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飞车梦 中国磁浮列车教父 朱维衡-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05年和2006年两次回中国,朱维衡都向国务院滋浮办公室孙广生主任和时任科技部磁浮办公室的高级顾问金能强共同探讨有关问题。还同上海磁浮交通研究中心林国斌副主任一起与负责车体设计的两位工程师讨论如何修改设计的方案,用于下一轮延长线上自制的车体。

  2006年5月,孙广生主任来美开会,朱维衡陪同MIT为Magplane公司工作的方家荣博士一起去GA公司(General Atomic pany)访问,观摩他们在一百二十米试车线上的演示。这家公司是在美国拿到政府经费最多的一家,干的时间已相当长了,但朱维衡认为这家的设计比MagneMotion公司的复杂,控制系统似乎不及那边先进。

  从技术角度讲,磁浮列车显然是目前所有各类公共交通工具中最可取的一种,所以各国都在研究,国际磁浮列车会议每两年一次,已开了十九次,但为什么至今只有上海一条商业示范线,而这条线也是亏本的,原因除了造价和运行费都很高,技术上完全成熟的设计尚未脱颖而出,尚未达到造价和运行费都合理,安全绝对可靠的水平以外,政治因素也非常起作用,这所谓“政治”,并不是政党政治干预,而是既得利益的资本集团,如汽车、石油垄断集团,不愿意强劲的竞争对手轻易取胜所耍的手段。像美国这样有经济实力和有充分技术储备的国家,却不能像德国或日本那样投入大量资金,支持磁浮列车研究工作。至于中国,现在经济起来了,已经带头建成磁浮列车商用示范线,是非常大胆的尝试,证明了磁浮列车确实是理想的公共交通工具,但没有把本来应该是主力的铁道部组织进来,就像日本那样,他们反变成了中国磁浮列车的强大反对派,延误了率先引领世界进入最先进磁浮高速公共交通时代的最佳时机。但不管还有多少挫折,磁浮列车终将成为举世公认的最好的公共交通工具奔跑在地球表面,除非又出现了另外一种,现在谁也没有想到的、更完善的新技术。

  反正中国已经开了一个好头,坚持下去,必将成为世界上推广应用磁浮列车最完善的国家。 。。

(37)打工生活
(37)打工生活

  朱维衡在戈登先生的公司结束顾问工作后,于1992年8月25日成立了“优廉公司”,英文名Williamsun pany,中文名的意思是“质优价廉”,是英文名的谐音,英文则是朱维衡的英文名连上孙华善的姓,看上去有点像外国人的姓Williamson,但却又不是,意思这是朱维衡和孙华善两个人的公司。参加了几个商会的活动,联系到国内好些单位,试图经营进出口贸易。但大多数都是想卖东西,而买主却不是那么好找。有一家看了样品,完全满意,正要签订购货合同,经手人却辞职了。有的拿了样品去,石沉大海。后来有位MacLean先生,他的Malmac公司要到中国去发展,要朱维衡合作找对象,由他出一切费用。朱维衡就在1993年陪他到中国跑了一趟,通过朱维衡的老关系,在北京、天津、大连,签了五份合作意向书,约定一个月后,带同美方的老板,亲自去签订正式合同。朱维衡他们回到美国,与五位老板约好日子,另外又有一位不在意向书范围内的老板也要参加。于是就买好八张飞机票,准备启程。不料出发前一星期,突然那五家中国公司 一家一家发来传真,说政府规定,美国公司必须先汇十万美元去,才能进一步谈合作。这可能是政府的新规定,要是早就有此,也不会签合作意向书。这一下,所有的老板都不干了,只好退票,MacLean先生白花了一万多元钱,却一无所得。朱维衡公司丢了面子,干脆就此中止了“优廉公司”。

  按照美国规定,失业可以拿到生活津贴,朱维衡于是很快就拿到了失业津贴。由于身体还很好,还兼职干过很多活,比如,送送广告啦,去工厂做做临时工啦,为政府复核户口啦,等等短期的工作。

