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0点和94点,股票的市值下降了70%以上,这种下跌就是发生了系统风险。系统风险的常见来源有以下几种:
第一章 如何看大势(20)
一是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政治、经济宏观因素,股份公司的微观因素,以及技术、人为因素等个别或综合作用于股票市场,致使股票市场的股价大幅度波动,从而给投资者带来经济损失的风险。当经济处于繁荣时期,股票价格呈上升势头,涨多跌少;当经济不景气时,经济发展迟缓,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国民生产总值下降,股票价格呈下降势头,跌多涨少。一般来说,股市要先于经济气候4~6个月发生变化,即股市会先于经济复苏而走强,也会在经济循环的高潮到达之前结束上升趋势。因此,股票价格指数有经济“晴雨表”之称。如1993年上半年正当我国经济发展处于高峰期的时候,沪深股市已提前见顶,5月份上证指数最高达1558点,深圳股市综合指数达368点,随后股市逐步回落。1993年7月政府宣布进行宏观调控,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经济过热的势头逐步降温,而股市也进入了长期下降趋势,一直持续到1996年。
二是购买力风险。也叫通货膨胀风险,是指由于通货膨胀而使证券投资收益的购买力下降,从而给投资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在股票投资中无论何种证券都要受到通货膨胀不同程度的影响,因为投资中收回本金或取得收益都以货币来实现,货币的价值当然要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而降低。
三是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变化而使证券投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当利率向上调整时,股票的相对投资价值将会下降,从而导致整个股价下滑。
四是税收风险。一个国家的税收政策,例如对企业开征的税种、税率,以及有关股票市场的交易税等,均会影响股价的变化。当征税的税种、税率对公司的赢利与证券交易所的活动有益时,股价即上涨,反之会下跌。如1990年深圳市政府决定对股票交易征收0.6%的印花税和对年终分红时超过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的利息征收10%的个人调节税,促使不少人抛售股票,导致深圳股市在1990年12月开始大幅下跌。
还有许多因素也属于系统风险的范畴。如股价过高时,股票的投资价值相对不足。当股市经过狂炒后特别是无理性的炒作后,股价就会大幅飙升,从而导致股市的平均市盈率偏高、相对投资价值不足,此时先入市资金的盈利已十分丰厚,一些股民就会率先撤出,将资金投向别处,从而导致股市的暴跌。股市上有一句名言,暴涨之后必有暴跌,暴涨与暴跌是一对孪生兄弟,就是对这种风险的一种客观描述;又如经营环境的恶化。当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发生变化而将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产生不利影响时,所有企业的经营都无一例外地要受其影响,其经营水平面临普遍下降的危险,股市上所有的股票价格都将随之向下调整;至于股市的扩容,由于会改变股市中的资金与股票的供求关系,使股市的资金从供过于求向供不应求方向发展,也可导致股价的下跌;而如果其它投资领域利润率的提高,像房地产业的复苏、集邮市场的兴旺及其他商贸业利润率的提高都将导致股市资金的流出,从而导致股价的下跌。
2001年7月以来,沪深两市大盘出现大幅回调,其根源就在于系统风险的再现,从而引发了非系统风险的涌出。从系统风险来看,一是国有股减持;二是上半年违规资金的入市被清查;三是新股扩容压力;四是股市暴涨后整个股市市盈率偏高。而非系统风险方面主要有:一是上市公司大面积亏损;二是许多上市公司以配股、增发的方法大肆“圈钱”三是基金全面减持占市场指数权重的科技股。大盘在系统和非系统风险的双重压力下,不得不向下寻支撑。俗话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尤其大盘出现连续暴跌之际,95%的股票是难逃厄运的。7月30日指数跌幅超过5%,跌幅在5%和10%之间的共有780只个股,占总数的80%,只有不到5%的个股略有抗跌性。
