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人财富史钢:金钱的秘密-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白圭时刻观察着市场行情和年景丰歉的变化,当货物过剩低价抛售时,他就收购;当货物不足高价索求时,他就出售。谷物成熟时,他买进粮食,出售丝、漆;蚕茧结成时,他买进绢帛绵絮,出售粮食。这就是白圭致富的第二个秘诀运用……人弃我取,人取我兴。
  至于买仁卖义,取向当取,给所当给,白圭解释说:〃我干经商致富之事,就像伊尹、吕尚筹划谋略,孙子、吴起用兵打仗,商鞅推行变法那样。所以,如果一个人的智慧够不上随机应变,勇气够不上果敢决断,仁德不能够正确取舍,强健不能够有所坚守,虽然他想学习我的经商致富之术,我终究不会教给他的。〃
  现代人多谈孔子孟子,谈老子庄子,但在战国年间,白圭才是真正的明星人物,天下人谈论经商致富之术莫不提起白圭,天下人莫不希望自己能够效法白圭,掌握到他的十二循环周期的财富规律。但除非一个人具备足够的阴阳五行及天文历法知识,否则面对白圭的十二循环周期规律,就如同守在金库门前却没有打开库门的钥匙一样,只能是望财兴叹,束手无策,徒守穷困而已。
  ? 名道两家双战白圭
  我们已经解释过,人的思维半径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成就。象白圭以一介武士身份掘起,富有天下而进入政治庙堂,这是以愚弄民众心智为能事的皇权统治者最不能容忍的,是历代焚书坑儒者所刻意要从历史上抹除的信息。所以我们今天能够知道白圭,全是因为当时的学术流派纷争,名家与儒家都来找白圭的麻烦的原因。
  

战国时代的十二循环理论(3)
先来找白圭麻烦的是名家,名家的创始人是春秋年间的郑国人邓析,此人善于雄辨,创造了〃两可〃学说,就是怎么说怎么有理的意思。这种学问最大的价值就是用在诉讼上,所以邓析替人打官司,是战无不胜,为了将他的思想传承下来,邓析还自己制定了一套法律《竹刑》……这应该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部私人法典。结果这套法律被郑国的名臣子产看中了,就找了个借口杀掉了邓析,将《竹刑》夺走,用来做郑国的国家法律,所以历史上的子产也以善于解决诉讼而闻名,实际上那不过是子产从邓析那里偷来的。
  邓析虽死,思想传承,于是战国年间有名家人物登场,名家人物最为后世人所熟知的是公孙龙,他曾经牵着白马过关隘,守关的士卒让他缴纳关税,公孙龙却拒绝说:我为什么要缴税?我牵的又不是马,是白马,白马非马。士卒回答说白马也是马,理所当然要缴税。于是公孙龙反问对方:如果白马是马,为什么要叫白马不叫马?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有名的〃白马非马〃的孛论由来了。事实上,把这一理论名之曰孛论,不过是出于对哲学思想与名实论的无知,是一种贻笑大方的狂妄,名家的论点主要是论证名与实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事实上这一理论早已成为了西方史学家用来解析神话与历史的最有效工具。
  但公孙龙最有名的论点是〃奴婢有三个耳朵〃,不知道他的论点和论据是什么,奴婢明明只长着两只耳朵,被他经过一番哲学上的论证,把天下人都给说糊涂了。
  总之,公孙龙的观点主要是:〃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他的这些理论都能够在现代哲学思想中找到最新的实用性版本,其思想价值不可低估。
  虽然公孙龙在当时也曾〃吵遍天下无敌手〃,但是他并没有和白圭发生过论战,挑战白圭的是名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惠施。
