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丢自行车的人-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个人在前面拿出了光碟。把书放进去。一位同学站起来。

  “大街上在免费派送安全套。”“我们应该多要点回来。”“听说一家药店会回收。”“你听说过*吗?”“你把口红涂在了文胸上。”“文胸是什么?”“原子不再可分。”“我看见夸克进来了。”“我打算储存若干瓶奶粉,可以和矿泉水混合使用。”“戈培尔和施拉姆,有人打算论证他们么?”“她喜欢花。”。。。。。。

  弥撒的声音响起。有人说那是圣歌。所有的手机抖动起来。翻开的书页被掀得哗哗直响。有一种声音桀骜不驯的闯出来。刺耳尖锐。下课了。上课了。下课了。上课了。门前不知是什么精神或是象征的雕塑?塑像?螺旋、粘贴着向上。据说是飘。学校会在某时的大门前派送小雕像。粉笔雕刻而成。年轻的艺术家们不仅不用她换钱。而用她交换。最受欢迎的是两种——我校精神、*女性。

  逃跑与奔跑是朝向那里?缩进袖子的手,把他伸出来,应当甩手阔步。16XX宿舍出现了,电视孜孜的响着,那部电视连续剧开始了,突然插播新闻。看吧,公民应当知道领袖在何方,因为那和公民的日常生活有很大关系。作为未来预备合格的公民。大学生看着电视上的名人。窗外,情侣们也飞奔回铺位。他们不能错过插播新闻。天啊。意犹未尽,新闻竟然完了。“喝脑白金吧,愚人们都喜欢,他们喜欢聪明。”“喝王老吉吧,他们要上火的话。”去上课吧,自习课,安排在晚间的候补课。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三章 散伙饭(上)
如果前面夏天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把它复制够四年的天数印刷出来便可以出一部书,命名为《我的大学》——复制派小说,作者:李晓。不是高尔基。也不总是夏天。李晓觉得这才叫颠覆,把一部短篇小说不断的复印,达到长篇的长度,当有人问起,就回答这叫拼接,但有人不允许这样做。据说是把握话语权的编辑们,他们是这个社会的秘密团体,诸如佐罗的面具中那个附体于贵族阶层的兄弟会,或是帝国时代中的骨殖骑士团——都是不可名状的突然显露自己的力量和蕴藏了许久不为人知却始终辐射着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有人称赞他们是披着隐士外袍的骑士,外表是虔诚的信仰,之下却是索子甲和粗布遮掩的利刃。更有人无不痛心地说在某个时代他们掌管着文字的秘密并确保它的高贵,这是一项不为人知、艰苦必要的工作,却造成了我们这个世界的纯洁。后来,另一个时代来临,贩夫、走卒纷纷出书,斯文扫地。这是对文字的抱怨?还是印刷术?或者互联网?战争仍在继续,敌人总是有,无论是传闻中,还是上古文献的蛛丝马迹,所以依然有人被征募,大量军人被训练出来,有的去戍边,体味边塞的苍劲,如果能看到鹰的话;有的早晚对着国旗敬礼,随着军号的节奏感受光阴似箭的生活。到了最后的毕业晚会,如果叫晚会的话。更有好听的名字叫毕业舞会,据说是那群在学校呆了四年的少男少女们最后温存的机会,如果他们愿意温存的话。有人也叫他散伙饭,因为现在流行口无遮拦的庸俗叫坦率,再加上不学无术的文盲,尤其在大学罕见的不少见。所以大学生们宁愿走亲民路线。李晓的散伙饭一样发生在夏季,抛去那时他的感慨和一幅本地我是“老人”的从容,记得散伙饭吃的是花卷,饭馆那种无味上色小小的甚至有时都是凉的花卷,比如李晓那天吃的。还有凉拌黄瓜和西红柿鸡蛋这道国菜。之前听说了散伙饭的珍馐,当一盘盘馒头、花卷配凉菜搬上桌,李晓惊呆了的双眼大概想说:直捣黄龙府,与君痛饮庆功酒。。。。。。那时如果真的北伐成功,普通士卒进入黄龙府以后,估计也是一人端着一碗酒、抱着馒头花卷痛嚼。不经意间,李晓有幸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军人们得至乐——军中无以为乐,但请吃花卷以为戏。可是生活毕竟是生活,丝毫不浪漫,更没有历史镜头的沧桑和悲壮,所以尽管想象自己是那样的人,极力用艺术化的想象或者授意今后写点东西加以埝怀这番情境在当时都略显苍白。李晓开始怀疑艺术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

