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做”。的确,徐向前结合冀南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了一套十分经典的平原游击战争战法,这就是:
(一)战略上是持久的、防御的,战术上是进攻的、速决的。行军要秘密而迅速,飘忽不定,让敌人摸不着头脑。
(二)冬季防守,夏季进攻。夏季有青纱帐,敌人的快速部队不易活动;冀南多枣、梨、杏等果木树,加上大面积的高粱、玉米等高秆作物,利于我到处隐蔽,伏击敌人。
(三)白日隐蔽,夜间行动。
(四)破坏道路,迟滞敌之交通。
(五)指挥与勤务机关随时准备战斗。
(六)无固定后方作战。
(七)开展麻雀战。
(八)部队不断转移位置。
这些原则,不是机械地照搬山地游击战战法,也完全有别于其他平原地游击战战法,而是完全符合冀南这一特定平原地区的游击战战法。所以,运用这些战法,使得冀南的游击战争搞得轰轰烈烈,节节胜利。打得敌人寸步难行,连连败退。
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局面一经奠定,新的使命又将徐向前调到了山东战场。来到山东战场之后,他仍然是首先了解分析山东战场的实际,研究山东战场反“扫荡”作战的新特点,由此制定相应的作战指导。
徐向前在研究山东根据地的游击战争时指出,敌人新“扫荡”的特点是:把后方转变为前线,以碉堡形成巩固的点与线,“扫荡”不平衡,次数加多,规模变小,时间短促,烧杀与封锁并用,以“游击战”对游击战,同时强化汉奸政权,利用汉奸、特务进行破坏,顽固派摩擦全面化。
根据这些特点,徐向前要求根据地的全体军民一定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力量,由于“扫荡”不断加剧,游击区逐渐缩小,八路军暂时还将处于劣势,根据地建设困难将增多。他还提醒大家,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天真想法,要反对太平观念,反对失败主义,反对妥协投降;要坚持、忍耐,要以有利自己的游击战争去消耗敌人。他号召每一个指战员、事务员、工农学商、各阶层、男女老幼,都明确树立“一切为了迎接敌人的新‘扫荡’”、“一切为了粉碎敌人的新‘扫荡’的思想”。
2.创游击战经典(7)
军事打击是粉碎敌人新“扫荡”的主要手段。所以,根据当时的主客观条件,徐向前提出粉碎敌人新“扫荡”的原则和战术是:
第一,基本采取游击战,但要争取运动战,只有巧妙地把游击战与运动战配合起来,才能各个击破敌人的分进合击。
第二,正规军游击兵团,灵活的适时的集中力量寻求运动战。在数路敌人“扫荡”围攻下,用游击战来粉碎敌人的“扫荡”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机动以集中兵力击破敌人一路,或机动地来打击敌人。
第三,要善于保存自己的力量,不要被敌人所暗算。不会保存自己的力量与不肯积极打击敌人,都是没有前途的。
第四,力争主动,反对被动,反对防御。在战略上说,游击战是防御的,在战役战术上应采取进攻的方法,无论游击战或运动战,在进攻敌人时固然是主动,在不利情况下。适时退却,转移另求机会,也是争取主动。如像有人分兵把口子那样做自处防御地位,都是不了解争取主力权的原则的。
第五,加强正规兵团的补充、整顿、训练,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第六,整理地方游击队,扩大游击队,加强对游击队的训练。
第七,加强主力兵团及地方游击队部队的政治工作。
第八,注意交通联络与侦察网的建立。必须在事前确保这些工作的健全而严密,保证在任何战斗环境中,不至受到严重损害。
第九,游击队与主力兵团,要达到确实有机的配合。主力兵团孤军奋斗,游击队单独游击,双方都不能完成其任务;同时也不能使游击队在斗争中有迅速的锻炼与进步。只有游击队与主力兵团配合作战,才能打击敌人,粉碎敌人的“扫荡”,使游击队走上正规化的道路。
第十,要与友军密切配合作战。反对隔岸观火、坐观成败的恶习,发扬互相策应、互相帮助的优良作风,至于专门制造摩擦、消减抗日力量的罪恶行为,必须予以彻底肃清。
