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解密中国大案3-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王振清

    丁一鹤创作的《解密中国大案》系列丛书,被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倪寿明称之为中国第一套年鉴式大案纪实文本,填补了年鉴式法治报道的一个空白。丁一鹤一直为此努力着,这本《解密中国大案叁》是这个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是对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上半年中国尤其是北京法院审理的大要案的梳理和呈现。

    丁一鹤用纪实文学的方式记录中国法制进程的一些片段,本书所展示的案件都在北京和全国产生过一定影响,有的案情也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为广大读者所知。但与其他媒体报道不同的是,本书的内容全部来自丁一鹤对案件当事人的亲自采访和他所接触的相关案卷,而且是对案件鲜为人知的内幕进行原汁原味的展示和披露。因为作者的采访和掌握的资料是一手的、真实的、独家的,所以本书对于案件的报道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而且大多内容是读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本书除了重点展示北京法院审理的〃中国人肉搜索第一案〃之外,还对〃中国房号诈骗第一案〃、〃北京大学博士驱逐岳母案〃等轰动全国的大要案进行了解读。

    我除了长期担任法院的领导工作之外,还业余进行法制文学的创作,并担任北京侦探文艺协会副会长,所以我一直关注这一文学样式的发展。这次;丁一鹤请我为他的新书作序,我就说两句。

    在北京法院乃至全国法院,能写文章的人很多,出过个人专著的也比比皆是,但是要出版十几部法制纪实文学图书;就难了。能够以一己之力,连续多年创作和出版反映法院审判的大要案的系列丛书,则难上加难。

    关于本书的内容,我就不多说了,我想说的是丁一鹤对于文学和人生的一种态度,也就是:坚持、坚韧、坚守。

    先说坚持。用人生最年富力强的时光干一件事,并将继续干下去,这种坚持是值得称道的。从部队转业进入法院之前,丁一鹤就一直从事军旅文学创作。如何把文学创作与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有机结合,作一个漂亮的转型,是丁一鹤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案件题材是法院最丰富的创作资源,而北京法院审理的案件大多是轰动全国的大要案。丁一鹤首先占了创作资源的便利,加上他给自己定下每周撰写一篇1万字左右的案件纪实的硬杠杠,近10年来寒暑不辍,积累下来就是数百万字的创作量,这个数量是一般记者和作家所难以达到的。

    再说坚韧。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依然不改追求方向,不论有怎样的诱惑,坚持自己的创作目标不动摇。任凭世事变幻人事变迁,丁一鹤的目光只瞄准了自己的文学靶心,只把这一件事情做好,这种定力只能用坚韧来评价。

    最后是坚守。丁一鹤始终坚守在自己的文学阵地上,并以每年60万字的作品量递增着,这种坚守对于一个作家而言,不仅仅是量的积累,更是对质的飞跃的追求。众多法制媒体重磅推出丁一鹤的作品,全国上百家媒体竞相连载丁一鹤的多部图书,《法制日报》等媒体更是大篇幅地推出了丁一鹤的〃解密案卷系列〃。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丁一鹤对于法制纪实文学的坚守是分不开的。

    最后需要说一下的是,本书中的案件和涉案当事人是我们所有人的镜子,他们程度不同地震撼和刺激着我们。本书中的案件的当事人,有的与丁一鹤面对面交谈过,也有的是丁一鹤在法庭上听到他们留在人世间最后的话语、看到他们最后的身影。那些因为犯罪而被判处刑罚的人,用失去生命和自由作为代价,难道还有比这更严酷的事情吗?丁一鹤把他们的犯罪过程记录下来,目的之一就是给读者包括作者本人一个人生警示。

    警示人生!这是丁一鹤创作的宗旨。
第一章 中国人肉搜索第一案
    2007年12月29日晚,北京一个31岁的白领女子姜岩,从24楼的家中纵身跳下,用生命声讨她的丈夫和〃小三〃。姜岩为痴情埋单的行为震撼人心,她从丈夫出轨、提出离婚、搬出家门的那一刻起,就开始策划自己的死亡之旅。在自杀之前,姜岩在网络上写下了自己的死亡博客,记录了她生命倒计时前两个月的心路历程,并在自杀那天开放了博客空间。姜岩自杀后,她的自杀博客被公之于众,〃死亡博客〃顿时成为2008年网络第一大公共事件。从此网络上一片肃杀之气,很多网友自发来到姜岩家中追思,甚至有很多网友聚集到姜岩丈夫王菲的家门口,在门口分发谴责王菲的大字报。网民们口口声声要为姜岩讨公道,甚至发布〃网络追杀令〃,限定在某个时间〃取下王菲的项上人头〃。

