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香残燕子楼-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省试诗大多限题限韵,束缚思想,不容易写好。唐代进士中能将这种省试诗写得达到上乘的,只有寥寥数人而已。但刘禹锡作为一个二十刚出头的青年人,能将省试诗写到如此水平,也实属不易,因此能够得到主考官的赏识,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他的《平权衡赋》同时也为主考官所推重。

  这样,刘禹锡考进士便一试中第,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

  与刘禹锡这年同时考中进士的,有32人,其中柳宗元是后来同刘禹锡交情最为深厚者。依照惯例,进士科录取名单发榜以后,各种喜宴和庆贺便接连不断,如闻喜宴、樱桃宴、曲江宴、月灯阁打球宴、关宴及大雁塔题名等,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曲江宴和大雁塔题名。

  曲江宴设在长安城东南处的曲江岸边。这曲江名为江实是湖,由于湖岸曲折故起名曲江。这曲江环境清幽,绿树相环,碧波粼粼,花香阵阵,是个踏青游春的好场所。湖边又筑有高高下下的楼台亭阁,大大小小的园林花苑。尤其到了进士发榜之时,湖畔杏花怒放,一片嫣红粉白,煞是可爱,所以曲江宴又称杏花宴。;

  刘禹锡等这批新第进士进宴以后,又由主持人推出两名最年轻的进士,一个是柳宗元,21岁,另一个便是刘禹锡,22岁,作为“探花郎”,骑马遍游长安的大街名园,采摘各种春日花卉,真令刘、柳两位年轻人无比兴奋。曲江宴罢,刘禹锡等32个“同年”各自骑上高头大马,成一字排开,先经过启夏门向西来到明德门,再北折经朱雀门十里长街入皇城。此时大道两侧观者如潮,人头攒动,都欲一睹新科进士的丰采。

  再说大雁塔题名事,也是新进士应得的荣耀。这大雁塔是长安城的最高建筑。新进士们登塔远眺,东南方向是逶迤高峻的骊山,北面是滚滚东流的黄河,长安城周围平畴无涯,眼观如此壮美的河山,新进士们益发意气勃发、春风得意了。所谓“题名”,是将新进士的名字刻在一块新立的石碑上,永作纪念,同时也是对其他举子的激励。

2、刘梦得明志《华山歌》
刘禹锡打开了一生仕途的最重要的关隘,他满以为从此可以步入官场,施展抱负,实现自己的理想了。

  刘禹锡考中进士后,按常规是不能立即当官的,在他面前摆着两条道路,一条是再参加吏部取士科考试,一般是每三年考一次,此称“吏部铨试”,考中后也不一定马上能上任为官,还须看官职有无缺额。另一条是立即再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科和“书判拔萃”科考试,须成绩特别优秀者才能迅速授官,且每试只中数人。

  刘禹锡欲尽速施展才能,报效国家,参加了“博学宏词”科考试,所考的依然是诗、赋、论之类。刘禹锡虽然考中了此科,但成绩并不特别出类拔萃,所以还是没有得到官职。而同时参加此科考试的李绛即以“甲等”的成绩被授于校书郎,先入仕途了。

  虽然刘禹锡考中博学宏词科而仍不得官,但毕竟他还考上了进士。一年中有此两件喜事,足称刘家“家庆”了。刘禹锡决定随同父亲东去洛阳,那里他年迈的祖母依旧居住在故宅中。一来他自小同祖母极少见面,现在祖母已至耄耋之年,见一面就少一次;再说考中进士是家门有幸,自然也是祖母的期盼,这样的喜庆之事来临,应该同祖母、父亲同欢才是。因此刘禹锡便在洛阳故宅中盘桓了数月,而父亲则因公务繁忙小住一阵就返回江东了。

  刘禹锡一边读书,一边服侍祖母,祖孙两人熙熙融融,甚是欢欣。

  冬夜。

  刘禹锡人在洛阳祖母身侧,早晚殷勤侍候,不敢稍有懈怠,但心却系于长安,不知何时才能释褐,脱下“布衣”,从政为民,干一番事业。他一方面更加刻苦攻读,一方面决定走当时许多士人走过的道路:向权要者干谒。

