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文静有个小妾,原来据说刘文静极为看重,然而刘文静不知为何,大概是另有新欢,结果这位小妾被打入冷宫,一个月下来,刘文静和她打的招呼一个手指就能数出来(小于等于一次),于是在嫉妒之火的炙烤下,该小妾准备坑一把老公。
一夫一妻好,这是句实在话。
刘文静仗着自己功劳在斐寂之上,所以一直因为自己地位不如斐寂而郁闷。然而他殊不知,斐监先生之所以升官像飞机一样,是因为皇帝支持他。
比如李渊为了表现和大臣的亲近,常常和斐寂做在龙床上,每次还口口声声地叫他斐监。称帝后的李渊,对斐寂除了友谊,还有信任。因为之前杨侑退位的时候,按照中华礼仪李渊是要推辞的(演戏),这个时候就会有一大帮大臣冲上去去劝。说些什么您不当皇帝百姓就遭了、您不登基天就塌下来了之类的话。反正都是演戏,演完了大家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
而斐寂,无疑是演戏演的最认真的一位——据史料记载,这位仁兄当时汗如雨下,足可见其态度之认真。演得像不像是能力问题,可怎么演就是态度问题了!
这下好了,刘文静愤愤不平——功劳大的人,好像是我吧!演个戏就想成老板的亲信,你斐寂算哪根葱!
所以,之后只要斐寂说什么,刘文静都跳出来反对;斐寂反对的,刘文静一定会跳出来力顶,反正是不辩倒你绝不甘休!由于小时候书没读好,斐寂一直在辩论中吃亏。
小子,和我辩论,你早着呢!——这是刘文静的想法。
和我争,你歇菜吧!你的嘴再猛,我有李老板当后台!——这是斐寂的想法。
争来争去,结果斐寂还是一样吃香,反倒是自己,老是被李渊骂气量小。于是刘文静一天和人喝酒,喝多了就开始骂斐寂,从上学骂到工作,面面俱骂,骂完了还不解气,拿出刀就开始把一边的柱子当斐寂砍几刀发泄发泄。据说后来还找了几个巫师想诅咒斐寂。
倒霉啊,那个失宠的小妾,恰好那天伺候着他喝酒。
所以说,封建迷信是要不得的。
再三酝酿后,这位小妾把这件事告诉了哥哥,两人一合计,给刘文静套上了一个大帽子——图谋不轨。
这一次朝廷倒是相当重视,还搞了个临时法庭,斐寂、萧瑀当了法官。
本来嘛,大家都没当回事,因家庭纠纷告黑状栽赃的事情数都数不清,一捞一大把,刘文静只要一口咬定没说什么话,不但自己没事,没准那小妾还要倒霉。
然而刘文静的惨痛教训告诉了我们一点——人,偶尔也是应该说谎的。
刘文静估计是书读得多,道德十分高尚,当受审的时候是这么说的:
“酒喝多,可能说了”
大臣原本以为坐一会儿打个报告就能结案,没想到刘文静这么回答,于是大家都竖起了耳朵,特别是主法官——斐寂。
然而刘文静还没说够,他借题发挥,继续说了下去:
“我承认我是有怨言的。”
这下大家呆了:这哥们想干嘛?
别急,还有:“我和斐寂都是起兵的功臣,为什么我的功劳多却让他高高在上?我不服,但是没谋反!”
刘文静啊刘文静,凭前面几句话,弄个“莫须有”就能解决你了,人怎么能这么傻呢?
结果本来就支持斐寂的李渊说了一句总结:“刘文静说这种话,造反造定了!”
但是,李纲、萧瑀都是明白人,他们也直接说明自己的观点:刘文静没反。
眼看自己的手下要遭殃,李世民也发话了:“刘文静不服是有的,但谋反是绝对不会的。”(义旗初起,先定非常之策,始告寂知;及平京城,任遇悬隔,止以文静为觖望,非敢谋反)
审判延期举行。
正当李渊犹豫不决时,斐寂却没闲着,他知道这个机会千载难逢。于是去偷偷见了老朋友一面,插了一脚:
“刘文静这个人啊,才略真是天下第一。”但你指望斐寂脑子突然进水是不可能的。最厉害的坑人办法就是先捧再坑。
“但是他的品性不行,粗鲁犯上,现在敌人这么多,留下来必是后患!”
