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先,我渴望用一幅照片去捕捉正展现在我眼前的某种局势的全部本质……拍照意味着记录——同时和在若干分之一秒内——事实本身和视觉看到的形式的严密组织,而形式将赋予它意义。这是把人们的头、人们的眼睛和人们的心置于同一轴线上。
如果本着心平气和的对话方式、虚怀若谷的学习态度,布列松的此次中国之行,真能成为中国摄影发展的契机,事后看来甚至至少能够把中国大陆的摄影推进几十年。如果布列松本人第二次来华拍摄的照片,是那些看起来“记录了中国人民改天换地的伟大精神”,为官方及大陆民间普遍接受的“摄影作品”,那么,布列松也会提前几十年成为中国摄影人熟知的摄影名人、友人。他对中国大陆新闻摄影的影响也就会更大。
摄影史向来不接受假设。
历史的真相是:布列松被当作了敌人与对手,而不是学习、研究的对象。
要在摄影报道上反对和战胜布列松,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老摄影章法是无能为力的。
我们在新闻摄影真实性讨论中宣传的深入选择,鼓励记者锻炼的“最主要的本领”,在本质上,绝不是什么抄袭布列松。
绝不能自卑,以为认识和把握摄影艺术的本质特征并在实际中运用这个特征的,只能是来自外国的影响。
1960年8月19日,北京举办“资产阶级形形色色展览会”(内部展览)。“批判材料”记录了当年展览组织方对布列松的指责。
“新现实主义派”打着“客观反映现实生活”和“客观真实”的幌子,强调把现实用自然的形式真正记录下来,以不摆布,不组织加工,总是在现场出其不意地抓拍人物,不剪裁不修改,来伪装公正、客观和真实,而实际上他们的资产阶级立场和观点十分鲜明,他们总是按照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来歪曲现实生活。他们以揭露社会生活的阴暗面为主,偶而(尔)也暴露一些资产阶级统治的黑暗,以达到“小骂大帮忙”的目的,但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镜头都对准进步的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像熟练的侦探一样,快速抓取那些表面的、个别的、偶然的东西,来代替生活中的主要、本质的和有普遍意义的典型现象,极尽歪曲诽谤的(之)能事。因此,它是现代资产阶级流派中最能迷惑人,也是最反动的、最危险的一派。
法国这一派的主要人物勃洛松(布列松),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歪曲和恶毒的宣传。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美学家说话了
1958年6月,几乎与布列松第二次抵达中国的时间相同,美学家王朝闻也加入到摄影问题的讨论中来了。他写文《拍摄时机的选择问题》,使用了与布列松“决定性瞬间”最为接近的摄影话语:最富于表现力的瞬间。
这篇文章特别之处在于,通篇没有当年人们熟悉的政治话语及陈词滥调,更没有在“政治第一”的前提下,对所谓“技术问题”轻描淡写或驴唇不对马嘴地歪曲。这样生动说理的文章,犹如空谷足音,在当年并不多见。
王朝闻表述道:
摄影,和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一样,可以说是再现生活中的某一瞬间来反映生活、理解生活和评价生活的。在摄影工作者中,瞬间现象的把握,就是摄影角度、距离,特别是拍摄时机的选择问题。如果对象是动的(常常是动的),如何选择适当的拍摄时机,把对象最富于表现力的瞬间关系、动作、姿态和表情拍摄下来,是很重要的步骤。一个行动,或一个动作,其特征表现得最明确、最动人的瞬间,就是最值得注意的不可错过而又容易错过的拍摄时机。
王朝闻从新闻摄影的角度提出,要把握“最富有表现力的瞬间”,一方面要看拍摄对象的特征是什么;另一方面,还要看摄影记者企图着重表现的是什么。正因为拍摄者的目的、个性,乃至偏爱不同,同一题材可以有许多最富于表现力的瞬间,并不是只有一个最富有表现力的瞬间。
王朝闻进一步阐释了自己对瞬间多样性的看法。对象的特点是复杂的,摄影记者的要求也不是一律的,拍摄时机的选择也会有很大的出入。不可绝对地认为这才是最好的,别的都要不得。把事情看得很绝对,有使摄影镜头公式化的危险。可是,就一定的对象和一定的拍摄意图而论,必须抓住最有表现力的瞬间,力求不致丧失最有表现力的时机。
美学家对摄影的体悟独到而又深刻。他像一个老道的摄影家那样陈述说:“时机的选择是微妙的,也是不易掌握的。早一点晚一点都将影响到照片的质量,这就值得我们平日细细琢磨。”不仅如此,他还有一般摄影家难以企及的认知深度:
