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奔驰公司取得这样的成就,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靠的就是普
通的三个宗旨。而这三个宗旨竟是奔驰公司致胜的法宝。
质量第一。奔驰公司曾刊登广告说:“如果有人发现奔驰汽车
发生故障,被修理车拖走,我们将赠送您一万美金。“这虽然是则
广告,但从某种意义上看,它的质量确实达到了令人叹服的程度。
以创新求发展。为了不断发展新技术,奔驰公司建有一支8500
人的专、兼职研究队伍,每年花在科研上的经费达14亿马克。此外,
公司还鼓励职工进行技术革新,按贡献大小发给革新奖,最高金额
达7万马克。
广为顾客服务。奔驰公司以“顾客要求第一”、“广为顾客服
务“为发展业务的方针,为实现这个方针,公司建立了一套完整而
方便的服务网。
奔驰公司的这三条宗旨,并非什么独家秘诀,一般企业都了解
并在实践中贯彻,但其结果各企业差异悬殊。奔驰公司正是出色地
做到了这三条,不是当作口号,而是脚踏实地地去做,才使它在竞争激烈的国际汽车工业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颗举世瞩目的明星。格雷厄姆经营《华盛顿邮报》和《新闻周刊》时,也采取了一个绝招,那就是聘请全美赫赫有名的李普曼做两报刊的专栏作家。 “专栏作家”在西方报刊界颇为流行。一份报刊要办出名气,办出影响,必须具备有多方条件,如有自己的特色,有独到的见解,有独家新闻等。其中,构成它们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是—要有一批办得成功的专栏,并拥有一批专栏作家为这些书栏长期供槁。名牌栏目是一份报刊的灵魂,专栏作家是灵魂的缔造者,是报刊特色的缔造者。格雷厄姆开始接手《新闻周刊》时,就决定重金聘请李普曼来做专栏作家。这可以说是格雷厄姆的远见卓识,为自己的报刊寻找到了一条绝妙的招式,当有人认为他付给李普曼10万美金年薪有点过高时,格雷厄姆却认为,李普曼配得上获得高酬:“因为只有一个李普曼。”甚至,格雷厄姆还送给李普曼一辆大型轿车作为他尽力工作的回报! 为什么李普曼会被格雷厄姆看中,并把他押为振兴报刊的赌注? 李普曼“最好不过地象征着美国报界的作用”。他是30多年来美国第一流的专栏作家,并对美国两代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新闻工作者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别的新闻记者是因为了解他们所处的城市而出名的,而李普曼则是因为了解这个世界而出名的。解释性新闻,据认为就是李普曼首创的。这个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闻工作不只是事实和新闻简报,它必须对事情作出解释,新闻工作必须包括见解。作为一名专栏作家,任何其他人都没有李普曼所具有的知识面和聪明才智,“尤其是对自己判断力的自信”。所以,格雷厄姆认为:“有他作为这个大企业的一部分,花这笔钱是值得的。“专栏作家的得力工作使格雷厄姆的《华盛顿邮报》和《新闻周刊》出足了名,格雷厄姆连同他的刊物在华盛顿叮当作响,声名显赫。新闻业是特殊的商品制造业,报业是特殊的企业。“专栏作家”的运作在其本质上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相近似。说到底,专栏作家和报刊是一种合作关系,是双方互利互惠的关系。能像奔驰公司那样,在企业经营中保持某种特色,作为“杀手锏”,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上风,这样的公司不胜枚举。人才其实也是“杀手锏”,选用一个好人才,可以树起一个特色,可以创造一个奇迹。正是因为如此,在哈佛大学商学院的MBA教材中,不厌其烦地在诸多章节中要求经理们创特色、用好人才。
对下面这个例子,人们一般也不陌生:
艾科卡是一个汽车界的奇才。他酷爱自己的事业,有着敏锐的职业灵感。
也具有当机立断的领导魄力和工作作风,并且勇于负责,有一套令行禁止的
严格管理办法。难怪其他公司以优厚的条件争相聘请他。克莱斯勒汽车公司
求贤心切,决定不惜任何代价聘到艾科卡。公司董事长约翰·里卡多亲自出
