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万历首辅张居正-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胡狲父子在陈应风一行的挟持下,进了大门,穿过曲槛回廊,来到彩云楼水榭。徐爵看着胡狲道:“你叫什么?”
  这人答,他是河南南阳府汝州县人,来京玩杂耍混口饭吃,看家本领是种瓜,属猴叫胡狲。徐爵盛气凌人地说:“我再问你,你方才在熏风阁,为谁表演来着?有人看见你跟着魏廷山的轿子,从他家一直跟到了熏风阁。”但胡狲咬定,什么伪大人真大人,他统统不认得。徐爵吩咐陈应风,这只精猴子是敬酒不吃吃罚酒,把他们带下去细细审问。押解路上,胡狲暗中捅了儿子一下,胡狲儿会意,两人突然发力,胡狲将挟持他的人一下子撂翻,双方激烈地打斗起来。胡狲父子虽赤手空拳,但身手不凡。十几个回合后,两人渐渐占了上风。胡狲对打斗正酣的儿子大喊一声:“撤!”两人撒腿就跑,消失在黑夜中。
  六科廊言官值房内,雒遵等众言官坐满一屋。张居正实施京察的目的是要裁汰冗官。两京在职官员,现共有二万七千名,他决定裁掉六千名,每个人都感觉到了巨大的危机。张居正所定义的冗官的标准有几点,一是贪官、二是昏官、三是懒官、四是庸官。程文说出了大家心里的话:“真要治这几种人,我举双手拥护,怕就怕张居正挂羊头卖狗肉,借此之名排除异已,提携同党。”群情激奋,决不能让张居正的阴谋得逞。大家都认为,满朝文武能说公道话的,只有杨博和左都御史葛守礼两位大人。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十二章 胡狲传信(6)
杨博喝罢早粥,穿好一品官服,却听说吏科给事中雒遵等众言官求见,他们已来过三次了,让门上禀,要同他说几句话。杨博踱着方步来到客厅,雒遵等众言官纳头便拜。雒遵道:“博老,晚生是来求救的。前几日例朝,我们六科廊同僚都听了圣旨,要举行京察,回衙来大伙儿一议论,都觉着这一回我们在劫难逃,我们科臣都是敲了登闻鼓的。”
  外头都在传,张居正与冯保早就达成了默契,要把高阁老的故旧门生一网打尽,这些闲话杨博也听到了一些,因此不温不火地斥他道:“这都是捕风捉影望文生义,你堂堂一个户科给事中,也信这些个谣传?”程文道:“博老,种种迹象,叫我们不得不信啊!”
  程文细说他们的来意:“六科廊的所有同僚,都知道我与博老同乡,因此撺掇着让我来找您。言官们商议,现在满朝文武,能说公道话的只有博老和左都御史葛守礼两位大人,你们两人出来说话,首辅张居正不敢不听,朝中四品以下官员的京察也由你们俩主持,这或许就是我们科臣趋吉避凶的正途。希望博老能奏明皇上,我们的京察改由吏部与都察院主持。”
  但杨博对这个建议不置可否,只是提醒他们,六科言官,论其官阶虽只有六品,但其支俸却是四品待遇,这是洪武皇帝订下的规矩,数百年未曾更易,历年京察,六科言官都被划入四品之列,直接向皇上述职,这次恐怕也不能例外。程文急切地说:“外头都盛传,张居正与冯保两人沆瀣一气。如果这次冯保借张居正之手,将我们言官一锅端,岂不惨了?博老,你就忍心我们成为砧上肉?”杨博道:“没有这么严重吧?你们对新首辅可能还有误解,他提出京察岂是为了公报私仇排斥异已?时候不早,老夫也不得空与你闲扯。”
  送走这些人,杨博径直去了文渊阁。张居正迎上来,连连拱手,说年高望重,原不应亲自过来。杨博略寒暄一句,便开门见山道:“叔大,皇上宣布京察已经几天了,你都听到了一些什么舆论?”张居正道:“博老向来人缘好,且虚怀若谷,一定知道不少舆情,我正想听听博老的呢。”杨博道:“叔大,舆论对你可是不利啊!”张居正关注地说:“是吗?在下愿闻其详。”
  杨博道:“老夫待罪官场,已经四十五个年头儿了,亲眼见到了翟銮、夏言、严嵩、徐阶、李春芳、高拱六位首辅的上台与下台,老夫不想在这里评论他们柄国执政的功过是非。老夫只想说一点,他们上台时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笼络人心,这一点几乎无一例外。你叔大刚当上首辅,所有官员都伸长脖子看着你,看你有何举措,能够让他们从中得到好处,可好处没等到,却等来了一个胡椒苏木折俸。武官们在储济仓闹事,按理是违悖了朝廷###,应当严惩,可是在京各衙门的官员,对他们却是同情有加。人心向背,这里头不言自明。这一波还未平息,紧接着又是一个圣意严厉的京察。直弄得两京官员人心惶惶寝食难安。谁都知道,胡椒苏木折俸、京察,都是你的主意,你这样做,不是要结怨于百官吧?”