徐向前所提出的这些思想和原则,对山东军民粉碎日军新“扫荡”,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根据斗争形势和山东部队的实际,徐向前还提出了武装力量建设的“九化”要求,即:主力兵团正规化;地方武装基干化;游击队组织化;自卫团普遍化;党的领导绝对化;战斗力顽强化;行动积极化;生活艰苦化;纪律严肃化。为达到这一要求,徐向前还提出了一套具体办法:
一是大量培养、选拔、聘请干部。聘请各种人才,如骑兵、技术兵、炮兵人才,技师、技术人才,如无线电人才,只要愿意真正抗日,都欢迎他们来参加八路军。使山东真正成为抗日根据地,需要各种人才开辟树立各方面的工作。
二是加强军事和政治训练。
三是加强参谋、机要工作和军需供给工作,开办参谋人员的训练班,学习参谋业务,制定参谋工作制度,要求技术参谋进到战术战略参谋。
四是解决军需供给,自力更生,开源节流,这是以减轻人民负担为出发点的。每个干部发一块银元,规定要自买鞋穿。部队用槐树花、谷草灰染布。在战斗中注意收集弹壳。打一枪后,马上把弹壳收藏起来,不要只收集自己的,而且还要收集敌人遗弃的。
正是在徐向前的正确领导下,他在山东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在发展山东的武装力量方面却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徐向前后来回忆说:“在山东军政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由于各部队的积极努力,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山东我军的发展与扩大是比较迅速的。山东纵队1939年6月至7月间部队的数量是万人,到1940年我离开时,主力和地方基干部队达到了万人,还不包括拨给兄弟部队的万人。”
3.响堂铺伏击战(1)
“这是一个理想的设伏地域。”
1938年3月上旬,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南下邯(郸)长(治)大道以北的襄垣、武乡地区,寻机打击邯长大道上的敌人,破坏其交通线。
邯长大道,东起平汉线上的邯郸,西至山西的长治,中经武安、涉县、其间黎城、潞城等地,横贯太行山脉,与临屯公路相连。黎城东阳关内外的一段公路,是日军一〇八师团重兵侵犯上党的后方交通线,黎城是重要的补给站。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指示第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相机袭取黎城、潞城,占领东阳关,打击增援队。”
根据总部这一指示, 副师长徐向前决定在这段公路上以伏击战的手段,积极打击日军运输增援队,破坏敌后勤补给线,狠狠地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为此,徐向前派出侦察人员,对作战地城的敌情进行反复连续的侦察。由此发现,黎、涉这条公路线上,每日都有敌军的汽车来往,运送兵员和军用物资。根据这种情况,进而查明了敌在近期将有180辆军车从黎城开往涉县的情报。
查明了敌情,摸准了去向、时间和掩护兵力以后,徐向前亲自到沿途去选择伏击地域。从黎城到涉县,经东阳关、王后岭、上下弯、响堂铺、河头村、椿树岭、河南店等地。其中响堂铺附近的公路是沿河而行,路南陡,路北缓到河底的地形。徐向前同旅团指挥员陈赓、陈锡联等经过一番现地勘察,认为响堂铺南面是高山多悬崖,北面是起伏地。鉴于伏击的目的是大量歼灭敌人,伏击的对象是敌人的汽车运输队。如果在这种蜿蜒于山间谷地,直到小河底狭窄的汽车路上组织伏击,我们居高临下,进退自如,而敌人则处于既无回旋余地,又无依托招架的地形,徐向前说:“这是一个理想的伏击地,在路北设伏,便于隐蔽,又便于出击;而敌人退无后路,守无凭藉,且此居中,是东阳关和涉县两个敌人据点增援的最远距离。”所以,在这种地形上,我们可以从南北两侧依托高地摆兵布阵,以南北两侧的夹击钳住敌车队长龙,东西两头拦堵住敌车队的头尾,180辆汽车,就能让他一兵一车都无法通过。
伏击地形选择好后,伏击日军汽车运输队的战斗定于3月31日。这时,又传来了刘伯承师长在神头岭指挥陈赓旅和第七六九团歼灭日军1000多人的胜利消息,这对参加伏击战的部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3月26日,徐向前和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