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汽车超级读本-3-第4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低、车价一步到位、消费环境改善等,那么,他们将大力拉动车市的发展,继续使汽车市场维持稳定增长。  
    人与车的浪漫故事 愿今生都做你的司机  
    那是我第一次参观他的卧室,房间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列庞大的“车队”:奥迪、奥拓、奔驰、宝马、奇瑞、别克、法拉利、劳斯莱斯……各种各样的车模看起来让人眼花缭乱。他嘿嘿一笑:“我发动几十辆车迎接小姐的到来,够规模吧?”    
    那是我和他认识后的第一个生日。清晨,我刚洗漱完毕,楼下就传来接连不断的喇叭声。拉开窗帘一看,他正倚在一辆新车前,手中举着大大的条幅“特别的车给特别的你”。那一刻,我心中猛地一暖:我明白他宣称“人间蒸发”一个月的原因了,原来他是去考驾照了。雨不大不小地下着,车子融入了流动的车河,一路沐浴着音乐,他把车开到了我们当初相识的地方。 
    忍不住方向盘的诱惑,我央求他教我开车。他开始讲起了一套一套的理论:“开车嘛,眼够明手够快脑子够冷静才行……”有时我练了好多次还练不好,他也不生气:“开车无难事,只怕有‘新人’。”不知为何,这个其貌不扬的男孩,让我渐渐有了安全感,让我对明天有了更多的憧憬。 
    还记得他N次跟我商量“大事”,我仍不置可否。他回家后打电话过来:“答应我吧!你想,有我当司机,你上下班不用遭风吹雨打,冷热有空调,多自在呀!就这样啦!”不等我回话,电话就挂断了。 
    尽管嘴硬,心里却很温暖。当晚,我做了个梦——他亲自驾车,胸前别着大大的红花,那辆装饰得异常漂亮的花车停在了我的门前……  
    沟通无障碍 美国父母和孩子在车里交流感情  
    由克莱斯勒集团和一家市场调研和咨询公司HarrisInteractive所进行的一项联合调查显示:美国67%的父母选择在私家车里和孩子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 
    这项调查还发现,近70%的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大部分是在家庭以外的私家车里(私家车是三个最常呆的地方之一)。调查结果显示,每个家庭平均每天有1。3个小时是在车里度过的,而每年要有5。3次自驾车旅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父母利用在车里的时间和孩子谈论最多的话题分别是学校(占91%),朋友(占90%)和其他事情(占82%)。 
    这项联合调查是利用HarrisInteractive的网站通过对1895个子女在5岁或5岁以上至少拥有一辆车的家庭所进行的网上调查。除了对父母和子女在私家车所花时间进行统计外,调查还包括车里谈论的话题,驾车外出所进行的活动以及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时所遇到的障碍等等。  
    追忆青春的“乌托邦” 汽车时代的情感诉求  
    “有家庭,有带草坪的房子、有狗、有网球拍、有沙滩装、有汽车,这是19世纪50年代美国式的对幸福的典型定义。”美国文艺批评家基姆·列文在解释后现代绘画名作《甜蜜的家》时曾如是说。半个世纪之后,私家车风潮先于其他定义要素在中国如龙卷风般席卷而来。  
    资料显示,近几年来,中国特别是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一直呈几何数字递增。截至到2003年底,仅北京市的机动车数量就已突破200万辆,占全国机动车保有量的十分之一。预计到2008年,北京市的汽车保有量将达到350万辆。另一方面,从全国范围来看,10年前的私人购车量不到购车总量的十分之一,而到了2000年,这个数字已跃到了50%。  
    随着私人购车热的持续升温,人们对汽车的依赖也日益紧密。汽车,作为一种私人空间的象征,“义无反顾”地承担起维护人类自由的使命。于是,人们躲进一个个由汽车和铁栅栏组成的“魔盒”里,惜足如金,惜语如金。在拥挤的街头,在车水马龙的人群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变得越来越远。那一面面由汽车筑起的心与心之间的围墙写满了冷漠与孤独,它坚固、牢不可破。  
    曾几何时,人们向往着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里描述的理想社会,满足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简单,陶醉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和谐;曾几何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方式,“墙里飞花墙外笑”,四合院的围墙内写满温馨与欢笑;曾几何时,那月凉如水的夜晚,馥郁清香的花间,青苔布满的石阶以及“长亭外、古道边”的依依惜别,倾诉着人们之间的点点相思与祝福……  
