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如何面对多元化扩张的诱惑、做大做专本业方面,万科是一个经典的案例。王石说,房地产业有很多外来户,但万科从不把他们当作竞争对手。这话的潜台词是说,当你还在一心二用的时候,你根本就不可能是万科的对手。资金链断裂虽然和国家政策与宏观经济有密切关系,在现阶段也具有一定普遍性,但其根本还是企业家不能抵抗诱惑,不能采取恰当战略,专注聚焦本业的发展所致。
2008年金融危机和房地产调控所暴露出来的企业多元化扩张的弊端说明,多元化战略的运用,不但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更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也许,伸手就能从别人碗里捞到食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的企业家们必须警醒,及早调整战略,以免扩张失败还要拖累主业,遭遇市场魔咒的惩罚。
思考3:百亿俱乐部成员是否都是强者
鲸鱼是海洋里最大的动物,鲸鱼中最大的类型当属蓝鲸,成年蓝鲸的体长一般可达26~27米,最长者是捕于南极海域的一头雌鲸,长3358米,体重170吨。
但是体形的大小并不是决定强弱的标准,在海洋中鲸鱼的体形最大,位处食物链顶端的却是比之小好多倍的鲨鱼,全世界每年都有大量的鲸鱼因搁浅而丧生,因为缺少浮力,它们的内脏不堪承受自己的体重而破裂。
在房地产界,房地产企业对规模的追求从未停止过,万科、中国海外发展、保利地产等13家企业2008年的销售额突破百亿大关。
在2008年中国各城市房地产交易量普遍下降40%左右、整体走势低迷、房地产企业经营业绩普遍下滑的背景下,跻身百亿俱乐部固然有其积极意义,不过要说跻身百亿俱乐部是巩固行业地位,进一步确立竞争优势,在我看来,则未必。
论销售规模,即便是2008年以销售额478亿元排名第一位的万科,其年营业额不过是房利美的15%左右,而后者2008年已经消失了。再看看花旗银行,2002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对世界前1 000家银行各项指标排名中,花旗集团以一级资本590亿元、总资产10970亿元、利润1528亿美元三项排名第一,“花旗集团是当今世界资产规模最大、利润最多、全球连锁性最高、业务门类最齐全的金融服务集团”。显然,大多数人都知道,这样的描述对于眼下的花旗已经不再适用,尽管它曾经如此辉煌过。
要知道,花旗曾经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约有2亿客户,全球员工总数逼近40万,很难想象这样的巨无霸怎么会落到今天靠政府救济的地步。不过,沉没的是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尽管花旗并没有发表过类似的豪言壮语,不过它的庞大依然让它付出了代价,2008年一年,花旗全球裁员就达近10万人。花旗的高层们也许会感叹,也许我们从没有如此庞大过,可能情形要好得多。
就以百亿俱乐部自身的历程来看,对规模的追求所带来的惨痛教训也清晰可辨。2004年初,孙宏斌喊出顺驰年销售回款达到100个亿的口号,这相当于富力和万科的销售总和,当年孙宏斌如愿以偿,遗憾的是下一年目标200亿元的顺驰并没有出现在百亿俱乐部的名单里,并且一去不返。
规模当然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跻身百亿俱乐部至少表明企业在应对市场环境时的策略得当,并意味着企业拥有更充裕的现金流,使得企业在危机关头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不过,要把企业规模和企业实力划等号,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不能划等号的企业,也许就会像体型巨大的鲸鱼一样,一旦搁浅就会死于自己的重量,这一点,或许中国房地产企业家们应该及早有清醒的认识。
思考4:遭遇危机,大企业与小企业哪个更脆弱
我常举的例子是,一条大鱼之所以成为大鱼,首先是因为在它还是小鱼时没有成为大鱼的食物,并且逃过了无数的劫难,如今,它甚至不再以小鱼为食。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一将功成万骨枯”,你总不会认为一个将军会比一个小兵更容易在战场上丧命吧?比如,一艘航母和一艘战列舰哪个更有生命力,更能抗拒海上风暴,这似乎应该是个不需要作答的问题。