摄影家的知识愈丰富,愈能认识照相机的特长和局限性,愈有可能发挥选择画面的能动性,也愈有可能避免重复别人选择过的画面。
在当年的新闻摄影领域,王朝闻这个外来和尚念的真经,究竟能有多少人能够心领神会呢?答案无从知晓,但肯定不会太多。于是这样的局面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他声音一经发出,便很快淹没在粗暴而又不容置疑的政治口号与琐碎庸常的业务枝节争辩之中了。
这一时期,新闻摄影界也开始主动邀请高校、艺术界人士座谈新闻摄影的有关问题。1959年初,新华社新闻摄影部就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中国文学教研室主任何洛就“目前整个文艺界都在讨论的重要问题——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进行座谈。这一年的6月份,摄影部还邀请了画家蒋兆和专门谈谈“摄影的民族形式问题”,并介绍一些关于中国绘画艺术的基础知识。邀请方认为“蒋兆和同志所谈的内容对摄影工作者是有帮助的”。8月7日,摄影部还邀请画家董希文专门就绘画的构图问题进行座谈。
。 最好的txt下载网
WPP与红色中国的蜜月时光
1958年上半年,来自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荷兰的一则摄影比赛(World Press Photo,简称WPP)、展览消息,着实让中国大陆身处“大跃进”中的摄影人兴奋了一阵子:我国摄影工作者参加国际影展取得“令人欢欣鼓舞的新纪录”。来自红色帷幕背后的中国摄影作品,在评委们好奇的目光及兴奋地研讨争辩过展览策略之后,成为这一年荷兰世界新闻摄影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摄影学会的总结报告因而认定“我国的新闻照片在国际上是受到十分重视的”,并提醒、鼓劲儿道:
如果有些摄影工作者还存在小看自己、妄自菲薄或厚外薄中思想的话,现在应该是彻底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时候了。
这一年4月12日至5月4日之间,荷兰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第三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在此展出。共有来自20个国家摄影师的作品参展。这次展览的评委来自丹麦、西德、英国、荷兰、波兰、瑞典等六个国家,除了波兰籍评委来自社会主义国家外,其他五位评委都来自资本主义国家。展览作品分为新闻、体育、专题报道和“其他”四大类,全部展品650张。
按照阵营划分,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德意志*共和国的作品参加展览;资本主义国家参加展览的有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等14国。
尽管这次影展的评选委员大多来自资本主义国家,他们的立场观点不一,但我国入选的新闻照片数字仍然很高。
经过中国摄影学会展览部组织挑选,来自“红色中国”摄影界送去的55张作品,入选45张,入选率竟然高达。在资本主义国家举办的影展,又多为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评委把持评选结果,能够获得这样的成绩,对此,作为送展组织方——中国摄影学会显然没有心理准备,自己都惊叹:这么高的入选率在国际摄影展中是罕见的!
和所有参展国家比较,中国作品入选数字占第三位,仅次于英国(80张)和举办影展的东道主荷兰(72张)。署名“大众摄影记者”的报道中,作者用得意、讥讽的口吻说:
素来以新闻摄影发达自居的美国,在这次影展中只入选了7个人的9张作品。
中国摄影学会的总结报告称,之所以能够获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来自社会主义中国的摄影艺术是“一种崭新的摄影艺术”。作品的主题都是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族人民的生活和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往来。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我们优秀的摄影艺术,同时也显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