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这四种智力状态的人,人们最讨厌和蔑视愚蠢的人,最惧怕和痛恨狡猾的人,最接受和尊敬聪明的人,最崇拜和热爱智慧的人。
这四种智力状态的属性和表现,分别是什么呢?就像地球只有黑夜与白昼一样,人类智力的属性也只有善恶两种,与人于利(益)的谓之善,与人于害(损)的谓之恶。其中狡猾属于恶,而愚蠢、聪明和智慧基本同属于善。为什么说愚蠢不属于恶呢?因为愚蠢主要是由教育与遗传形成的,并不一定是本质问题,因此应该暂时把它划归为善的阵营。而聪明属于善的前提条件,就必须是善大于恶,也就是说聪明是善恶兼有,善大于恶。而智慧是一种绝对的善,这种善缘于本质,并非行为。应该说愚蠢的表现是,做事是既对自己没好处,有时对别人也没好处。也可以说是以不利己为主,损人时而有之。比如说典型的“掩耳盗铃”、“守株待兔”、“刻舟求剑”、“郑人买履”等。聪明的表现是善大于恶,但聪明与狡猾很容易混淆,其原因就是它们认识问题的能力是相近的。区别是在于它们处理问题的方法,人们常常把私心偏重,做事损人利己的行为定义为狡猾。把私心轻,做事利大于弊的行为定义为聪明。聪明与狡猾之间由于环境、教育以及时间的推移,它们之间也存在相互转化的可能。智慧的表现为利人利己,或舍己为人。
智力的四种状态,完全是由认识与判断所决定的。愚蠢人因为不能认识世界,所以常常说或做一些驴唇不对马嘴的事情。聪明人因被世俗的利益所诱惑,因而不能大彻大悟。它们二者由于在性质上与智慧相同,区别只是像产品的质量有等级区别一样,认识问题的能力有差别而已,因此他们被智慧所统一,只是时间问题。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狡猾是以私利为轴心,而智慧是以公义为轴心的。狡猾者认为唯利是图是正确的。他们的信条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他们宁可让十人、百人有损失,但不可让自己损失一根毫毛。而智慧则唯义是从,唯道理而行,重视的是真理的得失,而非物质利益的得失。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论智慧(2)
人的智力状态,尤其是历史中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必须经生活的各种方式表现出来,被人类、被社会、被历史、被群众、被未来所评价和总结。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南宋一代名将岳飞用毒药害死在风波亭,留下千古骂名。秦桧不聪明,就无法爬到宰相这个位置,不狡猾就无法全身而退。你说你骂他,说等他死后掘他祖坟,说来世让他下地狱,他根本不在乎。从哲学的角度讲,秦桧是现实主义者,他所追求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他所追求的是本身利益和本身安全,根本就不会在意社会的舆论。也从不相信有什么天堂和地狱,更不会相信什么转世轮回。他符合“小人喻于利”的特点。俗话说“恶有恶报”。如果没有地狱、没有转世轮回,就无法看到“恶有恶报”在秦桧身上有所体现。唯一的希望,就是对他心灵的惩罚。但秦桧的成本似乎又太低了,这就好像掠夺大量财富,只交纳少量罚款,不仅对恶人起不到警戒作用,反而是一种诱惑。与秦桧相比,商朝纣王的狡猾和残暴,则带有十足的愚蠢,他处死了忠心耿耿的三朝###鄂侯,逼走了庶兄微子,囚禁了叔父萁子,另一叔父比干被剖腹取心。应该说纣王是自亡其唇,而唇亡齿寒。不知他在登鹿台自焚,是由衷的忏悔,还是对心灵与肉体的双重惩罚。相信上帝并不会宽恕他这迟到的醒悟。假如说纣王还有一丝忏悔,那么秦桧则把他的恶带至坟墓。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分析,感觉狡猾与愚蠢相比,似乎愚蠢是小蠢,而狡猾就是大蠢。智慧是全善,而狡猾就是全恶。难怪英国谚语说:“狐狸虽然狡猾,狐皮却常在店里悬挂。”
与狡猾相比,智慧却幸运的多。孔子是中国一座智慧的高峰,他在两千多年前,竟活了70多岁,这在古代“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堪称奇迹,这和他的智慧、他的善、他的胸怀坦荡是分不开的。孔子不仅受到黎民百姓的尊敬与热爱,也受到历代君王的普遍崇拜与敬仰,康熙皇帝曾赞誉他为“千秋帝王之师,万世人伦之表”。“爱屋及乌”,由于对孔子的热爱,必将也会惠及他的子孙后代。倘若有天堂地狱,他也必居天堂的神位,而所有中国人都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佛主释迦牟尼寿命也至80岁高龄。他一心想要获得解除人生苦难的终极办法。经过49天的冥思苦想,他终于大彻大悟,领悟到了解脱生死的涅槃之道,创立了佛教的基本教义。那年他35岁。在佛主那里,我们看到他的智慧就是善,在他心里只有普度众生。现在佛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佛教徒遍及世界各地。
古波那齐说:“世界上的恶,是为了宇宙的善而存在的。”看来世间的狡猾,也是为世间的智慧而存在的。就像没有黑夜,就不知道白昼有多么明亮;没有丑,就不知道美有多么绚丽!
