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决胜金融危机-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融运行规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表示:我们需要新的国际金融监管体制。
  布朗还表示,全球最顶级的30家银行都会受到国际银行监督者的监督。其中包括苏格兰皇家银行,德意志银行及瑞士瑞信银行等。他们都将被一个叫做“监督大学”的机构所监督,而该机构的成员来自这些合作银行的每个成员国。
  在广大欧洲领导人中,布朗也提出了其他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减少银行高管人员的薪水及分红,停止鼓励“过度风险”操作,建立让银行及时公布自己盈利及亏损情况通报机制,打击银行进行“高风险”放贷及打击其他“阴影银行体系”下的风险债务操作等。
  布朗希望通过一次国际金融峰会来实施他的改革计划,他期望峰会达成关于国际金融行业的具体监管措施,及跨国公司的综合管理机制,及为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建立新的“金融预警机制”,同时,也还将就新的国际贸易细则达成新的协议。
  据悉,此前布朗因为重新给英国银行业注资370亿英镑而名声大噪,该举动也对美国及其他欧洲国家产生了积极影响。在过去的几年内,英国首相布朗就开始考虑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但最终都无果而终,而布朗的副手也表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对于布朗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一贯主张强势欧元的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公开呼吁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特里谢表示,在全球金融危机之下,或许重回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中,增加市场的有序性,加强对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及市场监管政策的监管,才是维持金融稳定最好的方法。特里谢认为正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市场缺乏有效监管,才导致目前这次严重的金融危机。1971年,由于美元及黄金挂钩的制度失效,布雷顿森林体系随之崩溃,而这也宣布了浮动汇率时代的到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实际上可以被解释为是对金融市场有序性的一种否定。”特里谢说。
  

三、1987年美国金融危机(1)
况杰(普汇创展管理咨询机构高级合伙人)
  姚远(中国工人出版社资深编辑)
  1987年上半年,美国股市继续上涨,市盈率到达23倍,而指数在6个月里上涨了30%,8月25日,道指达到了272242点。随后,令人担心的消息开始充斥市场。包括贸易逆差、伊朗冲突和货币贬值。
  1繁荣背后隐藏着什么隐患?
  事实上,美国1983年以来的经济繁荣就埋伏着严重的危机隐患。
  第一,美国两大赤字有增无减。
  1985年上半年,美国自1916年秋以来首次成为净债务国。国际支付经常项目的赤字高达621亿美元。1986年所欠外债累计2000亿美元以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根据萨洛蒙投资公司统计,美国政府、公司和私人的债务,60年代平均债务总和约为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两倍。1987年财政年度预算赤字虽比上一年度减少600亿美元,但仍高达1480亿美元。
  第二,股票过分升值和美元不断贬值。
  前者已经持续5年。股票市场总额和支撑的实际资本相差167倍,买空卖空长期盛行。到1987年8月,股票账面价值提高了3倍多,达29000亿美元,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高水平。美元疲软,汇市下跌,美元信任危机加深。一旦失控,可能导致恶性循环。
