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别跟孩子过不去-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如果父母不努力学习,面对每天在进步的孩子,父母就会感到手足无措。因此,只要父母能调整观念,放 下架子和孩子一起学习,那么,父母就会体验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快乐!         
孩子的孤独你了解吗?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体验最深的就是孤独,他们对于生死,对于人生都有了朦胧的认识,然而由于心理承受 能力弱,往往会将事情想得很糟糕,容易对人生和社会失去信心。他们觉得自己是大人了,于是总想一夜之间 成熟起来。父母的关心不再像过去那样暖融融打动心扉,反而觉得唠叨刺耳;老师呢,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威 信。他们希望像一个大人那样拥有自己的天地,然而却得不到支持,于是就会觉得干什么都不被理解;就连平 时挺要好的同学,现在也不是那么亲密无间、无话不谈了,自己一肚子的心事,不知道该和谁谈。难怪青春期 的少男少女总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没人理解我”“我好孤独”。 
  加上随着生理的变化,孩子有了许多的小秘密,对自己和社会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就有了种种的不解和困 惑,但这些又无法和家长和他人沟通,孤独感就更加的深了一层。 
  北京某研究所发布了一项最新调查结果,发现34。9%的孩子对“孤独”感到担心、忧虑。负责该项调查的研 究员纪秋发介绍说,在这项历时一年,共访问了北京市1000名大、中学生的调查中,他们发现很多孩子经常提 及“孤独”、“郁闷”之类的词。 
  “别看我老和一大帮人一起唱歌、聚会,可我还是找不到可以交心的朋友,没有人可以真的理解我的感受 。”同事的女儿在他的日记里这样写道。 
  “你孤独吗?你害怕孤独吗?”16岁的她几乎每天都要上网,在她的网络圈子里,这句话已成为朋友间的 暗号和彼此的问候语。在家人看来,她其实是个性格开朗的女孩,是家里的独生女,在旁人看来她应该特别幸 福才对。然而她最好的“朋友”就是博客和日记。 
  由于升学和就业的压力,学校不停地向学生灌输“竞争意识”,学生、家长也对考试排名、班干部竞选等 极为看重,甚至是彼此防备。 
  “我抬起头,看见所有人都在疯狂地学习,转过头想和别人说话,四周没有一个人理我,同学们都憋着劲 儿互相拼名次。回到家,妈妈拿着新买的习题,告诉我几天之内必须完成。”一个初中女孩在自己的日记本上 用凌乱的字迹写道,“谁能救救我!” 
  然而,由于对“孤独”的看法不同,不少父母并不能理解孩子们内心的渴望,这导致两代人的交流减少, 甚至形成更大的鸿沟。其实每个孩子在内心中都会期待和家长交流。但是,如果沟通的方式和渠道出现问题, 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觉得迷茫、害怕,进而产生心理上的疾病。 
  青春期,是孩子向成人转变的过度阶段。在这个阶段,有关自己和社会的各种信息纷至沓来,需要他们经 过不断地思考,最后确定自己的生活目标。在这个过程的一开始,孩子往往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 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社会赋予他们的角色一下子增多了:不仅要作为子女,还要当学生;在同学中想成为 被人接纳和喜爱的人;希望得到成年人的尊重和信任。要在不同的环境中“扮演”好相应的角色,对于孩子来 说还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可是他们又想表现得独立和成熟,于是一方面特别需要和别人探讨和交流,一方面 又不愿意敞开心扉。 
  所以,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说:“没有谁比青年人从他们孤独小房里,更加用憧憬的目光眺望窗外世界 了,没有谁比青年在深沉的寂寞中更加渴望接触和理解外部世界了。”这种孤独感正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一 种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生活经验的丰富和自我探索的深入,他们会逐渐获得一种熟悉自己、对自己有 信心、有把握的感觉。那时,他们就既能够独立思考,也会乐于与人交流了。 
  作为家长,当我们看到孩子陷入孤独之中时,既不要无意义地叹气也不要进行严厉的责骂,而是应该帮助 他们尽快走出孤独。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消除孤独,走出自卑的泥潭呢? 