论真理(1)
人生雾茫茫
真理在何方
我问垂钓者
期盼是希望
我问播种者
收获是理想
我问施舍者
心善命自强
我问回家者
近路是方向
我问取财者
交换需有方
我问求索者
正义是脊梁
我问智慧者
仁爱是天堂
什么是真理呢?或者说真理是在哪里诞生的呢?可以肯定地说,真理诞生于人类的探索、追求与发现之中。真理既是人类的引导者、领导者,更是人类的附属品和利用品。在人类出现之前真理是不存在的,也是毫无价值的。培根说“人是万事万物的中心,是世界之轴。”既是说人是真理的中心,也是说人是宇宙的轴心。至少现在还没有发现另外一颗星球也有生命的存在,即使发现了,人类依旧会以自己为轴心研究另外一种现象的存在。也就是说,人类是真理的发现者、创造者,人类是真理至高无上的主人。真理是人类通向幸福康庄大道的最佳工具而已。人与真理的位置不能颠倒,否则人类就会被他所创造的东西所奴役。人类的神奇是宇宙的神奇,人类的光辉也是宇宙的光辉。如果说是太阳点亮了人类的光辉,那么人类则点亮了宇宙的光辉。不是人类为宇宙而骄傲,而是宇宙为人类而自豪。
真理不管它有多么神圣,一旦失去恩赐或施舍的本性,人们也就再也没兴致和它纠缠下去。人们之所以追求它,正因为它是人类取之不竭的宝藏。
对于老百姓来说,什么是真理呢?古语说:“民以食为天。”按此分析粮食食品就是百姓的真理。什么是一个要回家的人的真理呢?当然一条回家最近的路,就是他的真理。什么又是父母的真理呢?当然让子女健康、学习进步、幸福快乐的方法,就是父母的真理。什么是经营者的真理呢?少投入、多赚钱的方法,就是他的真理。什么是国王或总统的真理呢?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国家的方法,就是他的真理。这样说给人的感觉,似乎是需求的被满足就是真理。这样理解也不能被人完全接受,只能说这仅仅是真理的一种属性。真理不能被完全的认识,也不能被全面的描述。老子《道德经》的开篇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意思是说真理能被准确的描述,准确的概括,真理就不是真理了。那么真理有多少属性呢?只能说真理的属性像天空的星星一样多,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以及不同的国家,它都有不同的属性。而且它像变色龙一样,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也会变来变去。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地球中心说,在古代很多个世纪里一直被人信奉为真理。而且这种信奉,是至真至纯的,这种信奉也将如影随形地伴随那个时代的人一生。他们升入天堂,这种真理就伴随他们升入天堂;他们下至地狱,这种真理就伴随他们下至地狱。总之这种真理是那个时代的人永远不能回避,永远无法放弃的永生永世的唯一真理。说它是错的,显然有些肤浅。说它是对的,对于这个年代的人来讲显然又很荒谬。唯一能给它下的结论就是,真理在不同时期、不同年代具有不同的属性。鉴于哥白尼推翻了地心说,就怀疑亚里士多德的智慧,那也不尽合理,他毕竟给那个年代一种方向、一种信仰、一种标准,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