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宅的客户层对价格的敏感度是相对低的,可能价格上扬对他们来讲,甚至是满足了他们某一部分的消费心理,所以,还是首选高档豪宅好一些。不过第一选择我认为是商铺。
主持人:商铺要优于住宅?
李骁:那当然,前提是你有消费能力。商铺也有价格高和价格低的,你可以买一些小的商铺,但前提是要买独立的和市口好的,它的回报率会远远高于其他的品种。
主持人:最后请做一个后市的判断,在通货膨胀预期下的中国房地产行业以后的走势到底会怎么样呢?
李骁:2008年10月份,上海组织了好多次论坛,我每次都被拎出来当出头鸟来预测房价。当时我反复多次谈到2009年房地产形势应该在下半年会转暖,但是没想到情况大大出乎我们的预料,年初就有很好的行情。但是判断的前提和依据是什么?那是我始终坚持的。虽然房地产是宏观经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我们判断的前提是宏观经济在未来几年滑坡不会非常严重,这种情况下决定价格走势的仍然非常重要的是供需的关系,推波助澜的是通胀预期,有这么强大的需求再加上消费者对房价未来上涨和通货膨胀的预期,至少一线城市房价短期内,我可以几乎肯定地说,在未来的一段时间还是比较看好的。
上海各大商圈再次升级原因何在(1)
从2008年8月开始,南京西路和淮海路商圈率先进行新一轮的升级;不久,静安和豫园商圈也紧随其后,加入了升级的行业列;紧接着,商圈升级风逐渐蔓延,四川北路也加入到了升级换代的大潮中。
这一轮的商圈升级热是因为其自身发展规律还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它对消费者购买信心的打击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各大商圈升级的着眼点是什么?商圈升级是否能够达到其预期的效果?
上海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新一轮大范围的商圈升级,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我觉得商圈的调整和宏观经济是没有什么太大关联的,主要原因还是商业自身的规律,我归纳了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站在上海城市的角度来讲,上海城市地位的提高,例如消费者层次、消费结构和市场细分进一步的细化和深入,在这种情况下,商圈也好、商家也好,必须要适应消费形式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结构。
比如我们讲上海以外的市场,外地人到上海来消费,一些外地客户到上海买一些奢侈品,有些人在上海买不到就要到国外去。但是现在青浦引进奥特莱斯之后很多外地人到上海来买,不用到国外去了。如果上海能够调整商业结构,调整商圈产品的结构,那么可以吸引大量的外地客人到上海等一线城市来买奢侈品,不用到国外去,国外毕竟不如上海方便,还有购物成本问题。
我认为,商圈的发展和写字楼发展的规律有相似的地方。写字楼有一个泛CBD的发展趋势,原来的核心CBD之所以兴起的原因在于,规模效应、效率提升等因素,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来核心CBD的优势正在消失,比如交通拥堵、光污染、成本大幅上扬等,这时候CBD外围的泛CBD的兴起就弥补了上述的缺陷而受到追捧。比如我们近期操作的大华集团的一个写字楼项目——华宜大厦,就是这样的例子,宜山路中山西路是上海市级的交通枢纽,虽然不是处在徐家汇核心的商圈,但有更好的交通、更大的发展前景、更低的商务成本等优势;所以被众多客户所认同。
我们曾有一个印度客户,原来在徐家汇办公,年纳税金额五百多万,徐汇商委想尽办法要把他留住,但是留不住,他对那里的租金受不了了,就搬到闸北区了,闸北租金除去政府补贴后只有两块钱,而且这个楼的硬件非常好。
