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知识就是财富。”
对于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霍格认识得很充分,并给人们作出了榜样。
霍格本人接受过哈佛大学商学院正规的MBA课程训练,他经商的策略来
源于大学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商业实践的结合。他实施了一个被称为“面向未来“的策略,那就是想尽办法让所在的考陶尔德公司的经理们回学校接受他当初在哈佛接受的那种培训。和惠普公司的做法相似,他和伦敦商学院约定举办考陶尔德公司经理培训班。他是这样告诫属下经理的:改变陈旧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不再阻止职员运用新学的知识。霍格十分重视这种培训,他说:“经验之路是无捷径的。”即使是经理也是通过实践和学习得来的。我们明白日本是如何在二战后的废墟上建立成了现代化的经济强国。五六十年代,日本提出了教育立国的战略,全民重视教育、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培养,重视发展科技。经过二三十年的不懈努力,日本挥舞着科技的旗帜最终赶了上来,并在诸多方面超过了发展了几百年工业的国家。索尼、东芝、三菱这些轻重工业产品凝结了现代高科技而赢得了全世界消费者的青睐。韩国三星企业集团创始人李秉吉(音杰)也认为:“我们自从三星创业以来,一直花五分之四的时间来吸收和训练人才。我一直坚信,企业的成败就在于员工的素质。“三星产品近些年来在国内市场上随处可见。当看到使用三星产品时,我们的厂长经理也好,“人才”也好,不妨玩味一下李秉吉的这句话。目前,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企业的决策者越来越注意产品的科技含量问题,非常重视员工的知识素养,着意提高在职技术干部、管理干部的现代化经营水平。总起来说,现在要比过去强多了。有许多厂长经理或部门负责人就是因为企业重才惜才而被委以重任的。那么,我们做得够不够?我们和国外的差距还有多大?我们该朝什么方向努力?约十年前的一件事或许有助于我们能够冷静地思考这几个问题。
80年代后期,中国选拔了一批年轻为有、学历层次较高、具有培养前途
的企业后备管理干部,在国内集中学习一段时间后,又到国外接受MBA课程
学习。这些人毕业后,按哪来哪去的原则又回到原单位。他们中只有少数人
受单位的重视并委以较合适的职务,而大部分人却尴尬地遭到冷遇,被无情
地排斥在企业决策的大门外。
当时,这件事被中国青年的4名记者以《命运备忘录》为名写的报道披
露后,在全国引起了很大轰动。正是那一次新闻轰动,才使更多的国人知道
了MBA ,知道了高级人才的无量价值。
我们在此无意对当时造成遗憾的个人过多责备。那时候,我们的经济体
制似乎决定了企业不需要高明的管理者,而即使需要的话,因用人体制的弊
端,又大多不会轮上他们这些人的份。
现在的情况当然要好多了。中国的企业近十几年来越来越多地明白了人
才的重要价值,出现了重才惜才、花钱请才的可喜现象。
我们国家在70年代末也提出了“教育立国”的口号,在80年代做了大
量的工作推动这一计划,并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我们做
得还不够,要不然同样是20年,我们也可以像日本那样创造出阶段性的辉
煌。
作为企业的厂长、经理,你是否也有类似的体会:你的企业和另一个企
业同时起步,采取近似的治企方略,但最后那家企业发展了,自己的企业却
爬窝不动。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得把问题考虑得深一些、细一些。有一个事例还可以给我们的企业经营者以启示:据统计,八九十年代以来,国家专利局有30%的专利没有买主,有40%的专利没有顺利地转化为生产力、产品。另一方面,却有成千上万的企业存在产品科技含量低、老化、缺乏有竞争力的项目等问题。说到底,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我们的差距,但我们还不谙于如何缩短这种差距。