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一件就是羊肉锅的汤底改进,一般广州人都认为羊肉暖胃大补,所以冷天羊肉锅特别好销。但大街上的饭馆家家都有羊肉锅,怎样才能做出特色、吸引食客呢?某日闲聊,唐望山灵机一动向张老板建议,“鲜”字不是羊加鱼?我们的羊肉汤底要是加一点老火靓鱼汤,再打出一个“鲜羊肉锅”的招牌,肯定会大有噱头。
至于这鱼汤用什么鱼来熬才鲜味、才经济,这就难不倒张老板了。秘制汤底经过精心准备之后,甫一推出,立即大受欢迎。每天看着每张桌子都是鲜羊肉锅,尤其是夜宵来迟的客人吃不上的焦急样子,张老板真是乐开了花,一高兴就给唐望山发了奖金,还提拔为饭馆采购。
此外,唐望山还有许多优点的,张老板都一一发掘了出来。肯吃苦前面说过了,那就说说诚实,张老板考验过唐望山几次,都是帐目清楚;再说勤快,人家都瞌睡,他却在刮姜剥蒜……张老板现在虽然将饭馆交给女儿管理,但仍然对唐望山青眼有加,屡次嘱咐张丽要善待善用这个人才。
唐望山想起刚来广州那一二十天,真是一点都不习惯。那自来水怪怪的味道,真比不上家乡的井水;那车轮滚滚而过的巨大噪音,真比不上家乡的宁静;还有那开水一样的双蒸米酒,真比不上家乡的地瓜烧……幸而唐望山的适应能力还算可以,很快就习惯了。
我们都知道,做饮食这一行是相当困身的,既没有休息日,又下班特别晚。唐望山每天都累得筋疲力尽,幸亏是山里长大,体质那是相当的好,只要休息一个晚上第二天又生龙活虎了。
当唐望山从张老板手里接过第一个月的工资时,想想这差不多是一家人全年种地的收入啊,唐望山真切地感觉到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他真想痛痛快快的哭一场,他觉得在这五张纸币面前所有辛苦都变得微不足道了,他决定将这五百元全部邮回家里,并在留言那里写上“这仅仅是开始……”
想到这里,唐望山不由得甜甜的轻轻一笑。这时,收款台上的电话响了起来,张丽惊醒了,看见唐望山笑眯眯的,连忙问:怎么了?这么好笑!想起老婆吧?说着拿起电话说:喂!张记,请问找哪位?
电话原来是找唐望山的。张丽等他听完电话就问:谁找你?唐望山说:是刘大哥,说今晚订一个羊肉锅宵夜。张丽又问:刘大哥?是不是上次送我们卡带的那个刘老板。唐望山点点头说:正是他。
张丽也就是二十岁左右的样子,长得还算标致,满月般的圆圆脸盘,晨露般的晶莹眼睛,高高的鼻梁,嫩红的小嘴,身材凹凸有致,十分诱人,只可惜就是矮了一点,没办法啊!矮是南方姑娘的普遍特点。
张丽高中毕业之后就一直跟着老爸打拼,几年间己深得张老板的真传,现在打理这样一间小饭馆已是得心应手。加上与大厨唐浩大家青春年少,已是眉来眼去日久生情,爱情寓于工作之中,日子过得甜甜蜜蜜。
唐望山现在也是张丽的得力助手,大家年轻人自是十分容易相处。唐望山看到唐浩和张丽相好,也替唐浩高兴。唐浩要不是早出来闯荡,按他的年纪肯定和唐望山一样,在山村娶妻生儿育女了。现在在广州寻到这样一段良缘,人生将会改写,你说能不替他高兴吗?
最好笑就是张丽,她一有空就总是拉住唐望山问长问短,主题都是离不开打听唐浩在乡下有没有相好?将热恋中的少女情怀表露得淋漓尽致,唐望山更是一有机会就拿他们两人开玩笑。
这时,张丽不解地问:小唐,刘老板订锅,怎么不跟我说?唐望山笑笑说:可能人家跟你不熟。张丽更加不解地说:他跟我不熟?那谁跟我熟?唐望山一脸坏笑地说:不是唐浩吗?
张丽见唐望山又来取笑,于是故作生气大喊道:唐浩,快出来!有人欺负我!她还略带一点哭腔,逗得那几个女工都笑了起来。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一个精壮汉子从厨房冲出来,他就是唐浩。只见他年纪跟唐望山差不多,身材高大,体格健壮,胖胖圆圆的脸一看就知道油水很足。
唐浩站定一望,见没外人,就问张丽:谁欺负你了?张丽指着唐望山,“格格格”地笑着说:是他!他又笑我,笑我们!
