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方法问题,二者缺一不可。观念出了问题是没有前瞻能力,方法出了问题是没有决策能力。只有理解了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的老板或管理者才能不断地在实践中转变自己的观念,改良自己的工作方法。
做对的事情
《孔子家语》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鲁国制定了一条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只要有人肯出钱把这些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买回来,可以凭“发票”到鲁国国库领取“国家补偿金”。
这个法令出台后,大大推动了鲁国人的救赎行动,产生了极好的社会效果。
子贡是孔子门下最有钱的弟子之一,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在周游列国的途中,遇到了一位鲁国奴隶,于是花钱把这个人赎了出来。
子贡觉得自己应该做得更高尚一些,于是把那些“收据”、“发票”全部当众撕毁,并声称:“愿意自己承担所有的费用,不向国家申请报销。”这个行为轰动了整个社会。
子贡回国去见孔子,孔子吩咐学生说:“如果子贡来了,你们拦住他,因为我不想再见到这个人。”
子贡感到很委屈,于是冲破阻拦,见到了孔子,要跟孔子讨个说法。
孔子说:“你的行为没有损害你自己的价值,却损害了国家的法律。因为你,从此这个法律再也没有明确的社会效果了。”
果然,不久后孔子的话应验了。子贡的行为被舆论广泛传播之后,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赎人者再也不能以正常的心态向国家申请报销。不能有效地实施这种报销制度,肯出钱赎买鲁国奴隶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在子贡看来,他做得非常“好”;而在孔子看来,子贡虽然做得“好”,却没有“做对”。
很多时候,我们拼命地工作,为工作放弃了一切,但也损失了很多,包括我们的家庭、我们的朋友、我们的环境。可是,到头来却发现,我们所做的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大多数情况下,“做好”并不代表“做对”,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
变“事随人转”为“人随事转”的观念(1)
在企业的日常运转过程中,很多企业,特别是大多数制造业的部门都是按照职能来分工的,如人事、生产、采购、物料、工程、开发、财务等。但是,从来没有人考虑这样做对不对,这样做好不好,而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于是便出现了有的部门忙得不得了,有的部门无事可做的现象。客户下订单,并不只是给生产部下的,而是对整个企业下的订单。所以,对于任何一个订单,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有责任按质、按量、按期完成。可惜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部门认为“我的本职工作做完了,已经与我无关了”,可是实际上那个订单还没出货呢!怎么会这样呢?
有的员工很忙,有的员工却无事可做,无事可做的人不来帮忙,这就是按常规的职能分工所产生的后遗症。工作的完整流程被人为地割裂,造成了以部门为中心、以职能为中心、等待事情找上门的现象。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这个事我怎么不知道?”“这个事怎么没有通知到我?”“这个事我不清楚。”我们总是希望所有的事情都围绕人来打转,但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人不去推动事情发展,那么它将永远不会有任何进展。
汽车站售票处就是一个例子。记得几年前去车站买票,车站有一排售票窗口,如车发往多少个地点就会安排多少个窗口。但是,可能去上海和北京的人特别多,那么这两个窗口的售票员就会忙得不可开交;而去西藏和青海的人比较少,这两个窗口就冷冷清清,售票员就很清闲。长期这样的话,北京、上海这两个窗口的售票员就会有意见了:“我为什么这么辛苦,而你们却都没事干?”如果说按绩效进行考核,多卖票的多付工资,那么,问题又来了。负责西藏、青海方向的售票员会说:“为什么要把这么冷清的地方分给我?”管理的问题会随之而来,这就是部门过分分工和割裂导致的结果。
不过,现在可不一样了。卖票窗口现在通过计算机联网了,每个窗口都能出售去任何方向的车票,顾客购票时可以随意选择,看哪个窗口不拥挤,就去哪个窗口买票。这样,由顾客去分配售票员的工作量,相比较就合理多了。
那么,我们的观念是怎么转变的呢?我们应该找出事情发展的流程,以事为中心。假如这件事是一条河流,要让河水顺利流淌,所有的人都应该为河水的流淌挖好河槽,清除障碍。因为事在中央,我们只能围绕事情进行协调,“人随事转”,而不是“事随人转”。只要我们想办法主动清除阻止事情发展的障碍,主动地去服务,主动了解事情进展的程度,配合做好自己的工作等,特别是针对目前企业环境复杂多变、事务繁杂的情况,更要发挥员工的自主协调能力,不能指望千军万马等着一个人来指挥。
未来的企业应该使主要的工作流程形成一个共享的信息流,让信息流始终保持畅通,使所有的人、所有的部门都围绕着这个中心来配合进度,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工作。
图1是一张某医院的病人就诊路线图,各项工作站别固定不动,也没有按流程排列。同一个病人,医生往往要看两三次,收费处也要收几次费,大大浪费了人力、物力和时间,笔者对此深有体会。而且病人要来回奔波往返,想自己跑完这些流程不是容易之事,必须有人陪护才行。本来100个人看病,每个医生如果一次看完,就100次而已,但由于流程设计得不合理,医生要看300次左右。每个病人再带一两个陪护的,医院就挤满了人,医生、护士一片繁忙,病人却怨声载道。我们常常看到医院人很多,大家都很忙碌,其实做的工作并不是太多。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事随人转”,患者必须跟着医生转,从这个科到那个室,就诊检查,东奔西走;而不是“人随事转”——医生集中为患者提供“会诊式”、“一站式”的服务。如果有“一站式”就诊设计,医生都围着病人转,相信将是另一种局面。图1某医院病人就诊路线图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变“事随人转”为“人随事转”的观念(2)
一般来说,现在公司的机器都是按照工序和专业来排列的。什么叫按专业排列?举个例子说明一下。例如,在生产五金产品公司的裁断车间里,全部是裁断机,裁断以后会搬到下一个车间——冲压车间;冲压车间全部是冲压成型机,完成以后要全部搬到钻孔车间打孔;然后是折弯车间,折弯以后是焊接车间、打磨车间、喷漆车间、清洗车间,最后是包装车间。哪怕是做一个产品,都要经过这么多的流程和路线。在服务一个大客户的过程中,我们算了一下,一年的搬运路程基本上相当于围绕整个地球一圈。这一圈花费了大量的劳动力和时间成本,但并不能产生一分钱的价值,我们称之为不增值的劳动。
如果我们按照新观念——工序重排来做事,也就是按“人随事转”的观念来做事,让产品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按照工序的排列顺序生产,很快就可以完成,也不需要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和那么大的场地了。以前那种大规模的车间比较适合大批量订单的生产模式,而现在可能就不适应了。如果按流程来设计整个公司的生产,会大大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减少做事的复杂程度;甚至可以按照订单进行生产,如A系列产品、B系列产品和C系列产品,每个产品为一个完整的团队、一个完整的作业链。这样做在很小的范围内按照产品的工序就可以完成生产,达到了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我们姑且称它为“一站式”工序流程。
如果你不希望在公司里听到“这件事情没有通知到我这个部门”、“这件事没人告诉我”、“这件事我不知道”之类的话,就要尽量让大家共享信息;同时,每个人也要主动去获取相关的信息,主动去了解事态的发展。在工厂内部,你要主动去了解目前订单的进度,如有没有准备好、有没有图纸、有没有出货,这些信息应该是可以获取的。千万不要怀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如果尽快进行公司流程重组,使“人随事转”,那么,提升20%以上的效率应该是不难做到的。
目前,很多工厂都还在按照传统方法进行管理。笔者实地考察以后,提出了设计流程及流程重组的改善意见,即使保守估计,这些工厂也能提升5%~10%的效率,而且不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