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和你在一起我体会到了青春的回归,你是我的新朋友。那种事情只是有人在希望和愿意而已。我不乐意关注这些。你只要知道,无论何时,巴菲特没有收取你的共餐费就行了!”
巴菲特还是保持一副幽默风趣的姿态,平易近人。
看到巴菲特由衷地高兴,麦克又借机向他提问:“先生,投资市场上赢家和输家会有什么区别?”
“很简单”,巴菲特放下了酒杯,“那就是股市赢家一定会等,输家败在心急。”
从巴菲特身上几乎看不出一点他是世界巨富的迹象。他穿得很随意,言谈举止也很节制,有分寸,他看起来显得既内敛又非常自信,对刻意引起别人的注意的做法一点也不感兴趣。
很长时期以来,拥有伯克希尔公司股票,是一些美国和欧洲人成功和财富的象征。三十多年的经营,巴菲特把伯克希尔公司打造成一个更为知名的品牌。已经延续了二百年历史的伯克希尔公司,使数代美国人深受其惠并牢记下了它的名字。
巴菲特在投资的道路上,每选择一支股票去投资的时候,从没有想着会在短时间内得到利润。他认为,如果在投资市场上东捡西挑朝三暮四,相反风险会更大,赢利的机会更少。
麦克询问他:“你认为选择长期投资的理念是什么呢?”
巴菲特立即说:如果你不愿意拥有一支股票十年,那就不要考虑拥有它十分钟。
巴菲特对“有效市场”理论存有异议,也很少有推崇市场的一些理论,他选股的唯一标准就是优质。一个优秀企业的股票,没有理由不去投资。面对众多不确定因素,他对何时发生问题不作预测。所以面对复杂纷纭的投资市场,他能够从容面对,稳操胜券。他甚至说:“我一直认为,从事经济预测工作的人,唯一的价值就是使得算命先生的存在具有合理性。”
巴菲特在经过深入研究并决定买入那些有前景的股票时,并不在意当时股价的多少,他总是在很长时间里不断地一路买入,并长期持有。他讨厌朝三暮四的行为,强烈反对短线投资,认为这种投机行动是于己于股票企业都不利的。他曾经说:“短线投资等于就即将发生的事情进行赌博。如果你运用大量的资金进行短期投资,有可能血本无归。”
对于投资市场上层出不穷的投机者,巴菲特常常表示自己的不解。他甚至形象地比喻:“你不会每年都更换房子、孩子和老婆。为什么要卖出公司(股票)呢?” 。 想看书来
1。朝三暮四不是一个好方法(2)
可以看出,巴菲特就是靠自己不朝三暮四的投资态度,不断积累了巨额的财富。认认真真地把每一次投资做好,是他一贯的思想。他在《华盛顿邮报》的投资上,表现出的无限关注和深入,一直以来令人折服。也使“邮报”为有这样的合伙人深感自豪。
巴菲特是在1973年春夏之际,购入价值1060万美元的华盛顿邮报公司股票。此时,他关注这支股票已经很多年了。他一直寻找进入媒体的机会来实现自己多年来希望投资媒体的梦想。此项投资使伯克希尔成为凯瑟琳女士家族之外,华盛顿邮报最大的股东。此番举动令周围的人大感惊讶。
《华盛顿邮报》总裁凯瑟琳曾经说,巴菲特内心极富同情心,而精明投资人只是他的另一面。他与报纸很有缘分,那种渊源甚至起源于他的少年时代。
本来,在1972年到1973年,《华盛顿邮报》受“水门事件”的影响而处在最艰难的时候,除了有关政府部门的打击之外,还因为自身上市的操作失误,引起股票大幅下跌。凯瑟琳回忆说,那是她一生中难以忘怀的艰难日子,邮报的发展进入低谷,投资者失去对她们的信心。最后她不得不亲自到华尔街的金融会议上去直接推销公司的股票。巴菲特此时决定大举投资。并在几个月内,分二十次购入邮报的股票。他后来说,在生命中,有些事情发生的速度会很快。他对《华盛顿邮报》的投资,一是因为他怀有感情。二是他相信媒体能够做终生的伙伴。巴菲特为此在伯克希尔公司内部做了很多工作,使投资活动顺利进行。
凯瑟琳在她获得普立兹奖的个人历史一书中写: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在1973年买下本公司10%的B级股票。他后来告诉我,起先他不太愿意公开这件事,但是后来觉得这未尝不是件好事。他对公司的关注已经很久,而且他一旦投入就不会三心二意。事实证明,他是那么负责和专心。