    追忆青春的“乌托邦”  
    曾风靡一时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一个军队大院的一帮十五六岁的男孩子们打架、滋事、翻围墙、爬房顶,他们有冲动、有失败、有爱情、也有成长。影片的色彩始终都是温暖的鹅黄,背景夹杂着嘈杂人声和笑声。于是,我们在片首听到了姜文极为个性化的旁白:“北京,变得这么快!20年的工夫它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我几乎从中找不到任何记忆里的东西……”  
    “记忆总是被我的情感改头换面,捉弄我,背叛我,把我搞得真伪难辨……”终了时,姜文自己竟怀疑故事的真实性,那青春的“乌托邦”———阳光、灿烂、喧闹、欢乐、自由自在,初恋的甜蜜,精力的渲泄,害怕孤单和被人排挤……  
    从什么时候开始,曾经如此熟悉的四合院、里弄街坊的生活离我们越来越远?从什么时候开始,马路上的汽车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挤?那些跳房子、打弹球的孩童游戏,傍晚时分妈妈催儿回家的声声叫唤,夏夜乘凉一溜排开的躺椅,大人聊天、孩子们捉萤火虫的熟悉场景……那些曾经有过温馨和幸福,如今只能在怀旧的老照片中静静寻找。  
    从什么时候开始,忙碌成了人们生活的主旋律,伴随它的,是沉重得无可言喻的孤寂,被淹没于涌动人潮中的孤寂,流淌于忙碌与压抑中的孤寂。汽车的“魔盒”和铁栅栏筑起的高楼大厦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越来越远。人类,如此热爱群居的动物,却在越来越发达的现代社会将自己的心扉封闭。孤独、冷漠流行感冒般地成了都市人的“传染病”。  
    一直以来,最喜欢的鲁迅的文章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很难想象严肃、尖锐如鲁迅者竟能写出那么调皮、淘气的文字。再回想老北京的古香古色,四合院的鸟语花香,小胡同的悠然迂回,大杂院的嬉戏玩耍,在这个由庞大人群压缩的城市里,一切都变得那么的奢侈。人们忙不迭地走向衰老,自认为快节奏的生活必将使时间利用得更加有效,并收获更多的果实,但却忘记随之而来的,是同等速度地走向衰老。  
    据说,西方有这样的诗歌,大意是———乘坐高贵的马车和出租汽车,每个女孩都能保持笑容。但如果你们一同乘坐电车,她还能对你微笑,那她就值得你去追求了。因为,与工业文明一起发展的,还有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  
    汽车时代的情感诉求  
    “安倍逊家族的辉煌始于1873年,这种辉煌持续了米德兰德成为一个城市的整个过程。那时镇上所有上层社会的女人都相互认识。当时惟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街上的马车。”在影片《安倍逊大族》中,导演奥逊·威尔斯以一种絮絮叨叨但却又富有诗意的描绘作为故事的开始。  
    影片接下来的情节几乎都围绕着马车与汽车的矛盾展开,与安倍逊家族逐渐走向没落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摩根家族开始在汽车发明中兴起,并悄悄地改变着历史。马车城市逐渐被汽车城市所取代,在影片的结尾,伴随着伤感的画外音———“乔治回到了他的家里,穿过陌生城市的陌生街道,因为这个城市大了,改变了。最后一次回到家里是通过国家大街进入安倍逊大宅的,那大而老的住宅。明天,他们就要搬家了,明天,一切都结束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这是一个谁也无法改变的事实。奥逊·威尔斯关于汽车城市的寓言很快得到了印证。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中,作者简·雅各布明确地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各种城市功能的划分,不少富于生气的城市和居住区变得死气沉沉。街道在规划图中成为仅用于交通功能的一种城市用地,由此产生的对汽车的依赖也使城市变得越来越单调乏味。  
    简·雅各布希望现代大城市能有更人性化的空间,因为城市道路不仅具有交通功能,还应包括安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