  可是向谁去求援呢,思来想去,只有权德舆此人最为合适。首先是权德舆很早以前在刘禹锡尚初为学童时就认得了他,并对他印象极佳,还转述于皎然等人。其次是权德舆同刘绪关系密切,两人均为避安史之乱而南下的北方士人,命运相同,互称弟兄。此前,刘禹锡去洛阳见祖母时,权德舆曾为他写过一篇序文《送刘秀才登科后侍从赴东京觐省序》:“彭城刘禹锡实首是科,始予见其丱已习诗书,佩樱s,恭敬详雅,异乎其伦。”在文中赞美刘禹锡能“居易以逊业,立诚以待问”,意思是不讲究生活条件的好坏,只求能在学业上进取;诚恳地侧立在有学问人的身边,发现有不懂的地方就向他请教。所以刘禹锡带着自己十多篇新作的诗赋去拜谒权德舆了。

  刘禹锡于贞元十年(794年)省父母后复赴长安,途经华州时,省堂舅卢徵, 写了“明志”之作《华山歌》:

  “洪炉作高山,元气鼓其橐。

  俄然神功就,峻拔在寥廓。

  灵踪露指爪,杀气见棱角。

  凡木不 敢生,神仙幸来托。

  天资帝王宅,以我为关钥。

  能令下国人,一见换神骨。

  高山固无限,如此方 为岳。

  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

  诗中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华山雄伟的形象、非凡的气概,表达了作者 自己的品格和抱负。诗的最后两句中的“特达”,取自《礼记&;#8226;聘义》:“圭 璋特达,德也。”《南史&;#8226;傅縡传》:“縡聪警特达,才气自负”。因此, “特达”指高尚的品德和出众的才干。男子汉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和出众的 才干,即使显贵了也还是个庸庸碌碌的人。这就寄托了刘禹锡所追求的目标 不是荣华富贵,而是要为国家干一番事业。 电子书 分享网站

3、 刘禹锡丁忧居家
刘禹锡在拜访权德舆之前,曾先给他投过一封信,题目是《献权舍人书》曰:“昔宋广平之沉下僚也,苏公味道时为绣衣直指使者,广平投以《梅花赋》,苏盛称之。自是方列于闻人之目,名遂振。呜呼!以广平之才,未为是赋,则苏公未暇知其人邪!将广平困于穷?厄于踬,然后为是为邪!是知英贤卓荤,可外文字,然犹用片言借说于先达之口,席其势而后骧首当时,蚓碌碌者,畴能向异?”

  舍人是官名,权德舆是在这年即贞元十年(794年)被任命为舍人的。舍人即中书舍人(正五品上),职责是掌参议表文,撰拟诏敕。位置较高,职事清淡,但土人们对此位置却情有独钟,因为它也是入相的重要途径之一。后来权德舆果然成为宰相,但他办事谨慎,不敢多发一言,而此时正值刘禹锡遭贬之初(元和年初),他自然是保持沉默,刘禹锡对此当然很是失望。但这已是后话了。

  却说刘禹锡见到权德舆,权德舆从日前来信中已得知对方来意,自然少不了又是一番鼓励,赞扬刘禹锡的诗赋又有了进步,那种大历派诗的气味减了不少,写得愈加自然精美了。

  贞元十一年(795年),24岁的刘禹锡终于通过了吏部的考试,并被授予“太子校书(掌东宫校理书刊事,正九品下)”。刘禹锡后来把自己前年连中二元,即考中进士科和博学宏词科,和本年考取的吏部取士科合称为“三登文科”,从此他正式登上仕途,充任唐朝的一名正式官员了。

  唐代的科举考试已在隋代初设科举考试的基础上得到逐步完善,它的主要特点是突出竞争,鼓励人才脱颖而出。在隋唐以前,官员的选拔往往是由门第来决定的。凡是高门大户其子孙则代代为贵官,真是“龙生龙,凤生风,老鼠生儿打地洞”。然而权门子弟又有几个有真才实学的呢?他们往往依靠祖宗的庇荫才能世世做官,代代富贵。真如晋人左思那首著名的《咏史》诗中所描写的那样:“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姿,萌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世族豪门子弟就如诗中的“径寸姿”,由于生长于高处,故能将太阳的光辉(指君恩、官位)挡住,使得生长在谷底的大树不得翻身,永堕贫寒的深渊。因此贵族子弟不用读书,只须有个出身显贵的老爸,便能一代代享受政治和经济的特权,居于社会的最上层,这是何等不合理的现实啊!唐代的科举制度则不论考生的出身,不管你是权者之子还是庶族之后,一律须通过考试才能授官。

  刘禹锡所得的太子校书官职,是有机会见到当时太子李诵的,他就是后来主张革新的唐顺宗。在太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