    网民们从在论坛里谩骂,到专门设立网站群起而〃骂〃之,再到启动〃人肉搜索引擎〃揭露隐私,曝光私人住址、电话号码、户口本、身份证,著名的〃死亡博客事件〃最终从网络谩骂转换成直接在现实世界中进行人身攻击和群体围堵。从网络世界转入现实生活的这种由〃网络暴民〃引发的〃网络暴力〃,终于演变成〃中国网络暴力第一案〃。2008年3月28日,因不堪骚扰患上抑郁症的王菲,在经历了4个月东躲西藏、战战兢兢的生活之后,最终无可奈何走向法庭,在现实生活中向〃网络暴力〃宣战。4月17日,〃中国网络暴力第一案〃在北京市朝阳区法院亚运村法庭开庭审理,法庭上网友哭成一片。

    在众口一词的谴责声中,王菲一个人的话语很微弱,他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我之所以走上法庭并不是为了官司的输赢,而是我需要法律给我一个说话的机会,让网民知道整个事件的真相,因为在网络世界中面对成千上万个…网络暴民…,我的声音太微不足道了。〃

    那么,姜岩自杀事件的真相如何?在姜岩自杀之前,她和她的丈夫以及〃小三〃都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我们又怎样看待这场〃网络暴力〃?姜岩之死如何由一个私人事件变成公共事件?记者独家专访了身为原告人的姜岩丈夫王菲,以及身为被告人的姜岩前男友张乐奕,揭开这起〃中国人肉搜索第一案〃的内幕。

    姜岩在博客上最后的留言是:〃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张乐奕告诉笔者,姜岩1976年出生于北京,在大学里与同学张乐奕谈了4年恋爱,毕业前两人和平分手。张乐奕留在北京后来成为某外资公司的高级技术顾问,而姜岩毕业到农业部工作并被安排到非洲工作2年。回京后姜岩只身一人去深圳教授法语,不久之后返回北京。之后姜岩结婚,张乐奕渐渐很少再跟姜岩联系。在博客中,姜岩留下这样的话:〃四年的初恋,我在大西洋岸边亲手埋葬了它,如果说那个时候我所有的爱情都结束了,那么,五年的感情和我的婚姻,我又可以将它带到哪里?生命之火熄灭后还可以点燃吗?BLOG重开的那一天,将是终结的那一天。我清楚,我是一个很有计划性的人。即使离开,我也会将一切安排好,不会让任何意外发生。〃

    姜岩性格内向而固执,回京后虽然念念不忘她的初恋,偶尔与大学时的初恋男友张乐奕有所交往,但此时已是物是人非,很难再走到一起了。没有爱情的女孩儿姜岩,生活过得单调而枯燥,而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成了姜岩的最爱,她沉浸在网络虚幻的游戏之中。

    2002年5月的一天晚上,正在聊天的姜岩在一个音乐论坛中遇到一个陌生人,两人很快在网络上聊了起来,他们从网络游戏聊到中外流行音乐,从爱好聊到各自的联络方式。当得知对方的真名叫王菲时,姜岩开玩笑地说:〃你不是唱歌的王菲的粉丝吧?是不是因此才改名的?〃

    王菲连忙解释说:〃嘻嘻,我妈妈生我的时候希望我是女儿,所以就给我起了个女孩儿名。〃在网络交谈中,姜岩感到王菲不但善解人意,而且字里行间跳动着善良和灵气。当姜岩得知王菲的文化程度仅仅是个初中毕业生时,她以为王菲在骗他。当她得知王菲比自己小4岁时,她理所当然地把自己当做了姐姐。

    随着〃姐弟〃的相认,两人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王菲告诉姜岩,他从小喜欢画画,因为痴迷于画画,他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初中毕业后他就辍学在家,买了一台电脑专攻平面设计创意。整天趴在电脑前几乎很少出门,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