  2一个“华尔街历史上最坏的日子”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和1929年一样又是在十月,又是一段美国股民的黑色记忆。这一天美国股市又一次大崩盘,道?琼斯指数一天之内便重挫50832点,装了特殊程序的计算机不停地在卖,任何试图使其稳定下来的努力都失败了。仅仅一天时间,美国的股票市场就大幅度缩水,其价值超过五千亿美元。这是一个“黑色星期一”,一个“华尔街历史上最坏的日子”。受美国股市崩盘的影响,伦敦、法兰克福、东京、悉尼、香港、新加坡等地股市也开始狂跌,“1929年的股灾又来了吗?”巨大的恐慌在投机者心中蔓延,昔日的情景再次重现,很多人由百万富翁沦为赤贫,精神崩溃、自杀的消息不绝于耳。
  当天纽约股票交易所内阴云密布,一片紧张气氛。各种股票价格纷纷疯狂下跌,当时价格变动是如此之快,使得联系交流的电话机都不够用了,电脑屏幕上显示的速度跟不上市场实际变化,《纽约时报》惊呼“一切都失去了控制”。就在这一天,当时世界头号首富萨姆?沃尔顿就损失了21亿美元,丢掉了第一的宝座。更悲惨的是那些将自己一生积蓄投入股市的普通民众,他们本来期望借着股市的牛气,赚一些养老的钱,结果一天工夫便在跌落的股价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3与1929年危机的不同与“幸运”
  与1929年全民大炒股不同,这次危机,没有全民性的疯狂投入,但在危机爆发前,却同样是大量的热钱涌入。20世纪70到8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从1982年开始,股指便一直上扬,到1987年,股市一派繁荣景象,这种繁荣吸引了大量游资,这些游资逐利而来,在股市上疯狂抬高股价,一个虚假的大泡沫又开始制造起来。与1929年一样,过度的炒作造成的泡沫必然会破裂。
  比1929年幸运的是,当时美国经济确实保持着比较高速的增长,股灾爆发只是对于投机炒作的一种调整,并没有导致整体的经济危机。事实上在股价狂跌不久,一些效益好的公司开始回购其股票,股价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稳定。但其打击却仍然巨大,随之而来的是美国经济的一段长时间的停滞。

三、1987年美国金融危机(2)
4昔日的“股灾”与今天危机之比较
  1987年的金融危机,和这次的由“次贷”引起的金融危机有相似之处,因为都是抱着投机目的的大量投资者,造成证券市场的虚假繁荣,使得证券资产严重高估,大大超出了其所代表的真实资产。1987年股灾前市场上风靡的走势买卖(pattern trading)和这次的所谓次级抵押贷款,都是金融世界里,人们不懈地追求高回报过程中的例子。资本涌向某一类大家以为是高回报的资产,结果只能证明这是高风险的投资。《华盛顿邮报》在一篇文章里写道:金融界的巫师们人为地把这些按揭债务集中起来,再将它转换成可以买卖的证券,然后把它切割成小块,让投资者们可以选择自己愿意承担多大的风险。他们以为,这样就可以化解这些债务本身的资信问题。这样的逻辑就像是,一大筐不良的债务比个别的不良债务更加安全。
  5认识“垃圾债券之父”米尔肯
  1987年的金融危机时,最知名的人物,除了当时刚刚上任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以外,大概就是大名鼎鼎的“垃圾债券之父”——迈克尔?米尔肯了。
  1968年米尔肯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他就已经对信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米尔肯在研究了数千份公司财务报告后发现,审计数字不能充分反映一个公司的真实价值。这时候他开始怀疑父亲曾经对他的教导:永远不要忘记,生意场上信誉第一,而信誉的创建是从财务报表开始的。
  1971年,已经获得沃顿商学院MBA学位的、年仅25岁的米尔肯发起了一场“金融革命”,提出自从工业革命以来所沿用至今的确定贷款或投资对象的传统标准需要更新,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现实和新的市场发展趋势。从此,开始了他的“垃圾债券”之路。
  所谓“垃圾债券”,是指级别很低(一般都在BB级或以下),风险很高的债券。
  1977年到1987年的10年间,米尔肯筹集到了930亿美元,德雷克斯公司在垃圾债券市场上的份额增长到了2000亿美元。这时,米尔肯已成为真正的垃圾债券大王,他所就职的德雷克斯公司债券买卖部成了完全意义上的美国低级债券市场。他也曾一度得到56亿美元的交易佣金,成为美国薪水最高的“白领”。
  但是最终,因为被法庭判定有“掩盖股票头寸,帮助委托人逃税,隐藏会计记录”等罪行,米尔肯被判处10年监禁,赔偿和罚款11亿美元(其中罚款2亿美元,民审赔偿金额为5亿美元,向政府补纳税款4亿美元),并禁止他再从事证券业。
  当年的“垃圾债券”,是不是和如今的“次级贷款”债券,有着某种相似之处呢?只是,如今的次贷债券,CDO、CDS什么的,可否比当年的垃圾债券更会“包装”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