唐浩见状知道唐望山又跟张丽开玩笑,没办法只好两眼一瞪说:叫你不要拿老板说笑,老是不听,气坏了老板炒你鱿鱼别找我。他顿了顿又说:快向老板道个歉,然后罚自己去洗菜。
张丽刚才那是恋爱中的撒娇,这时见唐浩一副很认真的样子,反倒不好意思了,忙说:不用不用!人家说着玩的,你那么认真干什么?
唐望山看着他们恩恩爱爱的样子,忽然真的想起老婆来。他前几天收到老婆的一封信,说很想他,另外孩子也快出生了等等。少年夫妻,婚后不久就相分千里,肯定是牵肠挂肚的。有时午夜梦回,两腿间一片湿滑,唐望山都会摇摇头,哑然失笑。
这时,张丽、唐浩看见唐望山默不作声,以为他听说炒鱿鱼真的生气了,正面面相觑,不知说什么好,却听唐望山开口说:干活了!晚市快开了。于是,小饭馆马上就忙碌起来了。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感君绸缪逐君去
刘大哥就是刘羽,本地人来的,年约三十岁,颧骨微高,剑眉下是一对神采飞扬的眼睛;个头不高,身体微微发胖,宽大的嘴角常常浮现着和气的笑容,一看就知道是生意场上打滚多年的人。
刘羽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市文化局系统的岭南音像出版社工作。他起初在编辑室干了几年,嫌活儿轻还整天闷在办公室里,就跑去找社长,要求调去销售部卖卡带,那时还没有镭射唱片这种东西。
在销售部摊上了人见人怕的东北片,可刘羽不怕,他认为东北人讲义气,重朋友,只要真诚相待,肯定能做得成生意的。至于喝酒嘛,能喝就喝,不能喝也喝,反正也不会醉一辈子的,第二天总会醒来的。
这样一来,东北的局面还真让刘羽打开了。那时候,货多发一点,帐期拖一下,然后吃点回扣,这都是业务员的惯用招数。一来二去积累了一点钱,刘羽就有想法了
那时候的出版秩序也够乱的,常言道乱世出英雄,刘羽心一横,投入全部积蓄搞了几十款卡带出来,内容都是港台歌星的口水歌(指翻唱歌)、交谊舞曲、电子琴音乐、中国民乐、儿歌等等。东北片就肯定自己来发行,其他片要么给佣金让其他业务员代发,要么其他业务员也有产品的就交换着来发。
一时间,大家都两条腿走路,两双手捞钱,异常迅速地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这种情况下,吃亏的肯定是出版社,都不说市场份额被大量挤占了,想想就是收到一笔货款究竟算谁的,就明白出版社绝对吃亏这个道理了,因为经办的业务员通常都是先顾住自己的自留地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嘛。
随着二渠道(指个体户发行渠道)的逐渐壮大和盗版活动越来越猖獗,出版社的日子就更加难过了。一方面历年拖欠在外的货款十分的难收,心肠稍好的客户你追得急,就结算一点,再退一大堆货回来;最可恨的有些连人都找不到了,摆明就是想赖账的。
另一方面出版社咬住牙弄出来的一些新节目也销售不畅,在价格、题材方面都毫无优势可言,不说盗版的了,就一个二渠道就令出版社又爱又恨。因为二渠道现在已经慢慢渗入到制作这一块了,实行自产自销,你说出版社还能有好日子过吗?
今年,国家整顿音像市场,计划在广州筹建一个华南音像城,要求全国各大音像出版发行单位都必须进场,集中经营,统一管理。岭南音像出版社的陈社长想来想去,还是想找个人承包算了,一来出版社每年收入一笔承包费,二来出版社的产品也可以让承包者销售,这样也没耽误销售。一举两得,旱涝保收,陈社长不禁为自己的这个构想暗暗得意。
风声刚透出来,一向手急眼快的刘羽马上找到陈社长,陈社长乃念这个小刘一向识做,估计日后也继续识做,于是大笔一挥,双方就友好地签订了承包合同。
很快就要进场经营了,这几天刘羽还一直为人员这个问题烦恼。产品倒不用担心,既有出版社的卡带、唱片,又有自己的卡带尾货,加上自己新投资的十八款唱片也快上市了。现在关键是人,有了人才好开张啊!
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