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为什么贪婪每一次总能驱逐理智?而贪婪又是怎样驱逐理智的呢?或者,用历史上向来就有“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之间的争论来做进一步阐述最合适不过了。
在儒家经典《三字经》中,有一段我们耳熟能详的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告诉我们说,人在最起初,最原本的状态都是善良的,都是朴素的,都是有同情与怜悯之心的,都是认同“良知的权威与影响”的。
尽管,儒家的第一代圣人孔子虽没有明确地提过他对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的立场,但在《论语.雍也》也曾有「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于免」之言,可见他偏向的也是「性本善」的概念。到了孟子,更是因反对告子「性无善无不善」的说法,而清楚地提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的见解。
而西方经济学家亚当&;#8226;斯密也肯定“道德与情操”的存在。在亚当&;#8226;斯密在《道德与情操》第一卷第一篇《论合宜感》中,告诉我们:“无论人类如何被想成是怎样的自私,在他的天性中显然会存有一些原则,使他关心别人命运,并将别人的幸福看成与自己相关的,虽然他只是看到别人的幸福心里高兴,其他并无所碍。这就是怜悯和同情,当我们亲眼看到或是栩栩如生地想像别人的不幸遭遇时都会产生这种情感。我们经常因为别人的痛苦而痛苦,这就是明显都不需要实例来证明的事实。这种情感,就像人类天性中的其他情感一样,绝非只有高尚仁爱的人才具有,虽然他们这种情感可能最为敏感。即使是罪大恶极的流氓,十恶不赦的罪犯,也不会没有怜悯和同情。”
而同是儒家人物的代表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来就是丑恶。荀子在《荀子&;#8226;性恶》中提到“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是追逐利益,生来就是有疾恶的,生来就是有耳目之欲的。
而在西方,主体上是接受“性恶论”的说法。看过电影《七宗罪》的人更是容易接受这种写法。
在电影中,沙摩塞是一个专门承办凶杀案的资深警察,再过七天就要退休了,这时一个年轻的警察米尔斯自动申请调至这个警局。然而,不凑巧的是就在新警员刚来不久,就在星期一上午,一件凶杀案发生,凶手在冰箱后写着「饕餮」;星期二,又有一件凶杀案发生,现场写着「贪婪」;第三天,又有一件凶杀案发生,现场写着「懒惰」;第四天,又有一件凶杀案发生,现场写着「*」;第五天,又有一件凶杀案发生,现场写着「傲慢」。面对此案,沙摩塞心中有诸多挣扎,住在这城市已久的他,早已习惯,冷眼看事情,本想不接此案,几经考虑又留下来帮米尔斯,米尔斯血气方刚,冲动易怒,故弄玄虚的凶手约翰因而选上他做为七宗罪的最后一人-「愤怒」。约翰竟杀了米的妻子崔西来激怒他,让自己成为「嫉妒」,米尔斯成为「愤怒」,而约翰也赢得了这场游戏。沙本来可以退休了,但看著囚车中的米尔斯,感到非常困惑不解,不明白究竟是社会始终如此不堪,还是天真单纯本身也是一种罪。
这部电影,在一种非常阴暗,非常惨淡的大背景下,将一个非常严肃的宗教话题,用一个节奏非常紧凑的警匪对弈故事演绎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透过这个故事,我们不能不被电影中所揭示出的人性阴暗与丑恶一面而惊骇不已。尽管,我们不愿意接受,但很多时候,还是不能不承认就算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也隐藏着罪恶的诱引,而这种诱引一旦被激发出来,而当时又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克制力的话,那么很有可能这种潜在的罪恶动机最终就诱发为显在的罪恶行动。
