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类具有发明创造的思想,因此,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方法从自己所造成的后果中解脱出来。然而,如果我们真的清白无辜,我们一 般可以通过事实、证据和逻辑使自己合法地从受责备的境地中解脱出来。如果我们确实该受到责备,那么我们应能接受责备,但这被证明是一种冒险的做法。如果你背叛了一个朋友对你的信任,你将面临的是失去这份友谊。为了合理地逃避责备,我们会施放一些烟幕弹,提供一些含混的或者空洞的借口,假装制造一些争论,改变主题,表述含糊其辞,重复,掩盖或者否认明显的事实。
豁免策略并不是畅通无阻的,但是种种尝试所提供的信息再清楚不过了:尽力寻找方法以避免反对、罚款或者惩罚。与我们告诉小孩子要说实话恰恰相反,我们更多时候会尽量歪曲事实真相以逃避责罚。尽管如此,在事实与谎言之间,人们通常偏爱事实。
“我错了”这句话的作用很大。大多数人都可以辨别出到底谁把事情搞糟了,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做错事。勇敢地承认错误将增加个人的可信度,并且提供完善自我的机会。
第四章 打破自责的锁链(1)
抱怨命运很有诱惑力,但那些相信自我完善的人们会用另一种负责的态度来进行选择。他们把精力放在找到解决个人问题的方法上,然后直面挑战并采取行动,以此作为完善和发展自我的途径。
结局与原因偏离,得不到任何教训。
案例
棒球比赛到了最后的第9局,已经很乏味了。有两个人已经出局了,现在的比分是3∶2。投手把眼光盯着接球手,又转向击球手,抖擞精神,猛地投出一个曲线球。砰!棒球飞向空中,最后被看台上一个球迷得到—本垒打。比赛结束了。我们可以猜想投手在决定投曲线球时的动机,但是棒球最后还是飞到了看台上。失利方的球迷抱怨说他应该投一个快球,并因此下结论:“快把这个没用的家伙赶出球队,是他导致了球队失败。”
“谁该受到责备”的问题应该基于是谁或者是什么导致了不希望看到的结果。事件的发生一般都有其原因,如闪电击中了森林中的树。而其中一些既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例如一阵风把放在二楼窗台上的铝盘吹到楼下,把邻居的猫吓了一跳等。我们可以抱怨是风吹落了铝盘并惊吓了猫,我们也可以以其他方式找到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如:是谁把铝盘放在窗台上的?新闻对诉讼案件、危机、丑闻、灾难、犯罪或者惨案等的报道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了我们对抱怨的敏感度?他们也鼓励那些充满抱怨思想的因果解释吗?
“谁该受到责备”的问题与我们对抱怨的评价密切相关。正确地评价抱怨,是正确行动的第一步,即使矛头指向的是我们自己。另一方面,当不希望的情况发生后,我们通常会拼命地找一些人或事情进行抱怨。有时候我们抓到的只是最直接或者是最方便的替罪羊而已,而这就会阻碍我们采取正确的行动。
谁该受到责备?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测试,时间飞船在发射场仍巍然屹立着,一闪一闪发着光,搭载的5名机组人员正在等待出发。他们听见倒计时开始了:10,9,8,7,6,5,4,3,2,1—发射,于是飞船像一个巨大的投掷物被磁力吸引着绕地球按逆时针方向飞向时间的起点。
眨眼间,飞船脱离了地球大气层。它现在处于2亿年以前,机组人员也一样处于那个时代。船长布朗命令“着陆”,经过几小时对植物的检查,做动物的电子图像,他们抓到了一只小恐龙。生物学家简测量了一下恐龙的体温,千真万确,恐龙是热血动物。然后她把恐龙放了。任务完成了,机组人员返回飞船,简按了一下按钮,钛合金门就滑向密封的位置。在机组人员进入自己的太空旅行服中后,布朗开启了反极性按钮,飞船开始发出响动,然后被磁力吸着按着顺时针的方向飞行,并且速度越来越快,最后穿过时间隧道回到发射的地方。当机组人员走出太空船,他们发现眼前是一片贫瘠的山地,有稀稀疏疏的几棵树、小小的黄色蜥蜴、怪异的绿色鸟和巨大的像蛹一样蠕动的红色动物。这些动物把蜥蜴群赶进一个容器里,而其他很小的有鳞片的黄色动物则四散奔逃。他们被这一切惊呆了,布朗说:“我的上帝,我们已经把时间抹去了。”
