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转头走了。
一会儿又游荡过来了,照例是徘徊又徘徊,经理再问:
“有事?”
他咬了咬牙,说:
“嗯!”
经理期待地看着他,等着下文,没想到他把玫瑰一放,默不作声转头就要走。经理好笑地又问:
“没话对我说吗?”
他头也不回地边走边说:
“经理节日快乐!”
事先设计好的祝词一个都没说。他一讲完我们几乎每人都笑痛了肚。
那时候我们工作虽然很辛苦,却无时无刻不是快乐的。
一个团队的凝聚力,不仅取决于一个团队工作中的合作,也取决于大家工作之余的相处。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个问题:算算每天除了睡觉时间以外你和谁相处的时间最多?想想不就是身边的同事吗?如果和同事之间的关系都处不融洽,工作氛围都不好,那一天下来还能有什么情绪呢?对第二天的工作还能有什么期待呢?
从我走上管理岗位以后也总是试图让我所带的部门充满温暖和关爱,甚至有些方*效仿和复制。比如在后来我所管辖的每一个部门,我都会通过人事部门把所有同事的生日和入职时间记录下来。每当谁生日或者入职纪念日的时候我们就会有一个小小的仪式为他庆贺。后来这种习惯一直影响到整个公司,也成了我所到的每一个公司的传统。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十二章 团队凝聚力无处不在(2)
还记得我来青岛以后不久就有个同事过生日,那天的晨会上我例行讲完事后大家合上本子都准备等我宣布会议结束,我也合上本子,说:
“今天还有一件事。”我顿了顿,大家有些不解地看着我,等着下文。
“今天是××的生日,让我们一人送他一个祝福,然后为他唱一首生日快乐歌吧!”
大家闻言一起鼓掌,那位同事意外极了,满脸感动地接受着大家的祝福,然后在生日快乐的歌声中,我们结束了晨会。当天他签了一个单,算是给自己的生日礼物。晚上例会时他不无感慨地说:
“今年的生日对我来说非比寻常,我以为离开了家又是刚到这个城市,我的生日一定会静悄悄地过去,没想到还会收到这么多的祝福,谢谢大家!”
原本这些都是很单纯的心意,以前在烟台公司一直被大家所称道,在青岛公司的部门里却被演变走了样。事情是缘于一个老同事过生日时,大家都起哄让他晚上请客吃饭,他也同意了。于是当晚由他做东给部门买了个生日蛋糕,大家在一起高高兴兴借机*了一顿。当时我也不以为意,没想到后来却渐渐演变成了一个部门传统,谁过生日谁请客。老同事还好一些,能有一定的承受能力。遇到新同事刚入职的就有些不堪重负了,又无法推托,因为每次谁过生日大家都会知道的。那时候新人又多,大多都是刚毕业的学生,有的新人为了这顿饭甚至借钱来应付。对这一切我浑然不知,也没有切身为大家考虑,还认为这样的局面是部门的“太平盛世”。渐渐地大家私下都认为我在搞形式主义,我也没有及时调整,这也算好心办成了坏事,全是盲目追求“歌舞升平”的表面现象惹的祸。
为了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过产品。我也曾经给部门买了几个小玩偶。当天谁没有过产品就把玩偶放在他的桌上,起到善意提醒的作用。原本是一件妙趣横生的事情,一些老同事却认为我把部门当幼儿园。其实呢,是因为我没有做通大家的工作而强行要求过产品,大家从心里不接受这种做法,当然也就不接受这些方式。
我一直有做工作笔记和工作日记的习惯,做工作笔记是为了怕忘事,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做工作日记是为了总结和计划。我在这些习惯中获益匪浅,工作也变得井井有条,当然希望让大家也从中受益,而且想当然地认为大家一定会理解接受的。于是要求每个人都要写工作日记,然后我批阅,觉得也是双向交流的一种方式。当时在一定意义上说是起到了沟通的作用,不过更多的还是被大家认为是在走形式。事到如今,才有几个老同事跟我回想说其实那时候这么做也挺好的,只是当时没理解。这有什么用呢?没有利在当下!想来想去也全是我的工作做得不到位。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都是因为没有做透大家的思想工作而流于形式,使部门的同事认为我喜欢做表面文章,之间的隔阂也难以消除。