防范股市风险,就是要针对股市风险的种类与来源进行抵御与避让。而防范系统风险,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何时买比买什么更重要的问题。“何时买”指的就是系统风险的防范,而“买什么”就是非系统风险的防范。而要防范系统风险,投资者首先就应该学会区分股票的高价区和低价区,因为系统风险往往都发生在高价区,且在高价区系统风险的杀伤力最大。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 如何看大势(21)
除了避免在高价区域买入股票外,为了有效地防范系统风险,股民还需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特别是要关注国家的政治局势、宏观经济政策导向、货币政策的变化、利率变动趋势和税收政策的变化等等。如果在这些因素发生变化之前而采取行动,股民也就能成功地逃避系统风险。
具体地说,防范系统风险可采取如下的方针:其一,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一般应在经济萧条时期即将结束,而股市又有见底回升迹象时,进入股市分批购买股票作为长线投资。当经济繁荣已近顶点,而股市也已经过长时间大幅上涨,股市人声鼎沸时,应逐步抛出股票,退出股市。这种投资方法能有效地回避风险,并获取较大的利润;其二,由于一轮经济运行的周期通常要经历若干年,在经济持续发展的时期,股市总的趋势是向上,但其间因为供求关系的变化或有关政策法规的影响,股市也会出现幅度不小的回调。这就是说,即使是在经济景气时,买入股票进行长期投资,在股市达到阶段性上涨的顶峰时,也应该辅以中期调节的操作手法,先获利抛出,回避阶段性下跌的风险,待回调结束时再行买入;其三,了解股市运行的历史,当股价经过长期下跌,股价已处于历史低位,许多股票都具备了投资价值时,可以入场分批买进股票,而不宜再抛出股票,相反,当股价经过大幅上涨,股价接近历史高位,并远离投资价值时,应逐步抛出股票。
(二)、警惕“股灾”
股市风险发展到极致,大盘急挫,股价暴跌,许多公司破产,许多投资者亏损,便成“股灾”。西方投资者一听说“股灾”便会有不寒而栗的感觉,因为他们大都经历过股灾的磨炼。像美国股市就发生过数次震撼世界的几次“股灾”。如1929年华尔街的大崩溃、“六二风暴”、1972~1974年的美股熊市、1987年美国股市狂跌、1989年因对联合航空公司的收购引起的股市震荡等。中国社会主义体制决定,中国不会发生如美国股市那样激烈的“股灾”,但剧烈的大起大落却也是频繁发生,这同样值得我们警惕。
“股灾”的发生有着非常复杂的政治、经济与市场背景,并且往往是一般投资者无法左右与无法抵御的。但是,我们却可以回避。回避的前提是,我们要了解“股灾”发生的征兆,在“股灾”发生前撤离市场。也许股民们会说,“股灾”如果这样容易发现,那就都能回避,也就不会发生“股灾”了。确实,“股灾”的发生是难以预料的,但也不是不能预料的。复杂的事物往往却有简单的内涵。研究世界各国发生的股灾,我们便会发现,所有的“股灾”,无一不是发生在股市的疯狂暴涨之后。这就提示我们,在股市非理性的暴涨时,我们就应该小心谨慎,防止“股灾”了。不过,这样简单的方法,却是许多人难以做到的,因为股市暴涨时,往往也是人们最失去理智的时候。许多股民难以抗拒在短期内快速致富的诱惑而盲目跟风,疯狂炒作,结果在“股灾”来临时血本无归,长期积蓄化为乌有,有的甚至债台高筑。
从1922年到1929年,美国人为之自豪的“繁荣的七年”。由于空前的经济繁荣和普遍的乐观情绪使美国股市如日中天。华尔街上,各种股票的价格都扶摇直上,股价指数也是节节攀升,此时的股市平均股价已比1920年上升了5倍多。对于如此疯狂的上涨,许多人没有任何风险意识。1929年9月5日,美国著名经济统计学家罗杰·巴布森在一个午餐会上说:“一场市场崩溃迟早将要来临。”居然受到许多金融学家的嘲笑。但仅仅一个多月后,一场骇人听闻的“股灾”发生了。10月28日,一个黑色的星期一,华尔街股市突然狂泻,所有的股票都出现暴跌。虽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