  惠施主要的活动地带是在庄周的《庄子》一书中,书中的庄周每逢想立起一个靶子打而倒之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的时候,大多数时候都是拿惠施下手,甚而至于有时候庄子和惠施都持同一观点,并相互攻击对方持相反观点,由此看起来庄周和惠施不仅是思想研究方面的伙伴,而且有着极为深厚的私人情谊。如果不是私交情厚,就这么拿对方调侃,骂来骂去非得动刀子不可,这是人生常理。
  惠施的代表理论听起来也是极为的离奇,他的主要论点包括了:
  白狗黑……白狗是黑色的。
  蟾有尾……青蛙是长尾巴的。
  卵有毛……鸡蛋是长毛的。
  火不热……火是夏日里最好的清凉剂。
  目不见……人的眼睛是不可能看见东西的,看见东西的那不叫眼睛……
  ……
  惠施的这些理论学说是哲学上的深奥命题,被他用来蛊惑那些对哲学一无所知的人,可想而知引起来的轰动有多大,当时大梁听者皆惊,这就直接促成了白圭与惠施农名两家的正式交锋。
  白圭说起来虽然勉强可以名列〃农家〃的行伍之中,但如果把他归入〃杂家〃,也无不妥,但实际上他什么家也不是,他只是一个成功的实业家,没有什么著述或思想,最多不过归为〃实干家〃。
  但正因为白圭是〃实干家〃,富可敌国,家有万金,所以就理所当然的具备了与大思想家惠施抗衡对垒的资本……这就是财富的力量了,财富赋予我们话语权,为我们赢得世人的尊重。
  白圭不太明白惠施所讲的那一套白狗黑黑狗白的理论到底跟钱有什么关系,最主要的是他觉得这个白狗黑是没办法拿来治理国家的,难道你承认白狗都是黑色的,国家就会因此而强盛了?好象看不出来这个前提与结果之间有着什么逻辑关系。于是白圭就为我们大家讲了一个流传至今的寓言故事:
  

战国时代的十二循环理论(4)
有一个新娘子刚刚出嫁,她出门上车就问:马车是谁家的啊?车夫答借来的,新娘子就道:那千万别乱用鞭子抽马啊,抽坏了可要赔人家好多钱的。到了新夫家后,新娘子下车,看到灶火烧得痛红,就急忙说:快灭掉灶膛里的火,当心火灾。见有石臼挡路,新娘子急忙说:快搬开,别让它拌到人。
  白圭讲这个故事的寓义是说:新娘子话说得都对,但是还不到她以女主人的身份说话的时候,意思是让惠施注意点礼节。他的那些理论好玩是有玩,有趣也不假,但显然不能让这些哲学思想挤掉了治国的实用政策。
  惠施听懂了白圭的暗示,当即反唇相讥,说道:〃《诗经》有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父母教育孩子,还分什么时间场合?〃
  惠施这已经是明显的抬杠了,因为父母教育孩子同样是需要注意场合的。而且在礼节上惠施比靠做生意起家的白圭差得要远,毕竟做生意是与人打交道,而做学问是与书本打交道,所以在这方面,惠施不肯给别人留面子,只知道一味的抬杠,自然也就落了下风。
  所以白圭冷笑道:〃用帝丘出产的大鼎来煮鸡,多加汤汁就会淡得没法吃,少加汤汁就会烧焦还不熟。这种鼎虽然高大漂亮,不过却没有用。惠施只会说漂亮话,就跟这大鼎相似。〃
  惠施立即反驳说:〃不对。假使当兵的饥饿难耐,看见这只鼎,上边加上一个甑蒸饭用的屉,与鼎合在一起,用来蒸饭,是最合适不过的,怎么说它没用。是你不会用我吧!〃
  了解庄子的会知道,惠施这番理论,正是《庄子》的《消遥游》中讲的一个巨型大葫芦的故事的惠施版本,庄周的版本则是讲惠施说他有一只巨型的大葫芦,不知道这样大的葫芦能有什么用。于是庄周说:你何不拿这只葫芦当做一只小船,敖游于江河湖海之上呢?庄周与惠施两人讲了同一个故事,不清楚他们两个是谁抄的谁。这就等于农家白圭独占道、名两家了。
  战过了惠施之后,白圭终于正式和儒家的孟子交上了火。
  ? 儒家孟子对白圭的态度
  邹地人孟珂,去梁惠王处游说,说以仁德之道治国之策。所谓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因为魏国与秦国发生战争,这边带兵的是魏国太子,那边带兵的是商鞅。而商鞅以前曾在魏国谋食,与魏太子情交莫逆,就修书一封,无限怅怀旧日情谊,希望两人能够象以前那样,兄弟般的坐下来罢息兵戈,也算是为两国的民众修一点恩德吧。
  魏国太子缺心眼,别人说什么他就信什么,接到商鞅的书信念起旧情,就去赴约。结果被翻脸比翻书还快的商鞅当场拿下,然后驱兵大进,砍杀魏兵,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