  同学们哭了,为馒头,为散伙饭。他们搂着老师哭,老师也悲伤的抹起了眼泪。尤其是几个女生,原来是那样性情。之前为了培养散伙饭时同学们的感情,李晓和他们被拉到一个卡拉ok厅,由于不知道该干什么,大家就那样安静的各找地方坐下,李晓想起散伙饭时就努力回忆在卡拉ok厅发生了什么。可由于光线很暗,那时的事情竟成了李晓记忆中的一个盲点。多么可悲,一生中如此有纪念意义的事情李晓竟然无法记得。所以今天只剩若干残篇。本来碎片一样的时空会给人残缺的美感——一个很重要的艺术主题。可即便是那样的断章,影影绰绰的内容若被李晓想起来,依然符合了有关大学记忆的特征或传统——缺乏艺术感、缺乏想象力、没有创意。老套的说辞,李晓对这样的记载不屑中带着愤慨。为什么总是这样?文盲太多,之前李晓总结过,缺乏创意、不够有趣、文盲般的李晓作为那样的大学生,在毕业以后已经充分感受到自己必然的处境。有人进进出出,有事要和班干部商量。有人故作神秘聚在门口,讨论神秘主义命题的完整性,虽然李晓都怀疑他是不是在厕所的某张手纸上看到了神秘主义这四个字,而后就形成了自己的神秘主义观点,大概是——“学而优则仕”是讲一个“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学习好就出去做官”的哲学命题,只有学得更好才能懂得更多的知识,以后才会工作的更好。李晓在一次考试中打算抄这位中文系女同学的答案,可是害怕暴露自己是个文盲的内情,所以,他一个字也没写。毕业以后和毕业之前大不一样;资料要多收集一些,形成册,合成集子;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如果讨论一个纯文学的问题篇幅是足够的,可惜现在的李晓和他的同学们那个能写出来呢?“我全写的散文诗,怕他看不懂。”“xxx让我去替考呢,求我那么久,我没替他去。”“这就叫率性,你知道什么是率性而为么?”“通常人类作为社会化动物并不避讳使用*这种技能或这个词。(就像我现在口口声声说*一样)”“通讯同步卫星中国哪有,世界上就俄罗斯有,你知道啥啊,别跟我争。”“我们这个班在学院就算起是比较。。。。。。就是,咋说啊,大家都比较精。。。。。。灵的了。”“像我这种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还有些人打算煽动本就不存在的乐趣,拿着一幅扑克晃来晃去,他并没有打算和他的同学们来场牌戏。而是把扑克当成一种法器,那么他所度过的那一小段时光就提携了若干宗教色彩。安稳的坐了许久。有人决定去喝瓶啤酒,产生这个不合时宜的想法在当时一瞬间就被认为是有创造性的,以至于在未出现之前没有任何的征兆,有人去了。听说对班委的谢幕安排又一次让同学们感到厌倦,像之前所有大张旗鼓、挥扬大学生青春的那些班级活动一样,那是判断一个人能力高下的一条重要标准——去者,会得到若干学分,不去,不会失去若干学分。去的人感到后悔,不去的也感到后悔,以至于他们还得到了相同的结论——不公平、不合理、无效的、形同虚设、惹人发笑的——学分比标准孰重孰轻都无法评判,势必会造成小小的混乱。看上去不合逻辑,但逻辑学有多过时和那个老师是多么不受女生欢迎李晓和他的同学都知道,所以也就不太深究了。于是在那时,将要离去的李晓的同学们决定在最后一刻表达自己真实的立场。如果去喝瓶啤酒就能做到的话,并且真实地反映了民意的话。很可怜,在某次校社团会议上,李晓听到校学生会干部说:要反映民意,体察民情,不知是他水平有限——这有点难为他——无法精确、大量引用合适的官腔,还是青年时代就志存高远的他决心为民众谋幸福,他就是说了。民意民情在学校早已大有反映,所以学校广泛的社会实践会锻炼大学生们的实做能力,这其中的佼佼者——干部们,更是获得了别人无法企及的“实做”经验。无论是媒体还是当事人都对这点倍感骄傲,那些真正参与了的,谱写了无悔的青春。无论是学分,还是经历,最后都汇入到价值的洪流当中,在他今后的人生中依然熠熠生辉,乃至普照他未来未知的道路,能够点亮黑暗的前行小径,出色的人的童年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