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我们可以用“大脑集中指数”,来衡量一个人的聚精会神的能力有多大。它由两个因素构成:
  其一,集中精力的长度;
  其二,集中精力的深度。
  通常情形下,你集中精力的时间越长、程度越深,你的大脑集中指数也就越高,所以:
  大脑集中指数=集中精力的长度×集中精力的深度
  大多数孩子都会遇到下面这些情况:上课时不知不觉走神了,猛然醒悟过来,赶快听老师讲了什么,但是没有多长时间,又走神了。于是,课堂上的记忆成了一部断断续续不连贯的动画片。到了晚上,在爸爸妈妈的督促声中坐在桌前,摆开做作业的样子,却突然想起白天发生的一件事情,不知过了多久,忽然意识到走神了,强迫自己回到作业本上来,可不一会儿,脑子又跳到不知道什么地方去了。他们的心里总在担心某一件事情:考试成绩好不好?妈妈会不会批评?想要买一件东西能不能得到?学习的时候老是想到时间,抬眼去看表,发现坐在桌前还不到一个小时,于是就觉得时间过得真慢,不免伸个懒腰,哈欠连天。而父母们似乎并不在意这些,只要看到孩子的面前堆着作业本,他们就心满意足。
  其实,集中精力的深度和集中精力的长度,才是关键,这就是通常人们常说的,“别让你的脑子走神”。但是培养这种能力还有更深远的意义:它是让你开掘智慧的真正推动力,而且让你的智慧看上去超越常人。
  我们研究“E学生”的成长经历,总有一种强烈感觉,他们的成功不是因为他们比别人聪明,而是因为能够更多地使用他们的聪明。在他们的身上,你可以看到,一个人集中精力的深度和长度究竟能够达到什么状态。
  “如果你每天有6个小时不被打扰,连续做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沈向洋说,“那你一定可以做出一些了不起的事情来。”他显然是在谈论自己的集中精力的体会。事实上,当沈向洋全神贯注于一件事情上的时候,常常可以几天几夜不睡觉。这是他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读书时养成的习惯:“那是我迄今为止最艰苦的一段时间,但是也很激动人心。每天从晚上9点到早上3点是黄金时间,我都在学习。我现在都很羡慕那段时间。”
  但是要论“大脑集中指数”的最高纪录,看来还是许峰雄和李开复在卡耐基梅隆大学创下的。许峰雄连续12年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轰动全世界的“深蓝”。李开复每天学习工作16个小时,一直持续了4年,这是“集中精力的长度”;连续下了4万盘“奥赛罗”,比较了240万种不同的走法,这是“集中精力的深度”。
  我们已经叙述过,张亚勤在小学和中学期间是怎么“跳来跳去”、用6年时间读完12年的课程,由此被周围的人看作“神童”。可是如果你让他本人来解释其中奥妙,你得到的答案是另外一个。
  “我是有一点小聪明。可是我觉得仅仅从天赋来说,我不可能比别人强那么多。”他说,“我在学习过程中,之所以比别人用的时间要少,可能是因为我学习的效率相当高。”
  要说他在童年时代养成了什么过人的能力,那就是他的善于聚精会神:
  我想我一般都是在脑子比较清楚的时候,就把该做的全都做完。我的大脑经常处于发散状态。有时候太长时间的学习效果不好。我不会这么傻,学不进去的时候还坐在那里学。我就是在几个小时之内,集中精力思考,把问题全弄明白,就可以了。实际你用在学习上的时间越长,也就越累,一累精力就分散。脑子已经走神了,人还坐在那里,当然就没有效率。有时候虽然还没有走神,可是已经钻不进去了,只是在问题的表面或者外围绕来绕去,这也不行。因为你集中精力的长度和深度都不够,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心不在焉了。
  亚勤中学和大学时代的同学,都说他不是那种刻苦用功的学生。上大学的时候老师还找他谈话,问他为什么老是不上课。“有时候是我忘了,有时候是早上爱睡懒觉。”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他在生活方面很放纵,随心所欲,像所有男孩子一样贪玩淘气。他和他们的不同之处不在这里,而在于他有一种把精力迅速集中起来的能力,而且非常专注。