第十三章 书中自有动力在
在很多事情上部门不见得很认可我的做法,但有些事情对他们来说也许还是值得回味的。
我是个非常喜欢看书的人,也希望我的部门是个学习型的团队。学习一定是不能生搬硬套的,学习的方式有很多。
有段时间我曾经坚持看一本书:《追求卓越》。我对这类书其实不是很喜欢看,总觉得理论的成分太多,不大容易看懂,我看起来也就觉得比较生涩难懂,但为了增长各方面的知识,我还是坚持看下去。有一天我试着把书上的文字读出来,发现效果很不一样,读的同时好像也就更能加深印象了。于是我每天早上在阳台坚持半小时的阅读,一直坚持到把这本书读完。同居的总监笑着说每天都在我琅琅的读书声中醒来,感觉就像回到了学生时代。
发现这个好的方法后,我现身说法地向部门同事推荐,大家也觉得这样的方式不错。于是,我们的晨会就增加了一个内容:晨读。那时候,最适合我们读的书莫过于《羊皮卷》,我们人手一本。每天早上,公司的会议室都会传来我们充满激情的朗读。一开始,我们齐声朗读,后来,我们改为一卷中每人轮流分段接力朗读,我们也分男女生朗读,轮到我们用会议室时我们在会议室朗读,没有轮到用会议室我们就在部门里朗读,我们还去过栈桥朗读,大家一起面朝大海,齐声读道:
“今天,我开始新的生活……”
那种感觉,很开阔很豪迈,一天的工作由此充满了激情。
《羊皮卷》的阅读也影响到了别的部门,后来发展到整个公司。有时候整个公司一起朗读,那才真的是场面壮观,激情冲天。
部门把每天早上的晨会加入晨读的内容,晚会加入好书欣赏的内容。我们一起看过的书里有一本叫做《一生要做的99件事》,其中讲了一生当中应该要做的99件事,都是十分有意义的。每个同事轮流带领大家分享一件事,让我们体会到工作以外还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我们去做、去记取的。
小感悟:这五年的IT经历中,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则:但凡我效仿的东西多半会显得生硬和牵强,但凡我自己创意的东西多半会马到成功。虽然不是绝对的,但相对来说就是这样。像我前面提到的过生日,我就没有及时把握后来演变的动向,原因嘛,也许是已经成功了的经验,容易掉以轻心,总认为拿过来用就行了。其实形势不一样,环境不一样,需要多观察,有的方法需要作一些改动。
第十四章 大蒜大蒜快出苗
受《一生要做的99件事》的启发和感染,部门决定大家一起做一件事。做什么事呢?正巧那天分享到“播种一次;收获一次”,有人提议说:
“要不我们一起种大蒜吧?既不需要土壤,也不需要施肥,只需要每天换水就可以了。”
立马有人质疑:
“能行吗?”
她笑着说:
“当然能行啦!种大蒜既简单又环保。如果,”她诡秘地再一笑,说, “大蒜出苗了就是蒜苗,我们种植出来以后拿到楼下饭店去炒盘回锅肉。该是多么的美味啊!”
我们都哄堂大笑起来,情不自禁地被她感染了,好像回锅肉就在眼前了似的。大家都说:“好,好,好!”
第二天,就有同事拿来大蒜和一个菜盘。大家七嘴八舌地研究了一番,没想到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谁都没经验。有的说要剥掉大蒜的外皮,有的说不用,争论不下的时候,有个同事建议说:
“要不,一部分的蒜剥掉,一部分的蒜不剥试试?”
也只好这样了,于是几个人开始七手八脚地给大蒜去外皮,有个同事不无幽默地一边剥一边对大蒜喃喃自语:
“蒜兄弟啊,脱掉外套咱们才能长出更好的头发呢。不要怕痛啊!”
我们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清理好了以后怎么把大蒜放在一起又成了一个讨论的焦点,有的人建议随便摆放在盘里就好了,这个提议立马遭到大家的反对,一不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