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优等成绩,列本县第一名,不日即可将刘的名单递送到苏州州府中。
现在,刘母步履沉稳,一手接过推荐书,一手送上赏金,对王主簿等人又施了个礼道:“有劳众人辛苦,家有喜庆,理应同欢。”
刘母卢氏在四十上下生了刘禹锡,二十年来含辛茹苦,将儿子抚养成人。由于丈夫不在身边,她为孩子的成长所付出的心血要比别的母亲多得多。今天儿子得以被荐举为“乡贡”,看来是打通了入仕第一关,今后这路要由禹锡独自去闯了。想到这里,卢氏心头先一阵喜,又一阵悲,泪花不由自主地闪了出来。
刘禹锡很快来到苏州任浙西都团练观察使王纬的身边。
这王纬是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的侄子,为官清廉,政绩颇佳。而刘禹锡之父刘绪此时仍在苏州任幕僚,不过这王纬已是第五任郡主了。前几人是韦元甫、李栖筠、李涵、韩滉,刘绪同他们相处甚好,同王纬自然也不例外。
刘禹锡来州府一是将喜讯报告父亲,二是在州府中饱学之才更多,可随时向他们请教,以便再次顺利通过州府的考试。根据唐代地方官员荐举法,上郡,即上等的州府,每年可向中央推选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苏州府是江南一等州郡,自然是上郡。这次由苏州府下属的各县推送上来的人员共计20名,王纬要从中挑出三人,送到中央政府参加进士科和明经科考试。
眼看州府的选拔考试日期渐近,刘禹锡夜以继日地在父亲身边温习功课,不敢稍有倦怠之心。到了正式发布州府录取名单那天,整座州府衙门似乎要沸腾了。王纬观察使亲临考场,上等佐官别驾、长史、司马侍立左右,六曹参军在下手听使唤,各县县令也应招前来。
官家的乐队钟磬齐鸣,笙笛悠扬。宾主纷纭,按尊卑长幼次序入座。厅堂北端的长桌上备下了祭器,内中盛放着丰盛的猪、羊等祭物。宾主们在祭奠先师孔子后宴会随即开始。席间,由官家蓄养的歌伎唱起了《诗经》中的《鹿鸣》诗,酒桌上觥筹交错,热闹异常。
酒宴之后,又将客人中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老人聚集一处,然后让20名从各县来州府复试的学子同老人们在一起促膝交谈,再以后就是宣布推荐名单了。
王纬从主位上站起,从下官手中接过一轴短卷,拉开卷面,向大家高声宣读:“本州此次考试,录取‘乡贡’二名,‘生徒’一名,共计三人。‘乡贡’为刘禹锡、王行方,‘生徒’为邱员。本州府荐举刘禹锡等三人上朝应试,亟望能为本州生辉。”
王纬宣布完毕,钟鼓齐奏,一片欢腾。
刘禹锡字梦得,其祖父刘云,是地地道道的彭城人,父亲刘绪均以儒学出名。
刘禹锡之父刘绪自然也十分兴奋。他现今已是六十挂零的人了,还有几天官可做?眼看儿子朝着自己设计的道路正稳健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心中充满了欣慰之情,他觉得自己的终生梦想,早晚能在儿子的身上得以实现。自己纵然一辈子当幕僚,也该是心满意足。想到这里,刘绪早已老泪纵横了。思想着儿子精于古文,善五言诗,今体文章颇多才丽,这也不枉费了自己一番心血。
眼见冬去春来,刘绪便打发儿子进京考试。
刘禹锡一路奔波,风尘仆仆地来到大唐都城长安,展示在他眼前的是一座气势恢宏的京都。刘禹锡先在西侧靠近朱雀门大街的一家旅店中暂时安顿下来,一条全城最为壮观的朱雀大街展示在刘禹锡的眼前。这条大街长达10里,宽近50丈,坦荡平直,车马不绝,人行其上,一种能成为大唐帝国的臣民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刘禹锡费了几日工夫到全城各处去转了转,不禁发出由衷的感叹:“好气派的京都!”