马,“三顾茅庐”,艾科卡终于被其诚意所感动,同意在危难之际接掌帅印,
并且信誓旦旦地宣称:“我相信再过几年,克莱斯勒就会生龙活虎。”
艾科卡并非口出狂言,克莱斯勒以后发展的盛况验证了他说的这句话。
啥佛商规42
商场中有不衰败的企业,但没有一帆风顺的经理。在企业
经营中要时时正视出现的困难,觉察到于企业不利的因素。即
使在失败的时候,也要看到企业优势,看到企业再次振兴的可
能—并为这种可能奋起拼搏。
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成立于1923年,与通用、福特汽车公司同
属美国的老牌垄断企业,始终三分天下,各持一方,共同控制着全
美国95%的汽车产业,是美国第十大制造企业,在整个西方世界
居第14位。
但是,进入70年代以来,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屡遭不幸。从1970
年~1978年的9年间,竟有4年亏损。1978年本来是美国企业百
年难遇的好年成,榜上有名的50家大工业公司大都坐收渔利,其
中亏损公司只有12家,而克莱斯勒在这12家中成了“头名状元”,
亏损了2亿多美元。1979年,美国再次出现经济危机,汽车市场
受到大的冲击,克莱斯勒亏损达11亿美元,积欠各种债务达48亿
美元。经济界人士当时认定,克莱斯勒倒闭指日可待。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克莱斯勒惨淡经营几年以后,竟神奇般
地从死亡线上活了过来。克莱斯勒迅速获得转机的秘诀在哪里呢?
不失时机聘奇才。上文提到,克莱斯勒公司求贤心切,不惜重
金、代价聘请到引气车奇才艾科卡。开源节流,争取资金。克莱斯
勒存在的各种问题,归根到底,主要集中在资金短缺上。1979年,
经过向政府艰难的申请,终于争到了15亿美元的贷款担保。同时,
又回过头来狠抓企业内部的整顿挖潜,在降低企业成本上大做文
章。
推陈出新。多年的经验教训,使克莱斯勒十分重视对市场的研
究预测,开发具有独特风格的新市场上以奇制胜。
先是开发生产出“道奇400”新型敞篷汽车,结果卖出了2。3
万辆,很是红火了一阵子。
接着,公司独家首创了一个王牌广告:“买我们的车可以试用
30天。不管什么原因,30天内退货,货款照退!“结果是大大增
强了顾客的信任感,退货的人反而很少。
克莱斯勒经过几年大刀阔斧的改革,终于绝路逢生,度过了最
危机的时刻,并且创造了奇迹。1982年,还清了13亿美元的短期
债务;1983年,又提前7年偿还了政府贷款保证金,节省贷款利
息近4亿美元。这标志着克莱斯勒已经摆脱困境,重新腾飞。
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奇迹般地“死”而复生,它印证了艾科卡所言:“天
下没有倒闭的企业,只有经营不善的企业。“
格雷厄姆创业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在接替岳父成为《华盛顿邮报》的
发行人时,只有31岁,正是一个抱负远大的年轻人踌躇满志的时候。为了发
展壮大该报,他朝思暮想地想并掉同自己报纸对立的晨报——《时代先驱论
坛报》。他自负地认为,两家报纸都继续生存下去是不可能的。但是,他的兼并失败了。《时代先驱论坛报》被另一位叫麦考米克的人兼并走了。这次失败对他的打击不小。再坚强的人,在灾难突然来临的时候,内心都会不平静。他陷入极为抑郁的情绪,“断绝了同朋友的往来,不睡觉,整夜地读书。。“格雷厄姆会完了吗?不会的!他的理想和做事的理念在支撑着他。他的自我封闭无非是静心反思罢了。当格雷厄姆看报界巨头生平的书时,他说,那些巨头们都是27、28和 30出头的时候成名的。“我才30出头,我会成功的。”自此,他从低沉的情绪中解脱了出来,又恢复了原来的活力,“比以前更一心一意地想要吞并其他报纸。“格雷厄姆最终取得了成功。第一次没兼并成的《时代先驱论坛报》最后归在了他的门下。不久,他又买下了《新闻周刊》,并把这份原来很不起眼的报纸办得名声大振。商场上竞争激烈,波诡云谲,顺利的时候或许会一日千里,不顺利的时候或许会阻梗难进。一个企业经理,能驾顺风、顺水船,也应会驾驭顶风、逆水船。面对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