通过这个荒唐的时间隧道的故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如果你混淆了自己的过去,你可能就改变了自己的未来,或许会使结局更糟糕。当然,你不得不假设所有的事情都是彼此相联系的,每一个很小的事情,或者看起来毫不相干的行动,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都会积聚能量,直至看到最后的结局才能了解那些戏剧性的变化。这并不能作为普遍真理,因为在宇宙中,每一秒钟都发生着亿万个微小的变化,每一个变化都有一个戏剧性的长期效果。我们只能希望会毁灭这个世界的微小变化被那个能够拯救世界的人遇到。但是,“微小的变化”在时间—原因—结果的链条中也是异常有效的。就像在14世纪,当跳蚤和老鼠通过商人们的船把黑死病从亚洲带到欧洲后,这一变化夺去了当时25%~50%欧洲人的生命。对待微小变化,最大的挑战是把那些相关的和无关的、会产生影响的和不会产生影响的事件分隔开来。
第四章 打破自责的锁链(2)
让我们回到我们的故事中吧,抱怨布朗、机组人员,或者那些把他们送到太空的人就很公平吗?不管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如何解释,时间一直是向前的,永远也不会倒退。因此,我们的时间之旅只是一个假想的因果故事而已。与此不同的是,诡辩者们通过歪曲事实,用自相矛盾、似是而非的话来进行欺骗。
别陷入“困果抱怨”的怪圈
抱怨别人一定要有理由。但是,原因并不就是可见的或者很实在的。就像哲学家吉尔伯特·赖尔观察到的,许多事情完全是在 “大脑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发生的。下面的故事将向我们讲述假想大脑受到威胁后引起的因果抱怨的事例。
莱斯莉在玩飞盘的时候,意外地把飞盘扔在了邻居家的篱笆上。当她走向邻居的家门时,她想:“他们如果看到飞盘把他们的花碰掉了一定会生气的。”她又想:“这只是一个意外,他们应该知道。”经过进一步的思想斗争,她想:“他们总是表现得很不理智,如果他们因为飞盘的事和我吵架,那我多冤枉啊!”在她敲门的时候,她越想越生气。她的邻居打开门向她打招呼时,莱斯莉却突然说:“你们为什么那么卑鄙?”然后就急急忙忙地跑开了,留下她的邻居在那里不知所措。
在这个虚构的故事中,是什么导致莱斯莉发怒的?是因为飞盘飞到邻居家的院子里吗?事实上从一开始就是她自己引发的事件,但她为什么还要抱怨邻居?是什么引起她对邻居反应的预测并很快郁积在心呢?简单说来,这是因为她的意识中感受到了一种威胁,“飞盘事件”因为自己臆造的责备而恼怒,继而把自己的不满发泄出来。赖尔提醒我们说这样的威胁叫“先入为主”。
我们应该告诫自己不要在头脑中臆造这种不受欢迎的责备后果。例如,语言和想象会把很小的事情变成大的危机,或者把严重的事情弱化成小的事件,诋毁现实,或者在头脑中产生一些似是而非的念头。赖尔提到希腊哲学家泽诺·埃勒用似是而非的东西来逗乐的一些事情。泽诺说当你把箭射向一个靶子的时候,如果箭只飞向离靶心一半的距离,到达后再继续前行到所剩距离的一半,之后再次到所剩距离的一半……依此类推。按照这种模式,箭永远也射不中靶子。
泽诺的似是而非的故事展示给我们一种精神世界里的因果事件,这里是用语言的游戏代替*裸的现实。例如,用箭射向靶子将导致箭在空中飞行,一般在几秒钟之内,就该射中一个目标。泽诺会站在靶子的位置上吗?当然不会,一支方向性极佳的箭会射中他,就像他所知道的那样。但是,在思维的海洋里,我们可以努力构建一个超现实的世界,这个世界可以超出现实世界的藩篱。因为这种欺骗带有很高的技巧,同时精神上的因果链很难被戳穿,尤其是在哲学领域,因而想要把事实从诡辩中分离出来,需要有清晰的感知能力以正确处理大脑中存在的威胁。
不要甘当“替罪羊”
你曾经在很无辜且根本就没法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