然而,之所以要来写这个内容,絮叨几句,是因为我发现,在实际生活中,有太多人的观点恰恰与此相悖,尤其在我们遭遇金融海啸,一个个如雷贯耳的著名大企业倒下的时候,尤其是当国内房地产市场经历调整,大型房企无不面临资金匮乏局面的时候,很多人的观点却是:危急关头受影响更大的是大企业,最先要倒闭的也将是大企业。
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在这次危机中倒闭和破产的中小企业已有十万计,这其中大型企业寥寥无几;2008年美国倒闭的银行有25家,有人预测,未来3~5年仍将会有1 000多家银行倒闭,而倒闭的均为资产规模小于20亿美元的小银行。并且更为残酷的事情是,对于政府而言,危急关头首先救助的是大型银行,对于小型银行,政府甚至希望它们能够早日倒闭,用他们的话说:“银行监管者越早让陷入困境的银行倒闭,整个银行系统就能越早恢复正常。”而如此多的银行倒闭,对于大众而言,能够为人所知的著名银行不过就那么几家而已。
如果持大企业先倒闭观点的人知道了这些,相信他们的观点应该改变过来,即便是不在危机期间的时候,小企业更容易倒闭也是事实。有资料显示,近十年来,中国企业的生存周期为43年。在美国每年新增企业数超过100万,而它们中绝大部分在5年之内销声匿迹。
为什么很多人会认为大企业更危险呢?原因首先在于大企业引人注目,其次更多的原因其实是心理上的。人们往往更关注失败者,历史上著名的失败者比比皆是,但为数更加众多的胜利者却不为人所知,比如拿破仑兵败滑铁卢,那么打败他的是谁?是威灵顿将军。惠普第一女CEO卡莉·菲奥莉娜被解雇引发关注,她的继任者是谁?是马克·赫德;是他让惠普反败为胜,再振雄风,他的成功是因为他坚持了前者的战略方向。
不需要再继续写下去,优秀的永远是少数的,成功的也永远少于失败的,看似浅显的道理,在实际运作中,未必人人得其真谛,就比如我们目前遭遇的金融危机,或许大和小的关系仍居次位,位居首位的应该是,活下去别被吃掉也别自杀,然后,再谈大小,这是说给广大中小企业听的。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警惕伪学者言论危害房地产市场
20世纪4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传播学者保罗·拉扎斯费尔德提出了“意见领袖”的概念。如今,互联网正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已成为信息传播的最广、最快的方式,“网络意见领袖”成为引领现代生活潮流的主要力量。
然而,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的开放特性,使得“网络意见领袖”在影响经济引导观念和潮流的同时,又被部分想要靠“语不惊人誓不休”炒作方式出名的伪学者所利用。
因此,甄别良莠,去伪存真,对经济和行业的发展,对公众的正确引导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专家不专业不如做“砖家”,学者如果讲话没学问,用上海话说就是在摆“噱头”,不如改叫“噱者”。经济学家不懂经济,沦为利益集团的说客,索性改叫“经纪学家”。
2008年市场调整以来,自“爱国教授”抛出“买房爱国”宏论之后,有媒体报道:四位“著名”经济学家在南京共同作一场主题为《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房地产》的主题演讲,为南京房地产市场“传道授业”,历时2个多小时的演讲让现场近两百位房地产企业负责人“大呼过瘾”。我们看看其中一位既是著名经济学家又是教授的观点:“房地产企业在这场危机中必须有所作为。首先要明确社会责任,每个企业首先要考虑的不是解决资金的问题,而是社会责任问题。”
希望房地产企业在这场经济危机中怎样作为,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这位教授并没有说清楚,斗胆推测,可能这位教授自己也搞不明白何谓企业社会责任,否则他就断不会如此建议企业面临经济危机时的优先次序了:首先要考虑的不是解决资金的问题,而是社会责任问题。
何谓企业的社会责任,在我看来,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营是基础,在此基础上,企业的社会责任首先是法律责任,这是底线,一个不守法的企业绝不是一个有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