  不久,联邦政府拨下来一笔专项资金,专门为年老而有工作能力的人就业而设。就业中心认为朱维衡符合条件,只是年龄超过了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标准,朱维衡不能算他们直接雇佣的工作人员,所以他们建议老人中心接受他,然后作为老人中心派到就业中心工作的人。1993年10月25日开始,朱维衡就在就业中心工作。后来,布什总统削减经费,把这部份专项资金否定掉,朱维衡这样的人又全都失业了。由于朱维衡在就业中心工作每年都获得特别嘉奖,所以老人中心破例留下朱维衡在中心本身的工资部工作。按规定,每周只能工作十五个小时,而朱维衡每周工作二十个小时。工作了半年,顶头上司认为朱维衡是他这个部门最出色的一个,要给他增加百分之四十五的工资,工作时间改为每周四十小时,就像别的正式工作人员一样。已经给朱维衡办好更改手续,但朱维衡到社会保险管理部一打听,不好,使不得,因为朱维衡的收入将会远远超过限额,那样一来,医疗费全免的优待就没有了!于是朱维衡赶快要求改回到原来那每小时六元九角二分五,和每周工作二十小时。朱维衡要求每天工作五小时,每周一至四工作,这样,朱维衡每周有连续三天休息,更自由些。

(38)免费的午餐
(38)免费的午餐

  美国政府规定,凡是在工作的非政府工作人员,每年可以享受为期一周的免费“培训”,随便你挑选美国任何地方,参加美国退休人员协会(AARP)主办的培训班,可以带配偶同行,只要自己出旅费就行。每期结束,还颁发一张毕业证书。

  朱维衡几乎每年都享受。1995年第一次选择的是去纽约。培训班安排在纽约世贸大厦举办,住宿安排在世贸大厦旁的喜尔登饭店。选学的课程则是纽约的历史,比如纽约第一座大桥建造的过程啦、百老汇的起源和舞台艺术啦,特别是华尔街的来历,原来华尔街本来是荷兰与英国两国殖民地之间的一道隔墙,后来英国人胜利了,把荷兰人赶走,将隔墙推掉,变成了一条路,就叫“墙路”,也就是现在的华尔街。

  当然,之所以首选到纽约参加培训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可以看望在此的老朋友。

  老朋友汤永谦,在西屋公司时与朱维衡关系甚密。1948年朱维衡回国,汤永谦继续在匹兹堡大学攻读学位,拿到博士学位后,便在纽约一家化学工厂工作,并且取得了几项专利。1950年朱维衡曾经写信给汤永谦动员他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他回信说,父亲患有肺病,需要长期医治,如果他回国工作,工资很低,唯恐负担不了父亲的医药费用,婉言谢绝了朱维衡的建议,没有回国,并且将妻子接到美国。后来,化工厂老板年老了,就将整个厂子让给了汤永谦。由于他经营得法,化工厂越搞越大,汤永谦成了大老板。

  汤永谦先到喜来登酒店看望了朱维衡夫妇,然后开车接他们去他家里。

  汤永谦驾驶着崭新的一辆凯迪拉克豪华轿车,向他的住宅驶去,其实酒店离汤永谦住宅并不远,令朱维衡不解的是,汤永谦告诉他们,他开的这辆车是租来的,他年年开新车,从来不买车,这样不存在修车的问题。哈!资本家就是不一样啊!

  尽管朱维衡曾经几次来美国访问过,也与老朋友通过电话,而且大儿子朱道一,在美国读研时,暑假曾到汤永谦的工厂打过工,但汤永谦的家朱维衡夫妇还是第一次去。

  汤家住在二十几层高楼的高档大公寓里,门卫森严,有专用电梯直达,一切装修都是十分考究,家具也是高贵典雅,一应俱全。

  坐在汤家一间中式客厅里,汤永谦泡了一壶西湖龙井。汤永谦告诉朱维衡,尽管一直在国外生活,但很多的习俗还是中式的,到底是中国人哪!

  这一点朱维衡也早就看出来了,他再次环顾了一下这间客厅,地地道道的中国江南风格,就连中式坐椅的坐垫,都是手工的苏州刺绣。一提到苏州杭州,汤夫人拉着孙华善的手,讲起了杭州话。汤夫人是杭州人,她说她总是忘不了苏州的“油面筋”,她最喜欢吃啦!几年前汤永谦捐助给母校浙江大学的学生中心落成典礼,她一同去参加,回来时带了许多“油面筋”。孙华善也说很喜欢吃。

  说到这里,汤永谦打断了她们的对话,神秘地说,“是不是又想吃‘油面筋’啦!今天我们就去吃吧?”汤永谦看了看表,已是午饭时间,就说:“我们就去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