然而,这种潜在罪恶动机为什么每每在一个特定大环境下,变成了一种群体性“欺骗与自我欺骗”、“残杀与相互残杀”闹剧,对于这一点格雷欣的解释也许没有并没有那么详细,但或者当我们不断回顾华尔街中一次次人们在贪婪驱逐理智过程中把华尔街从“无畏的希望”中带进了“黑暗的绝望”的投机史就会更加深有感触。
华尔街:贪婪者的通行证与无知者的墓志铭
现代诗人北岛在著名的诗作《回答》中写道:“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用这句诗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不合理不公正的不满。
后来有好事者想起了要在这句诗的基础上做一个文字游戏。他们想到了,如果要体现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可以把把这句诗的顺序调换成“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证,卑鄙是卑鄙者的墓志铭”。但如果要体现一种更加不合理、更加不公正的社会状态,是该选择“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还是选择“卑鄙是高尚者的通行证,高尚是卑鄙者的墓志铭”,不同的人却有了不同的观点。
在我看来到底是“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更可怕,还是“卑鄙是高尚者的通行证”更糟糕这本身无关紧要。因为,不管是卑鄙者生的光荣还是卑鄙者死的伟大,对于高尚者来说都是一种致命的打击。
任何一个内心高尚的人都不会愿意看到社会的不公正与社会的不合理,但问题在于高尚者往往不懂得如何让社会从不公正与不合理的状态调整到公正与合理的状态,因为高尚者只能做到“有所不为”;而卑鄙者却非常善于如何把社会从公正与合理的状态腐朽退化为不公正与不合理的状态,因为卑鄙者敢于做到“无所不为”。
尽管,把世界上所有的人分成“卑鄙”和“高尚”两种对立的存在是一种纯粹的文人价值主张,在华尔街这个完全被*裸的金钱同化的“财富名利场”中,人们更愿意用“贪婪”和“无知”来分割整个世界。
在华尔街内,如果你与一个交易员讨论“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问题,那个交易员一定头也不抬得给你回上一句:“你是不是有病呀?我要忙着看盘赚钱,对于这样弱智的问题你还是跑到华盛顿跟那些弱智的政客探讨吧。”
尽管在华尔街内,没有给卑鄙者和高尚者留下任何生存的空间,但这里有的却是数不尽的贪婪者和无知者。
历史上有两本对华尔街内部游戏规则揭露的非常透彻的两本经典图书:一本是小弗雷德&;#8226;施维德的《客户的游艇在哪里?》,另一本书是迈克尔&;#8226;刘易斯的《说谎者扑克牌》。
在小弗雷德&;#8226;施维德的《客户的游艇在哪里?》的书中,作者对华尔街做了如下的精辟描述:
俗语道:“华尔街,一头是摇篮,另一头是坟墓。”
这句话很精辟,但并不完整。它忽略了中间的幼儿园,而那正是本书所要讨论的。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能从交易台这个有利角度观察这条街每天的运作。从这张台子上,我们可以见识到除日光仪外任何一种交流方式。通过错综复杂的网络,我们每天交换着报价单、订单、骗局、小花招、欺骗和谎言。前四者是经纪人日常业务所必需的,而谎言是另外一回事,并且从长期来看谎言也被证明是无利可图的。
本书的重点是研究谎言——一个像奔流不息的密西西比河流一样经久不衰的东西。华尔街的股票经纪人们能很熟练的完成他们工作中报价——小花招部分,有时甚至是极其出色的完成。随后,当他们心情好时他们会加入自己的“思想”,他们总感觉自己在做着很重要的工作。我们同样也不能忽视客户、立法者、媒体和公众自然而然说出的谎言。
而在迈克尔&;#8226;刘易斯的《说谎者扑克牌》中,作者这样解释当时的债券交易之王所罗门兄弟公司的生财之道。
换句话说,所罗门兄弟公司从每一笔交易中捞取一份很小的油水,但累积起来非常客观。比如,所罗门公司的推销员向X养老金售出价值5000万美元的IBM债券。在这笔交易中,为推销员提供债券的交易师可以赚得1/8个点(即1%的1/8),也就是万美元。当然,如果他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