完了,彻底完了。
斐寂的这个解释,实在是恶毒至极,而该观点至今还为我们所熟知——人才有两个方面,才能和德行。
如果说你没被这害过,那是不可能的。现在学校里的品德考核,就类似于此,很不幸,本人就曾经是受害者——和老师关系不是特别铁,老是只有良。
而古人认为,才能高低和德行高低,往往会形成不同的人,这就又是个小学语文的搭配题了。这样就有了四种人:才高德低,才高德高,才低德低,才低德高。
按古人的观点,无疑才高德高是最好的,但最坏的却不是才低德低——虽然这种人平行不佳,无奈本领低微,是不可能大闹天宫的。
而最危险的,就是才高德低的人,破坏能力极强。
听了斐寂这一番解释,李渊连连点头。
武德二年,刘文静谋反罪成立,被杀。
高鸟尽,良弓藏。
——刘文静
真相
上接前面的内容,我慢慢讲,您慢慢听。
我有个习惯,就是讲到某些重大问题的时候会停下来,搞一下分析,不过请诸位放心,就算来自水星,我也保证您一定看懂。
之前我们说了,刘文静被李渊所杀。难道只是因为说了句傻话?或是说因为斐寂的几句谗言?不对不对,李渊没有这么傻。
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这里介绍一下福尔摩斯和狄仁杰的破案手法——排杂法。
什么是排杂法呢?很简单,先列一下哪些是可能的,然后逐个排除。
举个例子,比如某人被盗,犯罪嫌疑人有五个,这时候就要逐个分析:张三个子矮,够不到被盗人的口袋、李四是残疾,不可能……等等等等。
排除了所有的可能,剩下的无论是什么,即使不可能,也一定是真相。(福尔摩斯语)
兔死狗烹?
这是历史最为悠久的说法,当然之所以把它放到第一,是因为它还有第二个身份:最不符合逻辑的一说。
请诸位耐住性子,看下去。
我们知道,刘文静在死之前长叹:高鸟逝,良弓藏。而这个说法也被刘昫和欧阳修这二位仁兄所接受,不然恐怕那句话也不会被写到书上去。
虽然我不懂二位作者是怎么知道刘文静说过这句话的,但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这么认为的:李渊兔死狗烹,没眼光,偏信“小人”斐寂。
但是,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理由就能发现该说法比较搞笑,如果欧阳修同志听到了,估计会急得跳起来。
兔子还没死,干吗先把狗给煮了?
如果读者有兴趣可以去地图上面画一画,然后你就会惊奇地发现一点:唐的周围有一大群人正在虎视眈眈,蠢蠢欲动。什么王世充、窦建德、刘武周之类的配角还拿着大棒在一边,哪来的什么屈死功臣?
后来据本人分析,这倒可能是欧阳兄等人在指桑骂槐——皇帝没重用自己。
知识分子嘛,老是把自己当成最大的、世间独一无二的天才,可以理解。
不过顺便说一句,诛杀功臣倒的确是我国的一大特产,经本人分析,只要是汉族建立的政府(统一全国的,军阀不算),不管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全都有一个保留项目——大清洗。
而经本人的独家总结,发现在已知的历史中,汉族政府的大致流程如下:(个人意见)
武装夺权(枪杆子里出政权,没兵上一个政府不肯退)
大清洗(省的那些功臣们烦,今天要权,明天要钱)
休养生息(搞好经济文化)
到达鼎盛(……)
由盛转衰(代表人物安禄山)
党争(参见东汉、明朝历史)
某某某起义,被成功*(史书上会写一笔:某某某,第一个举起了反抗某朝的大旗)
情况恶化
被推翻(收摊……)
当然,只是个人的总结,允许大家不这么想,不过大家有兴趣可以去对照历史看看是不是这样。
前几天我曾在论坛上和人讨论,结果有人提出来了:现在的情况符合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