写字楼的这个情况用在商业上是同一个道理,比如说五角场,城市副中心的崛起、区域性商业中心的兴起取代了原来核心商圈的一些功能。住在虹口区的人,买商品要跑到南京路、淮海路去买。这就逼着那些原来老的商圈必须要升级,然后由此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有几个地方的商业升级无一例外地都拔高了自己的定位层次,实际上印证了这个观点。现在有外环,还有外郊环,所以我说,随着城市架构的扩展也必将有一大批“泛商业中心”的兴起,其实也就是区域商业中心。
请简单评述一下各大商圈升级的定位和特点。
我先谈谈对定位的看法,因为我理解的升级不是更改定位。按照我的理解,升级应该是在原有定位上进行调整和完善。如果是更改定位,那我觉得就该慎重。大商圈之所以是大商圈,核心商圈之所以有今天的影响力和地位,是因为大家认同它。如果市场发生了变化,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自身的调整和完善,这叫升级,我觉得这不叫更改定位,如果是更改定位的话就另当别论了。 。 想看书来
上海各大商圈再次升级原因何在(2)
定位的原则是,一定要简洁,核心是在于简洁、精准。用繁琐的语言很炫、很煽情地来描述自己的定位,十有*已经背离了定位的核心,定位就是非常的简单、非常的准确。
从这个角度来看,南京东路步行街这个定位和升级以我个人的判断来说应该是成功的,不会有大的问题。因为它原来的客群是抓住了本地消费中高端的客户,以及有大量的外地游客。这个步行街在中国商业上的地位,按照我的想法在可以预见的时间里是不可能发生更改的中华第一街。因为现在区域性的商业中心的崛起,实际上取代了它很多原来的功能,它定位成大众的高端,我个人感觉还是比较精准的,对于它的未来我本人比较看好,不会有什么问题。
另外一个是南京西路“梅泰恒”商圈的高端定位,我想也不会有大的问题,但是这次静安商圈的升级还不是指“梅泰恒”商圈,而是指以越洋广场、会德丰、东海和嘉里中心二期、百乐门等五地块形成的新商圈。严格意义上讲,这不是升级,而是正在形成过程中的商圈。
淮海路的商圈受到的挑战可能会比较大,虽然其“更时尚”的定位不会有太大问题,但购物环境的改造和升级将会遭遇挑战,它的配套和完善,如停车位、进出交通的便捷性等导致淮海路可能面临的困难大一点。
豫园,如果按照目前定位我本人不看好,可能要走弯路。现在它要引入大型的商业模式,引入高端的品牌,其实它是在更改定位,不是在升级。这么做是很危险的,应该慎重。上海是古今中外文化交融的城市,那么豫园代表的是传统文化,并且也是个外地人、外地旅游团到上海必去的地方。结合这样的定位,只要对自身作一些调整升级和完善就行了,但核心的定位不能变。如果引入高端物业、高端品牌,去跟别的商圈抢客户,定位雷同,我觉得这是自取灭亡。
最后一个避不开的就是徐家汇商圈,接下来还有四十几万平方米的商业区划推出,形成核心商圈原本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知道,徐汇附近有一个规划,有230万平方米的一个非常大型的商业项目,在中山西路宜山路这个地方,定位也非常高,原始的资料我也看到了,但是我觉得非常担心,也会引入奥特莱斯,做国际一线品牌。它们距离非常近,并且把商圈定位成全市级的,这个可能就会影响到徐家汇商圈的发展。这个项目目前还在规划的初期,最终定型怎么样还不太清楚。
新一轮的商圈升级可否达到其预期效果?商圈升级要达到预期效果,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是针对咱们今天研究的这几个传统商圈来讲的,如果要升级成功,一定得区分什么叫升级、什么叫更改定位。按照我的理解升级不是在更改定位,只是在完善和调整,自我调整,使其更适应市场的一些消费习惯的改变。
我认为,商圈升级要做差异化。差异化的前提就是要做市场细分,各自去抓自己的主流目标客群。举个例子,比如七浦路成功的原因就是差异化定位。再一个,既然是基于自身定位的一个提升和完善,立足点应该是在硬件和软件上同时更改。软件的提升,就是要使商业服务、商业环境更人性化,实际上,上海的服务业所占比例相对于全国其他城市来讲已经非常高了,但是服务的意识、服务的水平却不见得比中国其他城市好,这一点是急需提高的。而服务能够创造价值,这是毋庸置疑的。
楼市泡沫或会破,不过不在近两年(1)
访谈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