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答案仍然是否定的。假定真实工资一点都没有提高,而〃全要素生产率〃(一单位资本和劳动可以创造的产出)却在持续提高,果真如此的话,人们就有动力继续利用依然廉价的劳动力,从生产率的提高中获得更多利润。这样一来,整个产业的就业人数会大量增加,而每个工人的生产率的提高就会仍然较慢。这正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出现的景象。但接下来,当劳动力供给开始紧张之后,工资和劳动生产率都会快速提高。历史上,韩国在一二年的快速增长后就出现了后面描述的事情。
如果条件允许,中国也将走上同样的道路。然而,如果政府限制劳动力自由进入现代工业,或者工资被提前推高(如现在正在发生的那样),则将导致中国最后出现二元化的经济:少数有特权的人享有较高的工资,但现代经济部门的发展会受到限制,总体的生活水平也低于理想状态。由于中国对劳动力流动实行限制,这很可能发生。也是沿海地区和内地居民的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的原因之一。但总之,我们仍然可以确信,真实工资水平和人均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依然成立,要么是真实工资和生产率在长期保持缓慢的增长,要么是真实工资和生产率都快速提高。
如果说发展中国家在制造业方面并不具有那么压倒性的优势,那为什么在过去30年里,发达国家的非熟练工人和半熟练工人的理想的制造业工作机会大幅度萎缩呢?从1970年到2000年,美国共损失了250万个制造业岗位,制造业在总就业中的比重从26。4%下降到了14。7%。英国的制造业就业岗位在1970~1998年之间减少了350万个,在总就业中的比重从34。7%下降到18。6%。英国的情况可以说比较极端,但其他国家的大趋势也是相似的:德国的制造业就业比重在1970年为39。5%,相当高,到了1999年已经下降到24。1%。
虫工木桥◇。◇欢◇迎访◇问◇
第45节:外贸带来的伤害(4)
为了理解过去二三十年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就业人数的绝对减少,以及相对比重的下降,我们必须寻找最根本的原因。在理论上,就业数量取决于产出和生产率的变化趋势。如果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超过产量的增速,就业量就会减少。如果制造业的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显著超过其他行业,那么不管就业岗位的绝对数量如何变化,这些制造业部门的就业人数的比重都会下降。接下来,产量则取决于需求的增长和贸易收支的变化。如果贸易收支严重恶化,即使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仍然在增长,国内的产量依旧可以下降。
那么实际情况如何呢?美国著名的关注贸易领域的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计算出,美国制造业的贸易逆差的上升,大约可以解释制造业产值在GDP中的降幅的1/4(从1970年的25。0%下降到2000年的15。9%)。2001年,美国制造业部门的贸易赤字达到了3 000亿美元,接近GDP的3%,其中有1 650亿美元来自发展中国家。然而,欧盟国家在制造业领域总体而言却有着1 200亿美元的盈余,其中对发展中国家的盈余为500亿美元。因此,外贸导致美国对制造品的需求的增长和国内产出之间出现了缺口,但对欧盟而言却不是这样。在欧洲,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制造品贸易对于欧盟的制造业就业机会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进口产品和出口产品的劳动力密集程度的变化。或者说,如果与发展中国家维持贸易平衡,有利于提高制造业的生产率,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会紧缩,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会扩张。这对欧盟自身是有利的,因为与其他提高生产率的措施一样,这可以提高欧洲人的潜在收入水平。唯一的要求就是劳动力市场要发挥重新配置资源的作用。
让我们来仔细看看产量和生产率的关系。在1973~1995年间,美国制造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每年提高2。5%,而对于整个商业部门来说,劳动生产率的年增长率只有1。5%。其他所有发达国家也存在类似的差距。因此很自然地,相对于整个商业部门来说,如果两个部门的产量增长速度相当,制造业部门的就业将会萎缩。此外,高收入国家的人们花在制造品上面的支出份额在减少,而服务消费的份额在增加。于是,对于制造品的需求的放缓以及生产率相对更快的增加,共同导致制造业的就业人数的比例在未来还将继续下滑,这与贸易收支无关。
我们来讨论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某个经济体在初期的制造业就业比重为15%;制造业的生产率每年增长2。5%,而其他产业的生产率每年增长1。5%;对于制造品的需求每年增长2。0%(真实价格计算),其他产品(以服务为主)的需求每年增长2。5%;该国的制造品和服务的外贸收支都保持平衡。在这样的假设条件下,经过25年之后,该国制造业的就业比重就会下降到11%,在50年之后下降到8%,100年之后下降到4%。简单地说,农业的今天就是制造业的未来。
。▲虹桥▲书吧▲
第46节:外贸带来的伤害(5)
如果认为这将是灾难,那就说明你陷入了〃劳动总和谬论〃的误区。这种观点以为,经济体中的工作岗位的数量是固定的,而任何有经济史常识的人对此都不会当真。要知道,200年以前,在如今的高收入国家,从事农业的人口的比重大约为3/4,但现在只占已经扩大很多倍的总人口的2%~3%。有那么多人不需要种地了,他们都没有工作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工作,其中许多职业比他们的祖先在1800年想象的要有趣和轻松得多。未来也会是同样的。
于是,关于发展中国家的超级竞争力浪潮会导致发达国家的就业、产业和经济活动出现巨大浪费的观点都是妄想症。不过,这对于国家之间的竞争还是有启示性的。当一个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为美国或欧盟提供产品的时候,进口国的贸易条件和真实收入水平将会改善。这意味着,它们进口的产品的价格相对于出口产品来说会下跌,也就是以相同的出口产品能买到更多的进口产品,自然代表着改善。实际上,对于那些给中国提供其需要的高级产品和服务的高收入国家来说,这正是鼓励中国加入世界市场对自己有利的原因。贸易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双方都有利的事情。
然而在一个拥有很多国家的世界中,新加入的国家,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大国,也完全有可能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但这不是通过进口国的市场竞争进行的,而是通过其他市场。随着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成长,它们出口的产品(制造品,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品)的价格相对于它们进口的产品的价格显著下降(高级制造品、能源、其他原材料产品和食品)。
这个趋势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过去30年,初级产品的真实价格一直保持低迷,唯一的例外是石油,其真实价格在20世纪70年代暴涨,在八九十年代下跌。对于多数高收入国家而言这是很有利的,因为它们都是原材料商品净进口国,而对于很多原材料净出口的发展中国家极其不利。不过,假如中国哪天成为世界最大的原材料商品进口国(已经极有可能),就足以逆转商品价格的整体走势。此外,中国还会压低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价格。尽管劳动力密集型制造品的价格下跌对于发达国家有利(净进口国),却可能伤害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此外,世界高级制造产品的价格相对于原材料产品价格如果降低,则会损害发达国家的贸易条件。
总的来说,最终的结果取决于这些相互冲突的效果的大小。以美国做个极端的例子,2001年,美国的GDP接近10万亿美元,商品出口额为7 300亿美元,进口额为11 800亿美元,制造品的净进口额为3 000亿美元,原材料产品的净进口额为1 500亿美元。现在假定,中国对于不同制造品的相对价格没有影响(当然,中国很有可能会降低美国进口产品的相对价格,提高美国的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这对美国有利),再假定中国的崛起导致全部原材料商品相对于制造品的价格翻番(暂时不考虑美国出口和进口的商品类别的差别,制造品的价格假定保持不变)。那么总的来说,这将导致原材料商品的美元价格回到1980年左右的水平,美国的原材料商品的净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