庞大的长安东西长约20里,南北接近18里,城墙高达20尺,共有12座城门,以南面正门明德门规模最大,层楼飞檐,曲廊危栏,煞是雄伟,下设五个通道,为国外来使及文武百官上朝的必经之门。这座都城有南北向大街11条,东西向大街14条,这些大街相互交叉,划分全城为110个街坊,坊内主要是民宅,也杂有店肆、酒楼、商行、旅店等。刘禹锡居住的地方,恰好处于长安城中轴线的东侧,离著名的小雁塔仅一街之隔,距明德门和皇宫朱雀门距离大致相等,到东城门和西城门的距离也正好相同。
刘禹锡又去城北皇城区瞻仰了大唐皇城的风采。长安的皇宫主要由三座大型宫殿群落组成,即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这三座宫殿群却不在一处,太极宫位于城北中部,大明宫位于城东北角,兴庆宫位于城东,其中大明宫是唐朝政治活动的最重要中心。大明宫的正殿为含元殿,整座大殿坐落在高高的黄土台上,东西长16丈,宽6丈,左右各建一阁,名翔鸾阁和栖风阁,殿南有条长达20余丈的斜坡台阶,称龙尾道,道旁设置了青石栏杆,上面雕刻着飞龙的头像。含元殿的色泽以红白两色为主,栏杆等处还贴有鎏金,更增添了一帝王之气。含元殿之北为宣政殿,再往北是紫宸殿,在宣政殿两边,排列着中书、门下二省(宰相办公处)、宏文馆(文化机关)、史馆和御史台(监察机关)等政府办公处。
刘禹锡初到长安,只能站立在宫墙之外,仰视那高大巍峨的宫楼,是如此庄严肃穆,又是如此金碧辉煌,使刘禹锡为之无限向往。此刻,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考中进士,踏上仕途,为国家的兴旺强盛和百姓的安宁康乐,竭尽自己的才力。他感觉到自从一踏进长安城的城门那一瞬间起,自己的生命已经同这座皇城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但是,刘禹锡到京都后为科举考试所作的首次努力却是以失败告终。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由于唐代科举考试采取的是考试与名士推荐相结合的方法,主考官可以采访考生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作为能否录取的重要依据。样,社会贤达、文坛名士和皇亲国戚等人的推荐评定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考生们在考前必须八方奔走,到处递送自己的诗赋文章,以显示自己的才华,求得对方的赏识,好让他们在主考官调查自己时以美言赞誉,这就是“行卷”。一次递送作品犹嫌不够,可再次递送,这又叫“温卷”。
当时刘禹锡初来京都,人生地疏,长安城中的名流认识的人很少,无奈中有些茫然。幸亏旅店主人及时提醒他:“何不向当今皇上呈献你的文章呢?”
于是刘禹锡便大着胆子冒昧向德宗皇帝直接上书,希望能引起他的注意,结果却似石沉大海,一点消息也没有,这不免使他有点不安。
刘禹锡眼看此路不通,只好安下心来多多拜访当时社会贤能之士,用他的诗作《谒枉山会禅师》诗中的话来说,就是:
“弱冠游咸京,上书金马外。
结交当世贤,驰声溢四塞。“
那意思是说:我在20岁上下时来到京城,为求仕途曾将给皇帝的文章送到宫口。后来又向社会名流求得支持,他们很赏识我的诗文,使我的文名一时间传遍四方。
刘禹锡来到京城已半年有余,白天广结文友,夜晚刻苦攻读,时间过得飞快。他对即将到来的进士科考试成竹在胸,充满了希望。然而,有件急迫的事情使得刘禹锡耽误了本年度的考试,影响了仕途,这就是他父亲在苏州任上染疾,而且病得不轻,这消息是友人从苏州到长安后顺便捎来的。刘禹锡闻讯后坐立不安,经再三斟酌,决定先回去看看父亲病情,若不太严重的话,赶回京都参加秋试大概还来得及。可是由于父亲是积劳成疾,身子骨极虚,虽经刘禹锡亲自开出方子以汤药调治,但不可能像年轻人那样迅速痊愈,竟一直拖到临近年底,才稍有起色。为了学业,刘禹锡在父亲的催促下,又一次启程向京城进发。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5、刘禹锡初会白乐天
贞元七年(791年),刘禹锡于返京路上途经符离,他突然想到这里有一位曾经被传说为 “神童”的白居易,他一直想见,何况他对对方的诗名早就有所耳闻了。原来,这刘禹锡和白居易同龄,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在刘禹锡九岁时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任县令,当时刘禹锡就在徐州,后来白季庚又任徐州别驾(府、州佐吏),而刘绪则长期在苏州任幕僚。苏州、徐州同处东南,相距并不遥远,且白居易和刘禹锡从小聪慧过人,美名远播,又经不少文人加工润饰,岂能不相互服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