  “我一旦坐下来做事,就很认真。”他说,这从他现在的工作状况也可以看出。比如他打算写一篇20页的英文文章。旁人会看到他一会看电视,一会上网,似乎什么也没干,实际上他的脑子里一直在想这文章怎么写,想得连眼睛看什么都不知道了。想好以后,他就坐在桌前,精力很集中,用一个晚上,从头到尾,一气呵成。
  “与其心不在焉地学十小时,不如集中精神学一小时。”他总结道,“无论学习还是做事,大脑一定要连贯,就好像激光,放射出来之前一直是在集中,集中好了以后一下把它放出去,这个杀伤力是最强的。”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大脑开放指数:怎样激发自己的想象力(1)
王坚的核心技术将改变世界,我真的没有想到他这么了不起。
  ——张亚勤
  王坚来到微软亚洲研究院之前的简历中,有一连串辉煌的头衔:“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浙江大学工业心理学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中国人类工效学会理事”,还提到,“他曾经主持完成了数十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八六三计划、国家各部委以及与摩托罗拉和英特尔合作的项目。”在来到微软之后的5年中,他的头衔少多了,只不过是个主任研究员,还是一个研究小组的主持者,但他成为十几项国际专利的发明者。他还是“数字笔”的创始人和一张照片的拥有者。前者看上去和普通的圆珠笔没有什么不同,但却被张亚勤称作“划时代的发明”;后者拍摄到他和比尔·盖茨在一起讨论“数字笔”的情景。画面上,比尔把他的眼镜摘下来,用牙齿咬着眼睛架,神情专注,仔细打量面前这个神奇的小东西,看上去完全被迷住了。
  这支“笔”在开始的时候相当笨拙,还很粗糙。“我都不好意思拿给比尔看”,他笑着说。但他还是拿去给比尔·盖茨看了。比尔大感兴趣,要他继续干,还说无论他需要多少钱都没有问题。两年以后,“数字笔”焕然一新,再次摆到微软公司高级主管的会议上,那位“世界上最聪明和最富有的人”一眼看出其中奥妙,当即跳将起来,兴奋得把脚上的鞋都脱了,一跃而起,跳到椅子上。
  “个人计算机历史的第一个25年,是从比尔·盖茨开始的;第二个25年,有可能要从王坚开始了。”王坚的同事这样说。
  大多数人都把这话当作一句玩笑,但至少比尔·盖茨是认真的,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张亚勤也是认真的。他在谈到“王坚的核心技术将改变世界,我真的没有想到他这么了不起”时,一点开玩笑的意思都没有。还有王坚的8岁的女儿也是认真的,她在那张照片的下面一笔一划地写了几个字:“比尔叔叔和爸爸。”看来美国《商业周刊》也注意到一些重要的事实,所以它的有关王坚的一篇采访笔记说,王坚“虽然不懂英文,却是比尔·盖茨的技术顾问。”这话前半句错了,后半句不是夸张。
  微软亚洲研究院成立的最初两年里,发表了90多篇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论文,获得了70多项国际专利,还把至少12项新技术转移到公司的产品中。在那以后的三年里,他们把研究人员增加了一倍多,又发表了大约800篇论文,获得130多项国际专利,还把几十项新技术转移到公司的产品中。这一切超出研究院的创建者李开复和里克·雷斯特的想象,超过了比尔·盖茨的想象,也超过了全世界所有同行的想象。在这数百项成功当中,王坚的“数字笔”也许是最令人激动的发明之一。
  当你拥有一支“数字笔”的时候,计算机就完全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它只是一支笔和一张纸。这支笔是黑色的,看上去很像你现在手上的普通圆珠笔,而这张纸是真正的普通书写纸,它可以是单张的,也可以是一叠。你用这支笔在纸上随意书写,就像计算机时代之前你的工作习惯一样,可是你写下的任何东西,都将直接进入一台远距离的电脑终端,变成电脑可以处理的信息。显然,你仍在使用电脑,但你的面前已经没有主机和显示器,没有键盘和鼠标,也没有“视窗”软件操作系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