  1。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你可以告诉孩子,自卑如同作茧自缚,不冲破自卑这层茧,就难以走出孤独的 沼泽。一个人只有充分相信自己;才能使别人相信你。只有钻了出自织的茧;才能克服孤独的产生。 
  2。鼓励他们多与外界交流。独自生活并不意味着与世隔绝,虽然客观上与外界交流造成困难,但依然可以 通过某些方式达到交流的目的。与朋友的交往和联系,不应该只是在你感到孤独时,要知道,别人也和你一样 ,需要并能体会到友谊的温暖。 
  3。“忘我”地与人交往。与人们相处时感到的孤独,有时会超过一个人独处时的十倍。这是因为你和周围 的人格格不入。在与他人相处时,无论是什么样的情境下,都要做到“忘我”,并设法为他人做点什么,你应 该懂得温暖别人的同时,也会温暖你自己。 
  作为青春期的孩子,你也应该明白,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或多或少地体验到孤独感的存在。有孤独感并不 可怕。但是这种心理得不到恰当的疏导或解脱而发展成为习惯,就会变得性情孤僻古怪,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变 成孤独症,这就需要心理医生的治疗了。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们应更多地学会与他人交往,消除在成长过程中的孤独 和烦恼。         
帮孩子度过“心理断乳期”       
  青春期的孩子从表面上看,虽然已经是一个“小大人”,但由于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并不是真正的达到了成 熟的状态。所以,处于这阶段的孩子情感起伏非常大、难于驾驭。他们有了喜怒哀乐,不但不愿向父母吐露, 还要埋怨父母不理解自己,如果父母处置不当,如对孩子的表现刨根问底,妄加指责或是漠不关心都会增强他 们的反抗情绪。是以,也有人把这一阶段,称为孩子的“心理断乳期”。 
  一位家长曾经这样向我诉苦:“我的孩子今年14岁了,在初中二年级读书,在小学时是非常听话的孩子, 上初中后完全变了,无论做何事需要自己拿主意,让他好好学习,他偏看武侠小说或打电子游戏机,有时我们 说多了,他就发脾气,甚至想离家出走,还口口声声说:我长大了,我的事,我自己处理。我们感到困惑,孩 子为什么变得与以前不一样了,这属正常吗? 
  其实这正是孩子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征兆。孩子在小学阶段,往往需要依从父母,以父母为典范,进入 初中阶段后,孩子最突出的特点是,生理迅速发展,而产生了“成人感”,另外在心理上,由于自我意识的飞 跃发展,使孩子进入了“心理断乳期”,在心理上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要求自己独立,要求父母把自己当作 “成人”看待,尊重他们的意志和人格,他们讨厌过分的关心、监护、说教,对父母的说教十分反感,常视为 唠叨,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下面就是一位母亲对此发出的感叹: 
  “女儿是在我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爱中逐渐长大的,可她上初中后,与我的交谈逐渐少了,问她学校的事 ,只一句你不知道'就打发了我。有一天,我发现女儿的抽屉上了锁,难道年仅13岁的女儿就有了隐私?有一次 ,我趁她不在家砸开了抽屉,发现里面只有一本记着学校生活的日记,几张明星照片,一本琼瑶写的小说和一 些小玩意儿,并没有什么'出格'的秘密。为此,女儿却与我大吵了一场。望着抽屉上那无言的锁,那个乖巧听 话的女儿似乎飘然离我远去。我的心隐隐作痛……” 
  这是一个母亲无奈的诉说,她实在不明白以前乖巧听话的女儿为什么会因为那些不重要的东西和自己发生 那么大的冲突。告别童年步入青春期,孩子的独立意识、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内心世界变得异常丰富,虽然有 了独特的想法,但又担心被人视为“幼稚”、“可笑”,便成为深藏在他们心中的“隐私”。所以,这是孩子 心理日趋成熟的一个标志。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和熏陶起着很大作用的父母,究竟应如何正确引导“心理断乳期” 的孩子呢? 
  1。对于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极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