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曾说过这样一句有名的话:“把我的资产拿走吧,但是要把我公司的人才留下,五年后,我将使拿走的一切失而复得。“我们什么时候也敢说出如此有气魄的话? 哈佛商规33待机而动。不顾内外环境、条件而盲动,企业会毁在这种激情之下;天时、地利、人和,时机成熟,于我有利,瞄准目标,重拳出击,方能以较小的投入取得较好的效果。柯达公司素持稳扎稳打的经营战略,将发展新产品作为其竞争的重要手段。它不鸣则已,一呜惊人。袖珍型全自动照相机的问世是柯达公司出名的关键,也充分体现了它的这一战略。柯达公司是乔治·伊士曼于1881年创立的照相器材公司。乔治梦想照相技术简单化,以便开拓大众市场,这些成为柯达的基本原则。乔治去世后,其继承衣钵者始终不忘记“照相大众化”与“照相机简单化“的原则,生产了最新照相机“袖珍型全自动照相机。” 1963年2月28日,是世界照相史上划时代的日子。已经席卷世界相机市场的伊士曼·柯达,同时在27个国家公开展示大众照相机新产品—袖珍型自动照相机。这是柯达10年秘密研究的成果。袖珍型全自动照相机一投入市场就受到极大欢迎,供不应求。 5年内售出2千万台。这是世界照相机历史上最辉煌的金字塔。袖珍型全自动照相机的成功绝非偶然,它整整经历10年的潜心研究,渗透了公司的心血。柯达公司最初简易照相机的构想始于 1953年,到1963年5月出售,这十年中完全是在秘密中进行。最初5年,从世界各地收集资料,后5年,进行市场调查,准备广告发布。就在柯达公开发表袖珍型全自动照相机的同时,又采取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惊人之举。公司宣称:“我们不要独占袖珍型全自动照相机的专利,全部都可以提供给全世界的每个制造厂商。“柯达专利的公开,既是照相机市场的扩大,也是柯达市场的扩大。柯达公司自有它的精明打算。到1966年,柯达公司的营业额达21。5亿美元,利润达3亿美元。宁肯十年不鸣,也要一鸣惊人。许多企业或许都走过这样的路子。这样做是商业运作上的策略,是为了最终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
“一鸣”可在一朝,但“不鸣”未必都要十年。韬光养晦,待机而动,全看时机。早也不行,晚也不宜。霍格从哈佛大学毕业后,本来是准备在工业界大干一番的,但“时运”多少有点不济,他没有立即显山露水。这对霍格是有点不公平,但霍格并没有被动地对待这个现实。其实,在哈佛大学之前,他也经历了类似的情况。泰国正大集团总裁谢国民说:“我的座右铭是,经常将眼光放前7年。我每天的工作成分,95%是为了未来5年、10年,甚至是未来20年的预先计划。换句话说,我是为未来而工作。“站高看远的谋略,使得谢国民和霍格这样的人比常人多了一分清醒,少走了几许弯路,也比别人更多地享受了效益的甜果。霍格从牛津大学毕业后,没有像他的同学那样急于进入伦敦的商业中心、新闻界和企业界。他选择了工业界,就是因为感觉到他在工业界将能大有作为。我们不敢说他的这种感觉都是百分之百分正确,但霍格认准了工业界,其后在工业界的确是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里面有没有预见性?有没有计划性?选准一个目标而孜孜不倦地追求,这就是霍格! 正是这种计划在工业界干出成绩的抱负,使霍格又做出了如下的选择,这种选择不能不说他对自己是了解的,是有把握的。当从军队退役,要真正进入工业界时,他又发现他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于是,他进入哈佛大学商学院攻读MBA课程。这种教育使他能在后来的企业生涯里节省了三分之二的学习时间,“并且很有竞争力”,使他受益匪浅。以退为进,将有所为而又不为。到帝国化学公司应聘时,当公司对他的文凭—实际是他的能力—不重视时,他没有接受聘任,仍是采取隐退的方式,到另一个国度瑞士去讲学,并借机在欧洲巡回,考察工业界的情况,为他日后进入工业界经营企业做好准备。
我们不妨在此作一个假设来揣猜霍格不接受帝国化学公司聘任的动机:
若帝国化学公司聘任他而不重视他的能力,那么可以说明该公司不重视
人才,不重视人才的公司是没有前途的,在一个没有前途的公司里工作,一
个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