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本陆军有了向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的借口,并且立即开始行动。满洲事件标志着战后被日本人自己称为“黑暗之谷”历史时期的开始。
甲午战争和1905年对俄战争的胜利,以及其后与中国缔结的一项条约,使日本在满洲取得了包括驻军在内的许多经济和政治特权。及至20世纪20年代末,全面控制满洲的计划在日本国内得到了强烈的支持。日本的某首相称满洲为“日本的生命线”。它能提供原料,为日本本土狭小拥挤的岛屿提供必要的“生存空间”,对日本的军事力量至关重要。更有甚者,控制满洲对日本的安全具有重大作用,因为日本军方已经越来越担心苏联的共产主义和中国的民族主义对日本国形成的威胁。就另外一些与太平洋有关的大国来说,它们对日本这个在短短几十年内崛起的军事和经济大国,也越来越警惕。
“我们能否信任日本?”
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担任助理海军部长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审时度势,于1923年撰写了一篇题为《我们能否信任日本》”的文章。编辑在文章的序言部分介绍说,罗斯福在“任职期间,大部分时间的主要工作是准备与日本作战”。罗斯福在他的文章中指出:“远在1914年的事件①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开以前,预言家们最肯定的就是美日战争。当时,其一触即发之势众人皆知。”然而,经过一番推理,罗斯福对他自己提出的问题给予了十分肯定的回答。他认为,日本变了。那个国家遵守它的国际承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军事秩序中,它站在英美一边,而在太平洋地区,“那里似乎有足够的商业空间供日本和我们在无限的未来和舟共济”。
罗斯福的这番分析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都被证明是正确的。日本的议会制度在运转。1921年的华盛顿海军会议避免了日美英三国在太平洋地区潜在的海军军备竞赛。从那以后,日本将其安全建筑在同美英列强的合作之上。但是,这一合作没有度过20年代。日本的军方特别是陆军终于控制了政府,日本在东亚踏上了帝国扩张之路,并在这一过程中努力将西方列强排除于它其后自诩的“大东亚共荣圈”之外。
多种原因造成了这一决定性的变化。大萧条和世界贸易的崩溃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使日本更加感到缺乏资源和受制于日益缩小的国际市场的危险。与此同时,日本陆军及日本一些重要社会阶层陷入了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道德的苦恼和自傲、对日本文化和帝国制度以及“王道”的盲目崇拜。那种其他列强故意约束日本,令其囿于二等地位,得不到在亚洲应得的一份的做法更是使上述现象火上加油。1930年2月,赞成延长同英美缔结的海军协定的日本首相浜口雄幸在选举中大获全胜,但几个月后反动派的力量就显露无疑。一名对同英美合作不满的日本青年在东京的一处火车站开枪刺杀了新首相。浜口雄幸始终未愈,次年逝世。随之而去的是合作精神。凭借“暗杀出政府”势力,一种极端的民族主义代之而起。日本还在满洲组织了一个新的傀儡政权,称之为满洲国,由被废黜的溥仪皇帝出任名义领袖。当国际联盟对日本在满洲的行为表示谴责时,日本怒冲冲地退出了那一组织,开始自行其是——走上了最终导致毁灭的道路。
亚洲新秩序
其后几年里,东京把它的扩张描绘成了一种“使命”,说成是日本“在东亚的特殊责任”。日本政坛阴谋迭出,形形色色的思想流派和秘密社团甚嚣尘上,它们把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和民主政体斥为软弱和腐朽的滥觞。荣耀莫过于在战场上为天皇而死。不过,时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一些日本军人已经把注意力放在现代战争艺术这一更实际的问题上。他们宣扬整体战争和“国防国家”的概念,试图将国家的工业和军事资源融为一体,牢牢控制以应付全面战争。