巴菲特这笔投资,变成他最好的投资之一,他在一般人还没有开始注意媒体股的前景之时,就捷足先登进行这项投资,把握了正确的方向。巴菲特一生对媒体的偏好,就像是对金钱的追求,这股热情在购入华盛顿邮报股票时达到顶点。巴菲特一直对媒体事业保持着浓厚兴趣,和很多知名的记者结为挚友。他本身也具有记者般的直觉,在寻找被低估的公司时,也融合了敏锐的生意嗅觉和记者深入调查的技巧。试想,如果巴菲特投身新闻界,也一定会成为一名杰出的新闻记者。
1973年至1974年间股市崩盘,这波震荡刚开始时,华盛顿邮报的股票从刚发行时的每股美元,后来下降到4美元。当时,邮报还有星辰报的竞争压力,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处境之中。巴菲特对这种情况大为震惊。在与邮报的管理者沟通之后,伯克希尔公司买下了1060万美元的邮报股票,占该公司B级股的12%,相当于该公司所有股票的10%,每股4美元意味该公司整体价值估计为8000万美元。
在1973年,华盛顿邮报公司旗下的机构包括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时代-前锋公司、四家电视台和一家造纸厂,后者为该公司提供了大部分的新闻用纸。但是,公司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相关企业之间不能够团结合作,内部矛盾重重。更为严重的是人心浮散,丧失了企业的凝聚力。 txt小说上传分享
1。朝三暮四不是一个好方法(3)
巴菲特购入邮报股票之后的两年,该股一直处于下跌的趋势,巴菲特的投资从1973年的1000万美元,贬为1974年底的800万美元。在1976年之前,邮报的股票一直无法超越巴菲特购入时的价位。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清晰地看到巴菲特投资《华盛顿邮报》之后,并没有收到效益,甚至出现严重亏损的状态。巴菲特也说过,如果从赢利的角度,我早已经去选择另外的投资方向。
《华盛顿邮报》的许多管理人都认为,巴菲特的确是有深厚的媒体情节,否则,他早已经撤离了。在他最初投资《华盛顿邮报》的几年,根本没有高额利润。但那并没有影响他拥有着高昂的投资信心。他这种永恒坚定的投资信念,彰显着一个投资家的非凡意志和高超水平。
很多人回忆,巴菲特作为一个不请自来的投资人,最初被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许多人认为是一种威胁。没有人相信他是真正的投资而不是投机。
巴菲特投资邮报公司后,写了一封信给凯瑟琳。当时凯瑟琳也对这位不甚了解但却拥有邮报大股份的人,抱着猜疑的心态,加上身边的很多人一直提醒她要对巴菲特的行为保持警惕。她常常为此着急,想不出一个好的办法。巴菲特在信中向她表白,说他绝对无意对该公司造成威胁,他也充分了解,以她持有的该公司A级股票,她掌握了该公司的管理权。巴菲特只是反复谈到自己对邮报的感情。
凯瑟琳在她的个人自传中表示,她和巴菲特直到1973年才再度碰面,地点是洛杉矶时代杂志的办公室,这是在巴菲特投资邮报之后的事情。但是,与他见过面后凯瑟琳便放心了,她感觉到了巴菲特的真诚和不凡的远见。为此,她邀请巴菲特到华盛顿共进晚餐,顺便参观一下邮报公司。之后,他们又几次见面并且逐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巴菲特很快成为她企业的导师,直至成为华盛顿邮报董事会一员。多年后,凯瑟琳还无比深情地说:“他对公司的事从不插手干涉,是个值得尊敬的人。”
巴菲特于1974年被任命为邮报公司的董事,也恰如其分地担任该公司金融委员会的主席。上任后不久,巴菲特就做出了一项令人侧目的举动。他向董事会建议,分批回购邮报公司的股票。在当时,企业界回购自家公司股份的做法可谓绝无仅有,在媒体界更为少见。他的建议很快导致强烈地反对。
凯瑟琳回想,她当时认为,如果花钱买进自己公司的股票,公司一定无法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