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980年的119‰下降到2000年的7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的进步又是最慢的,但也从1980年的116‰下降到了2000年的91‰。
失去自己的孩子是人生可能遭受的最痛苦的打击之一,因此,婴儿死亡率的下降本身就是极大的福音,预期寿命的延长也不例外。此外这些改进还意味着对教育的投资会变得更有价值。全世界的家庭正变得越来越小,对儿童的教育则越来越受到重视。平均来说,发展中国家的成人识字率已经从1970年的53%提高到了1998年的74%。到2000年,成年男性的文盲率在东亚国家下降到了8%,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还有30%,在南亚为34%(这实在令人汗颜)。成年女性的文盲率比男性更为普遍,但也在改善。从1990年到2000年,东亚国家的女性文盲率从29%下降到了21%,在南亚国家则从66%下降到57%(这更加令人尴尬),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从60%下降到47%。年轻人中的文盲比率大大下降,这就保证了随着时代的进步该比率还将下降。
生育率的下降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发展中国家总体的平均女性生育率从1980年的4。1下降到2000年的2。8,东亚国家从3。0降至2。1,已接近基本替代率,拉美国家从4。1下降到2。6,甚至南亚国家也从5。3下降到了3。3。在这个指标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的进步幅度又是最小的,但也从6。6下降到了2000年的5。2。总体来说,生育率的下降告诉我们,女性对于生育有了更大的控制,孩子数量减少意味着每个孩子得到的来自父母的投资有所增加,并且对孩子生存、成熟的信心有所提高。发展中国家正在发生的人口结构的变化特别令人鼓舞,这既是人们的福利得到改善的标志,又是促进改善的动力。
我们再看看饥饿问题。食品产量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人口的增长,自1961年至1999年,全球的人均日食物供应量增长了24%,其中发展中国家增长了39%,达到2 684卡路里。到1999年,中国的人均日食物供应量增长了82%,达到3 044卡路里,而在1961年仅能保证基本生存,为1 636卡路里。印度在1950~1951年的水平为1635卡路里,到1999年增长了48%,达到2 417。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估计,每个成年人每天大约需要2 000~2 310卡路里的食物供应,从这个标准看,发展中国家的食物供应水平已经从缺乏达到了充足。饥饿现象依然存在,但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长期营养不良的总人数已经从1969~1971年的约9。2亿下降到1997~1999年的7。9亿,占发展中国家人口的比例也从35%降至17%。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经济增长缓慢,饥饿的情况也要糟糕得多,从1979~1981年到1997~1999年,营养不良的人口所占的比例从38%下降到34%,但绝对数量却由于人口的迅速增加从1。68亿上升到1。94亿。
。§虹§桥 虫 工 木 桥 书§吧§
第38节:不平等带来的愤怒(19)
我们再看看最有争议的指标之一:童工。从理论上应该认为,随着父母收入的增加,儿童数量的减少,预期寿命的延长,儿童应该更多地得到教育机会,而不是被过早送去参加劳动。令人高兴的是,事实也的确如此。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10~14岁的儿童参加工作的比例,在整个发展中国家从1980年的23%下降到了2000年的12%。东亚各国的成绩同样是最可喜的,从26%下降到8%,南亚国家是从23%下降到15%,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降幅最有限,从35%下降到29%。中国的变化令人惊讶,从1980年的30%下降到2000年的8%。印度落在后面,从21%下降到12%。因此,正如我们可能预期的那样,越是在经济全球化程度高的国家,那里的父母就越是不愿意让孩子过早参加劳动。这些人之前让孩子过早从事工作并不是出于无情或恶毒,而是迫不得已。
最后,我们还应该记住过去20年以来在其他方面的一些重要进展:世界范围的民主潮流,尽管还不甚完美;世界广大地区为个人提供的经济机遇,特别是在中国和印度;随处可见的妇女地位的改善,虽然还不是发生在所有国家。
这些都是令人鼓舞的新的趋势,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特别是经济高速成长的国家的人民,正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更长寿、更健康的生活。他们的教育和营养条件得到了提高,他们对子女的哺育更好。所有这些好事的发生并不都是因为收入的提高,来自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也至关重要。与历史上的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能够在更低的收入水平上取得更高的社会成就。但我们也可以想象,收入增长最快的国家社会进步的幅度往往也最大,依然是那句话:〃是增长,傻瓜〃。
各国内部的不平等
如果说马祖尔关于全球不平等状况恶化的论断有误,那么对于各国内部的不平等变化他至少说对了,是吗?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全球化在改善整体的分配状况时,会加剧各国内部的差距,这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但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如此。为了更精确地加以描述,我们需要知道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分别发生的情况。
发展中国家内部的不平等
在世界银行所谓的〃新全球化参与国〃中,不平等的情况的确有所加剧。这组国家总共是24个,总人口接近30亿,但不平等的扩大只是因为中国的影响。46而中国在过去20年里的不平等情况恶化,几乎完全是因为地区之间的差距拉大,但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它背后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在过去的计划体制下,收入分配过分均等;第二,在最初期的废除公社体制、刺激农村经济增长之后,后来的增长主要来自融入世界经济的影响,而全球化的主要参与者是沿海地区;第三,就像我们看到的整个世界一样,在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家,任何增长过程都肯定存在地区之间的不平衡(这在印度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第四,中国在政策上阻止从内地农村到沿海发达地区的自由移民。因此在很多方面,今天的中国正在比较小的层次上复制整个世界在过去20年里发生的故事。造成国内的不平等状况加剧的原因,与世界层面一样,是由于成功地融入世界经济的地区或国家与没有融入的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的差异正在扩大。最贫困的地区或国家并没有受到全球化的伤害,它们反而是因为没有加入全球化而受到伤害。中国乃至全世界面临的挑战都在于,如何提高落后地区参与全球化的能力,而不是听任某些批评者的意见,反而把它们同世界隔绝起来(这当然也是很难做到的)。
※BOOK。※虫 工 木 桥 虹※桥书※吧※
第39节:不平等带来的愤怒(20)
如果我们审视其他的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家,则会发现它们的收入分配状况的变化方向不一。杜大伟(David Dollar)和阿特·克拉埃(Aart Kraay)在一篇知名的文章中指出,对外贸易促进了经济增长,穷人从收入提升中获得的好处与富人的比例相当。这项研究的基础是137个国家,结果发现最底层的20%的人平均来说从增长中获得了同比的收益。很有趣的是,这与人们之前普遍接受的观点相反,传统的看法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库兹涅兹最早提出的,他认为社会不平等会随着增长过程首先恶化,然后再逐渐改善。巴拉在后续的分析中认为,实际上库兹涅兹是对的,杜大伟和克拉埃的计算出了差错。后来的证据显示,增长中的经济体的不平等状况有轻微扩大。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库兹涅兹的假说的确成立,经济增长对于穷人来说也比停滞不前要有利得多。
现在可以明确的是,穷人也会从增长中受益,越南就是个有意思的案例。调查发现,在1992~1993年位居贫困程度最底层的5%的家庭,其中的98%的收入在6年后有所提高。同样的贫困减少的现象也在20世纪90年代的乌干达发生了。然而,这方面还有两个要点需要注意:首先,即使如杜大伟和克拉埃说的那样,穷人能够从收入增长中获得同比例的好处,但绝对收入的提高幅度还取决于他们最开始的收入份额,这对经济增长有利于穷人的程度有着重要影响;其次,穷人能否从通过外贸来刺激的经济增长中获得更多好处,还取决于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