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职业女性典范:精彩杨澜-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州官只要放火,百姓就能点灯。湖南抢先一步之后,就是其他电视台的竞争了。杭州电视台与杭州明珠电视台论实力不相上下,双方的争夺半斤八两,谁也不服气谁,让大家都很为难,最后还是明珠抢先一步,与阳光签订了发片合同,安排在19:40的黄金电视剧档播出。杭州电视台对未能争得《杨澜访谈录》一事甚是遗憾。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两强相遇勇者胜。在《杨澜访谈录》的争夺战中,比的是谁更有耐心,比的是谁更有巧劲,比的是谁的刀快,谁就是永远的赢家。
  不打无准备之战。杨澜从开始就以一种非常人所能预知的方式,对阳光文化的节目定位给予了充分的考虑和准备。杨澜知道一个节目的成败跟制作成本没有关系,但跟节目的定位、风格、质量、手法、角度等软性的条件有关。当各地电视台普遍对《杨澜访谈录》的高品位、高质量、高信息喝彩的时候,杨澜正在看着这一切幸福的微笑。
  杨澜知道,长期以来,中国的专题片和纪录片已经接受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制作模式,教条式的开场、故事式的讲述、带几个镜头的插入,最后是总结性的评价。因为受到主题先行为主的作业方式影响,什么事情都是先给一个帽子,然后统一的服装,穿上不合脚的鞋,就完成了。千人一面皆大欢喜就是成功。这样的方式忽略了人文情感,失去了交流互动,缺少了精神感化,所以,杨澜不想这样走别人的车辙。或者说,杨澜希望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带有浓厚的杨澜电视风格之路。
  世界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但有路的地方总是缺少发现美丽的景物,要想看到与别人不一样的风景,重要的是自己走出一条路来,比这个更重要的是自己走出来的路就不要继续重复着走,因为同一个风景看的次数多了,就不再是风景了,那是一种灵魂的重复,会因为缺少心灵的发现,让生命的创作变得没有意义。
  电视圈子里流传着一个笑话。说有个人到电视台应聘工作,台里的人就问:“你会摄影吗?”来人理直气壮地说:“不会。”继续问他:“那你会制片吗?”有点迟疑地说:“不会。”
  “场记你会吗?”还是答:“不会。”
  “那开车你总该回吧?”问的人小心翼翼地。
  

收购的背后是一个神话的时代(2)
回答的人绝望地说:“不会啊。”
  台里的人不耐烦地说:“开和停呢,这两个字你总该会说吧?”
  对方马上爽快的接过话去:“那我会啊。不就一个开,一个停吗?”
  台里的人说:“好,说的好,你去做导演吧。”
  这个在电视圈子里广为流传的笑话给人一个启迪。一个导演好像什么都不做,在喊一声“开”之后,就是看着监视器,然后再说一声“停”。
  为了让这个开和停在宽阔和纵深上有内涵、有看点、有思想,杨澜总是反复与导演和制作班子讲一种理念:“忘掉空话,多说细节,忘掉口号,多讲事实本身的故事。以一种不同以往的、别人用过我不用的思路来制作阳光文化的纪录片。”
  从这个思路出发,杨澜的第一批节目一次就制作了15集的数量。在这个数量的背后是质量的保证。从西方的政府要员,到西方的商业精英;从东方的文化名人到社会名人。比如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总裁杰克·韦尔奇和原副总裁杨雪兰,还有让杨澜崇拜的王光美、作家王蒙、奥斯卡电影原创音乐奖的获得者谭盾等等,都是杨澜选择的重要对象。
  杨澜想通过纪录片的手段记录下这些人的经典片段,作为历史的一种见证,作为平常生活中的一种教科书,为后人留下一点什么。
  
  

