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元明清那些爱-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7 清官莫断家务事,熟美未负“秦香莲”(2)
但我们还是要回到故事里面来找寻其中的蛛丝马迹。公主来到开封府后立即与秦香莲与一番问答,秦香莲的主要观点是“我做大,你做小。”这个“大”和“小”就是大老婆和小老婆的意思,也就是说在秦香莲看来,我们是可以和平共处的,但前提是我是原配,所以你应当承认我作大老婆的地位,而你虽然是公主,但你是陈世美后娶的,按先后顺序,你应该是小老婆。公主听了这话火冒三丈,心的话怎么着我也是公主,要论大小,也应该是我作大呀!
  我们不管公主的反应怎样,从秦香莲的话里我们还是可以看出来,她的目的就是要陈世美认了她,给她一个名分就行。
  那么陈世美的态度呢?《铡美案》里陈世美有一段唱词是这么说的:
  “二娇儿哭得珠泪滚,铁石人儿也伤心。本当上前将妻认,包拯是我对头人。咬定牙关不招认,看他把我怎样行?”
  从这段唱词也可以看出来,陈世美虽然确实是个负心汉,但在面对秦香莲的哀求下,也不是没有动心过。民众太习惯以一个绝对的标准来看人,好人就好得无比完美,坏人就坏得一无是处。事实上,我们现实生活里绝对的好人与绝对的坏人都很少,每个人都是善恶交织的混合体,好人、坏人只不过看善恶交战的结果而已。虽然我们都很讨厌陈世美,但他也是个活生生的人,并非就是一点人性都没有。我想如果这时候不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不是在开封府的公堂上,根据这段唱词看,陈世美也未必就一定不会回心转意。
  但他为什么就是没回心转意呢?
  我们看,至少在某一个时刻,秦香莲、公主与陈世美这三者之间至少有达成某种共识的可能,这就叫家务事,虽然矛盾看似再激烈,吵闹的架势再恐怖,只要家务事的当事人肯退步,肯回心转意,矛盾立马就变得容易解决。所以民间经常说夫妻打架叫“床头打架床尾和”;所以解决家庭矛盾,套用句广告词,叫“一切皆有可能”。那么陈世美家的这个“可能”为什么变成了“不可能”了呢?最重要、最关键的原因当然就是“包黑子”的出现。这就是“清官难断家务事”的本来含义,这里面有种潜台词的意思是说,即使你是清官,也不要去掺和家务事,因为这种事,外人掺和在里面,有时候反而会适得其反,会越搅和越乱!
  我说这个话,估计有很多朋友立即就会反对。要你这么说,谁来为那些痴情的女子“秦香莲们”来主持正义啊?谁来惩罚那些忘恩负义的“陈世美们”啊?这个世道还有没有公正、公平与公理啊?
  这个问题提的好,这正是《铡美案》这出戏的用意所在,所以这也就是人们想通过这出戏要表达的民意所在。正是因为这个目的,所以这出民间戏曲就牺牲了这起家务事和平调节的可能,也牺牲了陈世美这个本来应该是个好男人的好名声。
  关于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过陈世美这个人,包拯到底有没有断过秦香莲的案子,在后人不断研究的努力下,终于为这段歪曲的历史揭开了面纱。那么历史真实到底是怎样的呢?
  我记得我在看《铡美案》这出戏的时候,很早以前就有种奇怪的感觉,那就是秦香莲的故事和明代的一出戏《琵琶记》在情节上有很大的相似,除了后来包拯的出现改变了故事的结局,前面秦香莲在老家侍奉公婆、遭逢大旱、为公婆送终,然后千里寻夫,而丈夫考中状元,在京城另攀高枝,这些情节与《琵琶记》里的赵五娘的遭遇几乎就是一模一样,不过就是换了个名字而已。甚至名字也没换,秦香莲的故事最早见于民间戏曲时,它的名字就叫《秦香莲抱琵琶》,其实也就是另一个版本的《琵琶记》。
  我就纳闷了,就算这是古代戏曲的套路,也不能一丝不差啊?况且戏曲史上也只有这两部戏用了这相同的套路。于是我就想了,这戏总有前有后,到底是《琵琶记》抄的“秦香莲”呢?还是“秦香莲”抄的《琵琶记》呢?
  我们会想,秦香莲是宋代的故事,而《琵琶记》讲的是明代的故事,那当然是《琵琶记》抄的“秦香莲”了!
