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职业女性典范:精彩杨澜-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间久了,杨澜才知道,她运气确实不错,因为有很多中国的留学生根本住不起曼哈顿的房子,为了节省自己不多的银子,只有住在比较便宜的皇后区或布鲁克林区,有时候甚至还要住在治安不好的布朗克斯区,每天需要乘坐半个小时的地铁来上学。像这样10平方米的房间,有时候也会有四五个人合住,来共同承担房租。第一天到纽约就能在曼哈顿落脚,对于杨澜的美国求学生涯来说,不能不说是个好兆头。
  赵伟是个热心的女孩子,对于纽约的生活习惯是叮嘱了又叮嘱。比如隔壁的香港女孩成天带男朋友来住,他也用同一个洗手间,所以进洗手间时要注意。早晨是洗漱的“战争”时间,因为大家都急着洗漱后好上学,但左边的美国女孩总是在早上洗澡,一洗就是半个钟头。你对她不用客气,要是怕来不及,尽可以敲门催她,有些人就这样。做饭时间是每天晚上6点半到7点,7点以后厨房就归两个日本女孩用了等等之类的生活细节,让杨澜感受到一种归属的亲情。
  穿越地球的另一种方式以一种惊喜与期待开始,又以疲劳的睡觉结束,一天之间飞得太远,时间因为东西半球的时差开始停滞。旅途的疲劳与时差的战争让杨澜感觉到庆幸中的安逸与舒心。地方小就小点吧,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节 纽约的莘莘学子
再次回归校园的杨澜开始体会到一种全新的学习生活,在纽约的日日夜夜里,杨澜体会着一种全新的学习乐趣。这是一个属于电视的世界,一切的一切都与电视有关;这是一个属于杨澜的世界,一切的一切都让杨澜感觉到惊喜。杨澜在两年的时间里打开了视野的窗口,搭建出了属于自己的电视平台。这一切难道都与性格有关?
  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可惜现在的快节奏时代,我们既不温故也不知新。因为现代人缺少时间,时间对现代人来说,有点太少了,少的你根本没有时间去看书,别说学习新的知识,就是巩固过去的所学我们都没有时间。现代人太浮躁,以前我们都说“举一反三”,现在的人都是“举一为三”,浮躁的人、浮躁的心、浮躁的事情在浮躁的进行。于是,学习,被有心人列为人生中的计划。杨澜到纽约就是这样的一种心态。
  杨澜知道自己的时间有限,杨澜知道学习的机会难得,杨澜知道在这里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应该珍惜,在两年的时间里,杨澜几乎是在用自己的一种方式来挤压时间,好像杨澜把每一分钟都掰成了两半来使用。为了尽可能多的掌握知识,杨澜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的第一个学期,一下子选了18个学分的课程。这个学分超过了一般学生应该选修的12个学分,一个简单的比例,多了50%。
  杨澜是自己给自己增加压力,杨澜是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杨澜想,既然是学习,就要给自己最大的空间,让自己的学习潜力发挥到极点。这样一来,杨澜在一个学期的四个月里,就没有了休息的时间。
  杨澜不是在学校的教室里上课,就是在学校的图书馆里看书。如果不在这两个地方,那杨澜一定是在去这两个地方的路上。如果说杨澜在外国语学院的学习是一种游戏的话,那在纽约的学习就是一场生死较量的格斗。杨澜在学习上的求知欲望以对自己近乎残忍的方式展开。听杨澜说自己在纽约学习的一段,你会觉得呼吸困难,无法想象杨澜是怎么熬过来的。
  毅力、坚韧,杨澜的个性成就了杨澜的一切。
  期末考试的前夕,杨澜面临着压力,如果说选择18个学分只是一种内心强烈的求知欲望偶尔做出的不理智行为,那考试就必须要兑现自己所做出的承诺。
  首先是三篇论文,每篇论文都需要在20页以上,论点、论据虽然是现成的,但还是需要查找大量的资料,图书馆成了杨澜的第二个住处。需要拍摄一部电视纪录片,时间是两周。还有3个小时的当堂考试,那时候杨澜感觉自己都快疯了。每天只能勉强到不足4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杨澜感觉那阵子没有时间的概念,好像刚到纽约的那天需要倒时差一样,不同的是,杨澜的这次倒时差是两个星期的14天。
  中国有句老话,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杨澜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这次考试再次证明了杨澜的实力,也证明了杨澜做什么都能做到很好。在全部考试的科目里,除了一门功课得B+以外,其他的考试科目杨澜都拿到了最优秀的A。
  这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中间绝对算得上是好成绩。但这个成绩之所以要在这里强调的特殊意义就在于,杨澜在这个学期里不但拿到了自己作为一个学生应该拿到的12分,还额外多拿了6分,从生意经的角度来看,杨澜这次的学习赚了。
  