阳光文化的抒情方式

  阳光文化提出的口号是“以娱乐传播教育,借信息照亮生活”。这就是阳光文化的抒情方式,或者说是阳光的文化精髓。
  从一开始阳光文化就给成人的世界打造出一副可以随意拼凑的七巧板,任何一个喜欢杨澜的人都可以在阳光文化里找到自己喜欢的抒情方式。但阳光文化毕竟不是杨澜讲述的童话故事,所以,杨澜只能全力以赴编织阳光的文化霓裳。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句老话放在《杨澜访谈录》里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为了使节目更加有独创性,也为了挖掘被访者的内心与情感世界,杨澜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从杨澜在阳光文化的理念定位里,我们可以看出一点。
  变是为了适应,变是为了生存,变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从杨澜的变化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来阳光文化和以后即将所要走的文化轨迹。
  比如,在实际的操作过程里,如果杨澜采访的是政治家,那杨澜就应该懂得政界的语言,所以杨澜以“变”求新,“新”则富有灵气。
  如果采访的是学者,杨澜就应该了解学者的思维方式和讲述习惯,这时候杨澜以“变”求实,“实”则精力充沛。
  所以,从那个时候杨澜就发现,哪怕都是英语,或者都是中国话,在不同的文化领域中,语言都有完全属于自己学科的语汇系统,甚至包括每个句子的结构方式、词的选用,同样是在求教对方,它的语言系统都完全是不一样的。这样的发现对杨澜来说,是一个特别大的刺激,这就需要杨澜全新改变自己的抒情方式来适应不同的学科精英。
  比如杨澜今天要采访索罗斯,明天要采访奥尔奥莱特,就是这种政经人物,都是重头人物。那么在采访之前,杨澜就必须要准备充足的功课。这跟原来做主持人不同了。原来做主持人做人物采访时,导演都会提前给你一个提纲,杨澜按照提纲上的问题直接发问就可以了,自己完全不用操心。现在变了,一切都要从自己开始。也正是这种身份角色的定位转变,让杨澜从那个时候起就特别强调做采访前的准备功课。这样的作业让杨澜的采访慢慢地在圈内创出了名气,很多人都说:“杨澜就是强调做功课。”
  笨鸟先飞,可以成功。如果是一只聪明的鸟先飞,结果一定是让别人望尘莫及。
  杨澜相信人在智商上没有太大的差别,杨澜也不相信做访谈节目是靠灵机一动的什么小聪明。所以杨澜做功课,一直用学生的心态来制作节目。杨澜说:“虽然我在现场的提问大概只有40%左右是事先准备的,60%都是即兴来问的。但是你在事先做好对这个人物和所谈话题的了解,我觉得一定要有一种学术的要求。这也是我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受到美国大型新闻访谈类节目的工作程序的影响。比如说他们采访一个国家领导人,他们的文案是按尺来算的,很厚的,而且他要把对这个领导人了解的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学者都要来谈,这样他才能在一个小时内问出最有水准的问题。”
  杨澜一年要采访104个不同领域里的领军人物,每周访谈2人。可以想象杨澜要做的功课将会有多少,准备的资料有多厚。
  在当前访谈类节目乱如诸侯争霸的今天,杨澜确定了自己的方向,明确了自己的抒情方式,那就是用一种有别于其他访谈类节目的方式来做自己的人物访谈。更多的去注重人文的东西,比如说人的独特的经历及在这些经历中产生的独特的想法。杨澜想通过这样的节目给大家一点启迪,给自己一点启迪。
  真实是杨澜一贯的原则,体现在电视节目上就有了杨澜的谈话风格和电视定位。所以,杨澜的阳光卫视从头到尾都是非虚构的,所以杨澜讲真实的历史、讲真实的现代、讲真实的未来。纪实的制作方式,给人们传递的不只是最新的人文信息,还有各个领域文化精英带来的社会思考。
  虽然杨澜追求的是写实的挖掘和记录,但却能调动运用各种手段把阳光卫视里的所有节目融入一种娱乐的元素,使阳光的节目好看、不枯燥、不说教,用一种文化的心态和娱乐的方式来还原杨澜看到的、听到的。
  这就是阳光文化抒情方式带来的魅力与震撼。
  
  

换一种玩法要转换一种思维

  目前流行着关于逆向思维的话题。最简单的逆向思维就是脑筋急转弯了,很多很简单的事情如果使用常规思维是无法正常解答的,换一种方式就可以。这样的结果就是引导你打破常规思路另外寻找一种答案来解决问题。 
  杨澜提到了自己看过的两个小故事,都与商业有关系。不同的是一个是加法成功的例子,一个是减法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