这些军官对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不是曾经密切注视,就是认真研究过,他们的结论是德国经济不堪一击。它缺乏原料,不能抵御协约国的海上封锁。他们抑郁地认识到,日本的条件还远远不如德国。它所面临的供应问题比别人都突出。这是因为,日本几乎没有石油。虽然石油在它的全部能源消耗中仅占7%,但却不乏战略意义。石油主要是军用和供应海运业使用。到20世纪30年代末,日本自产的石油仅占其全部石油消耗的7%,其余全部靠进口,其中80%来自美国,10%来自荷属东印度群岛。当时,美国在亚洲推行经济和政治的“门户开放”政策,这种政策与日本的帝国野心格格不入。在美国最可能成为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敌手的情况下,对日本人来说,一旦战争爆发,军舰、飞机所必需的燃油从何而来?。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十六章 日本通向战争之路(2)
这一问题已经在日本的陆军和海军之间引起了严重的分裂,这种仇隙对日本政治的发展和变化至关重要。日本陆军的注意力集中在满洲、华北、内蒙古,以及苏联的威胁。而海军在“北御南进”思想的指导下,目标是荷属东印度群岛、马来亚、印度###和太平洋上的几座小岛,目的在于保证帝国的天然资源,特别是最主要和绝对不可或缺的资源——石油的供应。然而陆、海军的中心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以“共存共荣、王道乐土”改造亚洲,使之控制在日本人的手中。
20世纪30年代初,满洲事件爆发后不久,日本政府试图控制石油工业,使之为其需要服务。两家西方公司占据了日本市场的60%,它们分别是皇家荷兰壳牌石油公司的分号太阳公司和新泽西石油公司与纽约美孚司在远东合股成立的斯坦瓦克公司。大约30家小型日本石油商瓜分了市场的其余部分,它们从几家美国石油公司进口石油。日本军方在希冀扩大市场份额的日本商业利益的支持下使政府通过了1934年的《石油工业法》。根据此法,政府被授权控制石油进口,决定各个公司的市场份额和售价,并可以征购各公司的产品。外国公司被要求在商业需要以外,另备6个月的石油库存。这些行动的目的十分清楚:加强日本所有的炼油工业,缩小外国公司的作用,为战争作好准备。与此同时,日本在它的新殖民地满洲国确立了石油垄断,以期挤走西方公司。
外国公司意识到它们将受到排挤。美英政府亦不满日本新通过的限制性石油政策。怎么对付日本人?在华盛顿、纽约和伦敦,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要对日本实行全面或部分地禁运,限制对日本的石油供应。1934年8月,亨利?迪特丁和沃尔特?蒂格尔去华盛顿会见了国务院的官员和石油总监哈罗德?依克斯。两位石油大亨建议向日本暗示禁运,“吓唬”它改弦更张。他们希望消息传到日本,会使日本政府的政策缓和下来。1934年11月,英国内阁批准了外交部的立场,声明“最严厉地抵制”日本的石油政策,英国政府将支持私人部门组织的禁运。然而,国务卿科德尔?赫尔宣布美国政府不支持这一行动。关于禁运的议论到此告一段落。与此同时,石油公司和日本政府之间的紧张抗衡有增无减,直至1937年夏,日本突然改变了态度。
“隔离政策”
1937年7月7日夜和8日凌晨,日中两国的军队在北京附近的芦沟桥发生了并不引人注意的两起冲突。在随后的几周时间里,双方的冲突升级。中国国民党挺起胸膛,不再向日本作进一步的退让。国民党领袖蒋介石宣告国民:“再丢失一寸领土,我们将对民族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过。”日本人一方认为,必须教训教训中国人,要对中国军队进行“彻底地打击”。从第一声枪响算起的一个多月之后,即8月14日,中国军队轰炸了日本设在上海的军港,日本对华开战①。
日本旋即加快了战争经济的建设。同时,它迅速修复了与外国石油公司的关系。日本政府不愿冒石油供应中断的风险。与此同时,日本国会举行特别会议,在批准战争动员法案的同时,通过了《合成油工业法》。这项法律为一份7年计划提供根据。按照计划,日本将能够在1943年之际生产相当于日本1937年全年能源消耗半数的合成燃料,主要是从煤里提炼的液体燃料。这一目标不仅雄心勃勃,而且极端地脱离实际。
美国的官方政策和公众舆论从一开始就把中国看成中日战争受害的一方而予以支持。但是,美国还未能脱离其孤立主义的枷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