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记住,它叫唐朝!-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薛仁杲每到一次,老是喜欢杀戮,其中有时候心情不好还会杀俘虏。按理说,杀降不详,这也就算了,这位薛猛人却另外还有一个爱好:抢*妾。

  别人看来不齿的事,他却干得脸不红心不跳,其脸皮厚度,足可以和后晋的石某相比。

  同时呢,这位薛仁杲还有点爱好财物。攻下了城,别的不干,往往会先拍一下桌子,大叫:“来人,把那些富人叫来。”

  当然,不会是什么好事情。这些可怜的富人会被头朝下吊起来,单薄点的,往鼻子里灌醋;身子壮,又不太听话的人,就打他们的要害。反正如果他们不交出钱就不算完。

  猛,这样的人实在让我无语。

  不光我无语,薛举也无语,有这么个心理阴暗的儿子实在也不是件光荣的大好事,将来万一他成了自己的继承人还这么不知好歹,恐怕自己打下的那些江山就全糟蹋了。

  这个故事也充分说明了一点:再穷不能穷教育,小时候没教好,没事还好,要是落下个心理疾病,那当父母的真是只能叫苦不迭。

  薛举也常常看不过去,教导他:“你智略足以纵横(先顺毛摸摸),真是我的好儿子(……),但是过于残暴,我的江山迟早会毁在你的手中!”可惜,这预言真的实现了。正所谓有什么样的爹就养出什么样的儿子,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薛举是个犟人,他儿子的脾气自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况且薛仁杲兄也不是李世民,没有对纳谏的痴迷,怎么会改呢?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到了后来,薛举死了,薛仁杲在折墌城上台,手下将领没有一个对他没意见,大家都心照不宣,盘算着何去何从。郝瑗(这兄弟后来成了薛举的干部之一)则干脆哭出了病,从此薛举辛辛苦苦打下的事业,一天不如一天。

  
  先说薛举,原来是金城府的的校尉(类似于派出所所长),但是我们知道,大业末年,隋炀帝的大手笔工程把国家弄成了一团浆糊,于是盗贼群起,特别是陇西。

  于是金城令郝瑗(就是上面说到的那个)招了几千人,让薛举去*土匪山贼。讨贼,总是要找个地方发盔甲武器的,但是……

  郝瑗在郡里面找了个地方,把官员们叫来,大家一起给这些壮士赠酒送行。

  结果,给自己送了行。

  这薛举也着实不地道,和儿子一盘算,然后和同伙一起,把金城令郝瑗给抓住了,还美其名曰:“收捕反者”。然后把那些官员一起囚禁了起来。这下好了,本来一起图个热闹给人送送行,结果是大伙手拉手一起关了禁闭,一个都不能少。

  更讽刺的是,由于军队里没有高级知识分子,薛举只好又把郝瑗放了出来。这郝瑗也很识相,死心塌地卖命。

  薛举自称西秦霸王,建元为秦兴,封薛仁杲为齐公,少子薛仁越为晋公。这时候一个叫罗某(这人名字电脑上打不出,抱歉)的土匪头头,眼看风头一顺,便抓住机会带领手下来归降。

  但造反,总不能呆在一个城市里不动,那样就和山大王没什么两样(李世民语),薛举把矛头指向了隋将皇甫绾——他手下有一万士兵。

  薛举选了两千精锐偷袭,在赤岸和皇甫绾撞了个正着,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原本还怕你坚守不出,出来了最好,一举灭之!

  老天,是比较随和的,起码有时候是这样。

  也不知道是怎么了,大家布好阵,还没打,突然刮起了大风。吹的方向,是朝着薛举这里吹的。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下好了,要被皇甫绾当鸭子赶了。

  正当薛举四下寻找逃路的时候,突然他发现了奇怪的一点:皇甫绾没有进攻。

  这个问题,我始终不明白,好好的顺风,兵法上都明确写着有利用兵,干什么站着呢!但中国的历史上什么事情都有,匪夷所思的也不少,就当皇甫绾脑子进了风好了。

  然后,奇怪的事又出现了。

  《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原来一直刮西北风,气得周瑜几乎吐血,但是就在总攻之前,风向变成了东南风!