  

寻找完美的主持人

  既然是来学习,就该有学习的方向,杨澜在哥伦比亚大学主修的是国际传媒专业。而杨澜之所以选择这个与自己的电视主持经历有关系,但杨澜绝对没有想到,自己选择的这个专业会让自己在几年以后选择开创阳光文化。
  因为在国内主持的经历,杨澜对主持的理论文章和书籍很有兴趣,但在哥伦比亚的图书馆里,杨澜却只找到一本《采访的艺术》好像与主持有点关系,其他的就再也没有了。对任何事情都要刨根问底儿的杨澜这次也不例外。为什么会这样呢?主持人的叫法已经很多年了,作为艺术的一种,应该有自己的理论著作或者是书籍,但现在却没有,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杨澜心中有了疑问,一种深入研究主持艺术的想法在心里产生,既然自己是做这个学问的,那就该清楚的认识这个职业,明白这个职业。
  杨澜开始查阅美国主持人诞生前后的所有文字,做了大量的笔记,对主持人的历史杨澜这样记录着:美国的电视主持人产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电视发展的早期,电视中的主持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记者出身的新闻主持人,被称为“Anchor”;一类是喜剧演员出身负责歌舞、说笑等娱乐性节目的主持人被,称为“Host”。20世纪50年代末的主持人主要在游戏、智力竞赛类节目里以公正的形象出现,这些主持人拥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和一定的知识修养,以中年演员为主。20世纪60年代,电视出现了大量的谈话节目,新闻记者和演员分别以亲和力和谈吐幽默给了主持人新的定位。20世纪70年代,因为电视节目的泛滥,主持人的来源、层次各不相同,这时候的主持人一般都不卑不亢,喜欢提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尖锐问题,来刺激观众的观看欲望。主持人的台词开始有专人撰写,但因为很多是现场采访,即兴的问题很多,有时候根据现场需要,要求这些主持人的思辨及语言功底,所以对主持人要求比较高。这样的历史让杨澜有了一个疑问,主持有艺术吗?或者说,主持人的职业算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电视职业吗?
  杨澜觉得,从美国主持人的历史来看,几乎所有的电视节目主持人都来自电视以外的职业背景,这些人层次参差不起,有时候插科打诨,说着提前写好的台词,甚至很多人都离不开现场台词提示器的帮助。所以,杨澜觉得,在美国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主持人”这一职业。
  也许杨澜是对的,也许杨澜有点片面。如果仅仅是从主持人来自于电视以外的职业背景或者是需要台词提示来定义,可能有点过于武断。毕竟话剧的演出到现在也需要有台词提示人员的参与。这里不是讨论杨澜的结论是对还是不对,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杨澜的有心和杨澜治学的态度。
  对于主持人,杨澜有自己的想法,杨澜觉得,一个主持人,应该站在节目的高度上去参与到节目中去,而不是简单的背台词,然后翻译成自己的白话,用一些语气词来把节目承上启下地串联起来,好像一根缝纫的线一样。
  语气的把握、语言的分寸、现场气氛的调节,个人情绪的运用等等经常说的一切专业术语和要求,对于主持人来说虽然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主持人本身所应该具备的涵养素质、文化层次、知识阅历等等人文精神上的内涵对节目的支持,主持人的气质要符合节目的气质,主持人的所作所为要符合节目的需求。
  杨澜觉得,一位电视节目主持人,只有认识到主持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