  张居正闻言只有苦笑,他试图向博老说明:我既当上了首辅,岂敢为俸禄怀私罔上?一国之政顺与不顺,检验民心便可得知,如果为官之人一个个怙势立威,挟权纵欲,排除异己,谄媚上司,其直接后果,就是皇上的爱民之心得不到贯彻,老百姓的疾苦得不到疏导吁救。上下阻隔,人心不畅,出现了这种局面,身为宰辅不去大刀阔斧清除弊政,而是谨小慎微去博一个虚伪的官心,那国家的政权、庙堂的神器,岂不成了好好先生手中的玩物么!我既身居宰相,当以天下为公,岂能怀妇人之仁?但杨博显然不同意这个说法:“叔大,君恩浩荡无远弗届。民有福祉,官亦应有福祉,身为宰辅为百官谋点利益,怎么能说是妇人之仁呢?”
  张居正走到几案前,抽出两张纸递给杨博:“博老,你看看这两首打油诗。”
  杨博接过念道:
  一部五尚书,
  三公六十余。
  侍郎都御史,
  多似景山猪。
  再念第二张:
  漫道小民度命难,
  只怪当官都姓贪。
  而今君看长安道,
  不见青天只见官。
  念完问:“叔大,这是从哪儿弄来的顺口溜?”
  张居正道:“这是民谣!大凡国运盛衰,官场清浊,民心向背,都可以从老百姓口头相传的歌谣,也就是您所说的顺口溜中看得出来。”
  

第十二章 胡狲传信(7)
杨博笑道:“京城天子脚下的龙袖骄民,比之外省,一张嘴也格外尖刻。什么‘一部五尚书,三公六十余’,这分明是讥刺高拱在位时赏典太滥。高拱不断给人升官晋爵,本意是笼络人心,结果弄出了一大批秩高禄厚的闲官,如此说来这几句顺口溜也算是言中有物。至于第二首,说什么当官的都姓贪,长安道上不见青天只见官,此语有失偏颇。”张居正道:“偏则偏矣,但绝非捕风捉影,老百姓盼清官,把清官比作青天,自古皆然。但历朝历代,清官莫不都是寥若晨星。我大明开国洪武皇帝,吏治极严,那时有一个户部主事贪污了十两银子,被人告发,洪武帝下旨给他处以剥皮的极刑。可是现在呢?连一个吏员都称不上的公门皂隶,办趟差也不止敲人家十两银子。博老您想一想,这些银子后头,藏了多少敲肝吸髓的贪墨劣迹。又有多少老百姓,被敲榨得家破人亡贫无立锥之地。今日国库空虚、官场腐败,如果再拖延下去,必然政权不保社稷倾危!”
  杨博说:“你说的虽然在理,但铲除其弊端该从何处着手呢?”
  张居正道:“只有刷新吏治,对此我已深思多年,主要在于整治三个字,第一个字是贪、第二个字是散、第三个字是懈,这是官场三蠹。这次京察,就冲着这三个字而来。”
  杨博很赞赏官场三蠹的说法,但照他看来,要去掉这三蠹,谈何容易。张居正却道:“难是难,但身为宰辅,我已无退路!”杨博含笑,道:“我尽管没有说服你,但至少弄清楚了你实施京察的真正动机。今天早晨,吏科给事中雒遵到我府上,说了他们六科廊那帮言官的担心,他们大都是高拱的门生,为了弹劾冯保,都一起到宏政门敲了登闻鼓。他们认为你和冯保关系不错,害怕冯保借你之手,借京察之名对他们施加报复。”张居正道:“你去告诉那些言官,因人划线的事,在下决不会做,他们虽然以高拱的门生居多,但他们良莠不齐,不能一概而论,有不少言官忠于职守,纠弹不法,可称为朝廷的护法金刚。但也有一些言官窥伺风向,投某些权臣所好,为其排除异已而效命,这样的言官,一个也不能留!”
  看来张居正真要实施雷霆手段整顿吏治了。杨博是两任吏部尚书,对情况熟悉,两人谈起目前全国吏治的状况。九品以上官员,全国共有七万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