣誉。
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邓小平对于生死问题的看法向来达观。关于自己的后事,近年来曾对亲属多有交待。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不留骨灰,撒入大海,这是毫无保留地把毕生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的邓小平的遗愿。
笔者曾几次到过邓小平抗日战争时住过的河北省涉县(原为河南省)赤岸村。那里的人民群众把附近一道小山岭起名为将军岭,专门留几处地方,用来埋葬当年曾在此地战斗过的老一辈革命家的骨灰,以此来缅怀他们的功绩,寄托自己的哀思。刘伯承、徐向前、李达、黄镇均有骨灰埋葬在此,当地民众们也希望小平同志身后将部分骨灰埋葬在此。
恩格斯的骨灰是放在盒里漂浮到大海里的。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中,周恩来、刘少奇的骨灰是撒向大海中的。
邓小平生前给我们留下了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身后不留骨灰,撒入大海,这体现了邓小平一生的追求和信念,完美地完成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而第一次见到大海,他还是一个16岁的少年。
邓小平一生中与大海结下不解之缘,他迷恋着大海:大海的无限宽广,开阔他博大的胸襟;大海的永恒运动,塑造他敢向时代潮头站立的品格;大海的惊涛拍岸,陶冶他处变不惊的胆略;大海的波峰浪谷,隐喻他三落三起波澜壮阔的一生。邓小平啊,你向大海走来,是革命生涯的起点,你向大海走去,是革命征程的终结!大海为你骄傲,为你自豪,你随大海奔腾,你在大海中永生!
高山峻岭,镌刻着你光辉的名字;长江黄河,呼唤着你不朽的英灵!
看,载着邓小平骨灰的808号专机,在两架波音飞机的护卫下成“品”字队形,向预定海域飞来了……
大海呜咽,飞机垂首,洁白的骨灰由五彩缤纷的花瓣伴随自低空而落,大海啊,快敞开你宽阔的胸怀,拥抱起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邓小平!
我在法国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1)
解放战争中的邓小平,时年43岁。
我在法国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而且都是杂工
一到法国,听先到法国的勤工俭学学生的介绍,知道那时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两年,所需劳动力已不似大战期间(即创办勤工俭学期间)那样紧迫,找工作已不大容易,工资也不高,用勤工方法来俭学,已不可能。随着我们自己的切身体验,也证明了确是这样,做工所得,糊口都困难,哪还能读书进学堂呢。于是,那些“工业救国”、“学点本事”等等幻想,变成了泡影。
——邓小平的回忆
邓小平是18岁那年,在异国他乡的法国投身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滚滚洪流中来的。他很少讲自己的革命经历,更很少讲自己的童年。
作为中国人民伟大的儿子,邓小平深情地爱着他的祖国和人民,对于生养自己的故乡他也很怀恋,但是,自从1920年夏由家里的山溪走出来,经过嘉陵江,长江,飘洋过海到法国,他就再也没有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1949年末,他和刘伯承率几十万大军进到西南,离家乡很近了,但他还是没有回去,倒是在重庆住下来,一忙就是数年,直到奉调进京,担负更重要的职务,行前,也未去故乡探望一下。80年代,他作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又陪同外宾来到故乡附近,但还是没有回去,只是在成都住了下来。还有60年代……
什么原因呢?据他的女儿讲:父亲自己不回老家,也不许我们回去。他说我们一回去,就会兴师动众,骚扰地方。其实,还有他实在是太忙了。50年代初,大西南百废待兴,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任总书记,这是他一生中最繁忙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十年他开展工作步履维艰,70年代以后他为徘徊不前的中国指方向、绘蓝图。说起来也是巧合,我们共和国有10位元帅,四川籍元帅有朱德、刘伯承、陈毅、聂荣臻4位,他们离开家乡后,竟都没有再“衣锦还乡”,倒不是他们淡漠乡情,和邓小平一样,他们心中装的是天下事、国家事、民族事,家事自然难以顾及了。尽管如此,他们无时无刻不眷恋着生养自己的故乡,关切着家乡的变化,每当有家乡人前来,都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会见,询问情况。毕竟是父老乡亲们对自己有着养育之恩啊。邓小平家乡现健在的惟一的一个表弟淡文全曾经十分感慨地说:“小平同志的胸襟宽阔,他关心的不是家人,而是整个家乡、整个国家的建设发展。”有一年,淡文全到北京,小平忙于国事,无暇顾及,只叫国务院接待办的同志接待一下。淡文全在国务院接待室住了十来天,便重返广安。
从现在的《邓氏家谱》中看,记载是从邓鹤轩开始,邓家原籍是江西省吉安府庐陵县,洪武十三年,以兵部员外郎入四川,迁家广安。据家谱记载,邓家在历史上曾经是一朝三驸马,一门二十侯,唐宋元明,均有伟人出现。到邓绍昌这一代,已是三代单传。不过,农历龙年得子,加上望子成龙的愿望,邓绍昌给自己的长子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邓先圣,5年后起学名为邓希贤,18年后,为适应白色恐怖下秘密工作的需要,在武汉,又更名为邓小平,而且被尊称了整整70年。
邓小平的故乡四川省广安县位于重庆以北150公里,以前不通火车,靠船做交通工具。县城主要街道长不过1华里,宽不过5米。邓小平出生、居住地在县城北公里的协兴乡牌坊村。他的父亲邓绍昌,母亲是广安县望溪乡人,姓淡。
据邓小平旧居管理人员介绍:“邓家老院子”一共是16间,邓小平曾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