  现在的情况也差不多,大概是皇甫绾太傻,老太也看不过去了,便即时将风向转了过来——改吹皇甫绾了。

  于是乎,意料之中的事发生了,皇甫绾军队大乱,站立不稳。

  然后,薛举以身作则,带头冲了出去,很有“兄弟们跟我来”的气概。小兵们一阵激动——领导都冲了,自己怎么好意思站着?

  军心大振,隋军大溃。皇甫绾的枹罕就归了薛举。

  我们常说,破鼓总有万人捶,但其实这句话不完全,应该再添一句:锦衣总有千人夸(本人原创)。这一仗,打得薛举威望大增。羌族的一个小头目钟利俗把持不住,想凑一把热闹,带着手下两万人来归降。少数民族的军队虽然训练不精,但有一个特点:好用。说白了就是一根筋,不怕死。

  当然了,用褒义词来说,这可以叫视死如归。这个嘛,是说不好的。

  手里资本多了,名头和口气自然也大了起来(吹牛不用上税),薛仁杲成了齐王,东道行军元帅;薛仁越(薛举小儿子)成了晋王,兼河州刺史;罗某还是义兴王,但成了薛仁杲的副将。然后,薛举一鼓作气,又攻克鄯、廓二州,短短几十天的时间,陇西之地全归了他,手下兵力也激增至十三万。

  之后,他胃口大增,接连攻下几个地区,声威大震。当然,说他没有怕过,也是不正常的,因为害怕乃人之常情,何况薛举这种头脑简单的直肠汉子。

  因为京城已经暂时打不下,于是薛举去转攻扶风。结果李世民乘胜追击,冷不防捅了他一刀子。于是薛举问手下:有投降的天子吗?

  这意思就是,我想投降,又想要面子,你看哪个重要点。

  手下褚亮说举了一大堆例子,意思是:投降比较好。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个被迫跟了他的郝瑗却大义凌然跳了出来,说“怎么可以因为一次失败,却打着亡国的打算呢?”

  读书人就是有气节。

  于是薛举准备串通突厥进攻,但是运气不太好,唐军派宇文歆出使突厥,把突厥按了下来。没法子了,只好等等吧。

  那么武德元年为什么薛举会进攻呢?

  我来告诉你答案。

  一个叫张长逊的人想立功,于是进攻了罗某,结果薛举抓住机会增援。打来打去不分胜负,李世民、刘文静见状便带大军来攻击,想重复上次的胜利。

  但是事实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兵不在多。

  刘文静等一干人仗着兵多,已经提前在估计俘虏数;而薛举,在搞战前动员,换句话说,两军的心理状态完全不同。

  顺便说一句,薛举的粮草不多,此时应该坚守不出,然后反击。但刘文静却大摇大摆地不设防备,准备正面冲突。

  李世民原先压根不知道,一听到刘文静干出了这样的蠢事,赶紧让人去报信,让他改变阵型。

  晚了。

  信还没送到,薛举已经趁着大军不备,从后方偷袭,先打刘文静,再对付李世民。

  没有防备,就连李世民也失败而归,副将李安远、刘弘基战死。

  史书上说是李世民同志打仗的时候生病了,好像还是高烧。高烧迎战,输了还能从乱军中逃出来,实在厉害,佩服佩服。看来逃跑也是有技术的,具体我就不说了,揭别人的短处是不好的。

  薛举很激动,后果很严重。

  京城马上归我了!

  
  然而,常看电视剧的人知道,事情总是在最好的时候突然变坏,正如那一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正当大家懊恼时,却传来了一个消息:他们中了五百万大奖。

  耍你的。但这个消息和用两块钱买彩票中了五百万时一样的分量:薛举死了。

  据说去念经的巫术家一看就断言:这是做人不好的原因才早死。

  很中肯。据史料,薛举一家都没什么好货色,个个都喜欢欺负人。

  该!

  
  李世民看准机会,和薛举的儿子薛仁杲在折墌城相持。

  要说这位薛仁杲,那可真是一位很激动的人。

  激动过了头,又没几把刷子,就是莽撞。

  李世民坚守城池,看着薛仁杲同志一边激动一边表演。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薛仁杲一点都没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水平(虽然他父亲打仗也不怎么样),十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