  事实却是刚好相反。
  为什么我们会以为这是一个宋代的故事呢?为什么我们要把他放在宋代情爱故事里来讲呢?这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包拯”。事实上是因为这个包黑子他是宋代的人,所以整个故事被挪到了宋代,但这个故事原本写的并不是宋代的事,它写的是明清时候的事儿。可那时候没有包拯这个人啊?这不矛盾了吗?

7 清官莫断家务事,熟美未负“秦香莲”(3)
其实不矛盾,因为包拯这个人物,他是后来加上去的,原本这个故事里并没有他。
  据一种较为可信的民间传说记载,清代时《秦香莲抱琵琶》已经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地方戏了,每次演出,看的人都很多。有一次,一个大戏班子演出时准备了两台戏,一是“秦香莲”,二是包公戏《陈州放粮》。当前面这戏演到最后韩琪自杀,以命换香莲母子安全回乡,而陈世美只受到百姓的谴责时,这时候观众的情绪失控了,大家一边喊着“杀了陈世美”,一边把砖块、石头往台上扔,掌班的急得不敢露脸儿,看见后面画好了妆的包公就让他赶快上去救场。
  这位包公犯难啊,说我跟这陈世美不搭旮啊,他清朝的,我宋朝的,我跑这戏里去,我们俩整个一“关公战秦琼”啊。
  掌班的说,那不管了,你看下面这乱的,先救场再说。
  那位包公又说了,我这上去见到陈世美该怎么唱呢?总不能就陪他喝喝茶吧。
  掌班的说,嗨,喝什么茶呀!你得审他,你不是到《陈州放粮》最后铡了包勉了吗?你索性先把这陈世美给铡了算了,要不下边那些观众哪能答应呢?
  这么着,包黑子就上了台,最后把陈世美就给铡了。
  这种改变受到了空前的欢迎,于是再演秦香莲的故事时,这一段就成了重头戏,后来索性与前面的《秦香莲抱琵琶》分离开,成了一出单独的剧目,这就是后世大大有名的《铡美案》。这下,主角倒成了包拯,戏也成了标准的包公戏,于是整个故事的时代背景就跟着包黑子跑到了宋代。
  这个传说可信不可信呢?应该说还是很可信的,因为这与陈世美的人物传说基本上是相吻合的。
  戏曲里的陈世美自报家门是“湖广均州人氏”,也就是现在的湖北丹江口市人。我看过一些相关的报道,说丹江口市的文物部门与当地的一些学者都对陈世美的历史原型作过很大功夫的考证,其中一位叫童德伦的老人,为解开陈世美之谜,花费了数十年心血,找到了很多的相关证据,还写成了一部专着。
  那么湖北均州的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过陈世美这样一个人呢?说老实话,叫陈世美的还真没有。但有一个人叫陈年谷,童老考证他就是这个故事里的陈世美。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湖北历史人物辞典》也说“陈世美,清代官员。原名陈年谷,均州人。”那么他们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主要有以下几个论据:
  第一,这个陈年谷的确飞黄腾达过。据《均州志·进士篇》记载:“顺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榜,陈年谷,官贵州思石道兼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参政。”也就是这个陈年谷是科举出身,虽然没考上状元当驸马,但后来也是个副省级干部。
  第二,这个陈年谷,字熟美。古人的字都是诠释名字意义的。你看他的名字叫年谷,这五谷丰登,便是熟美之意。而熟美的音跟“世美”的音就很近了。另外,古人在同学、同龄人之间互相称呼时,往往不叫名字,而称其字号,这样,这个熟美就是陈年谷平常被人叫得最多的称呼了。
  第三,这个陈熟美有一个老婆,也是均州当地人,她的名字叫秦馨莲,与秦香莲的名字也只是一字之差,而且这个“馨”字也就是“香”的意思。所以你看这对夫妻的名字从陈熟美改为陈世美,从秦馨莲改为秦香莲,这种人物原型的痕迹还是相当明显的。
  还有一个重要证据,也就是陈熟美的后人也认为这个陈世美就是陈熟美。据均州当地人回忆,清末的时候均县当地上演“秦香莲”这出戏的时候,陈熟美的一个后人当时气得吐血而死,他的第八代子孙更是率人砸了演出的戏班,自此以后,均县这个地方再也不演这出戏了。
  那么,历史上的这个陈熟美是不是也在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