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才到2008年,娇贵的白雪公主眨眼就变成扫地的灰姑娘,仅深圳的“山寨机”从业人员就有20万,年产值400亿元。在华强北,任何一家电子配件市场都能买齐所有的配件,只要一台简易的焊机,就能回家做成新颖时尚的多功能手机,批发价才200元左右。
上万家企业,数千名像李志强那样的商人在全力打拼,使整个手机产业傻瓜化。但同时,也使它像萝卜白菜一样无利润化。
中国人让一个行业无利润化的能力,确实是惊人的。而这种能力所依托的,就是中国数千年来养成的竞底思维和传统。
也许还有人坚持:电话机、手机这些终端产品,很难保持技术壁垒,整个产业被轻而易举地傻瓜化,也是很正常的。既然傻瓜化了,自然不会有丰厚的利润。
那么我们再来看中国高科技行业的旗帜——深圳华为。
谁也不会否认,华为是处于朝阳产业中的高科技公司,正因为它是成长最迅速、发展最平稳的璀璨明星,本书将以华为作为主要案例,来说明中国人的竞底思维。一个合理的逻辑是:如果华为这样的公司都竞底,其他公司还能不竞底吗?
2007年的华为年报显示,该年实际销售收入亿美元,净利润亿美元,利润率仅为5%。也就是说,如果华为的总裁任正非的铁腕稍微松一松,华为很可能滑入亏损的境地。
如果任正非也像李志强一样,拼命控制成本,能否从庞大的销售收入中,再挤几个亿人民币的利润出来呢?
实际上,任正非是比李志强更能控制成本的人,他有一套独特的“拧毛巾哲学”,这套哲学和他倡导的压强原则、狼性生存原则,是一脉相承的。华为的成功,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任正非的“拧毛巾哲学”。
任正非这样阐述他的“拧毛巾哲学”:“就如拧毛巾,只要拧出水来,就说明还有竞争空间;毛巾拧断了,企业也完了;只有毛巾拧干了,毛巾还不断,这才是最佳状态。”
华为在2008年*C网100多亿的设备采购招标中,报价6亿多,就是竞底色彩极浓的“拧毛巾”,业界估计这次华为不仅不能从毛巾里拧出“水”来,还要亏损数十亿。但为了弥补先前判断的失误,华为也只有这样把自己打到底线了。
“毛巾”拧得太厉害,就会接近底线。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员工自杀、猝死事件,显示出华为这条“毛巾”,已出现了纤维撕裂的迹象,如果再狠狠拧下去,很可能会发生重大断裂。因此,即使是任正非那样的竞底高手,如果沿用以往的战略,也很难把华为的成本再压下去,把利润率再提高零点几个百分点。
竞底战略依靠人们的底线生存,来获得竞争优势,这使得人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很难有较大的改善,以志强厂为例:
上世纪90年代初,志强厂的女操作工(俗称打工妹)平均每天工作10小时,每个月休息两天,工资按岗位不同和熟练程度不同,为200~250元。那时,工业区最便宜的快餐是1元一份,里面有一个煎蛋或一点碎肉(当然,那些碎肉大多是来路不明的冷冻肉),外加一点素菜。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国人聪明吗?中国人智慧吗?(4)
到2008年,同样条件下的工人收入,为900~1000元,但同样的快餐,也涨到了3元,如果再加上房租、水电、交通费的增长,18年来,打工妹们的实际收入基本没有变化!
深圳如此,珠三角地区也是如此,资料显示,东莞打工妹的实际收入近20年也没有增长。珠三角如此,长三角呢?其他内地地区呢?可能还不如珠三角。
写到这里,我眼前出现了大群大群穿着灰色或蓝色工衣、身材不高、面目模糊的打工妹们,繁忙的工作没有压抑住她们青春的活力,即使在午休出来吃饭的时候,她们也会偶尔嬉笑打闹一下,寻找一点难得的欢乐。
如果说中国正在和世界各国如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展开一场没有硝烟的产业战争,那么这些穿着蓝色或灰色工衣的打工妹,就像前沿阵地上鏖战的步兵一样,她们付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却没有享受到值得一提的成果。
古人云:一将无能,累死千军。这话用在这群“步兵”头上,也许并不为过。
那么这个“将”到底是谁呢?是他们的老板李志强吗?
李志强不努力吗?非也!李志强不能干吗?非也!
那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战略选择的问题!
微观的个案也许不说明问题,让我们再看看宏观的层面。先看一个他人的例子:
1945年,日本彻底战败,战争破坏加上战后拆卸重型设备赔偿受害国,等等,日本基本上赤地千里,女人靠向美国大兵卖淫为全家谋生,很多大人、孩子冒险围着美国军舰,希望从军舰“排泄”出来的垃圾中,找到一点有热量的食物充饥。
在经历了艰难的战后重建,日本从50年代至80年代,实现了30多年经济腾飞。1965年,世界前五大半导体生产商依次为:
德州仪器、仙童、西格尼蒂克斯、威斯汀豪斯和摩托罗拉;
而到了1987年,这一排名变为:NEC、东芝、日立、摩托罗拉和德州仪器。
这一年,日本人的工资水平超过美国,而到1988年,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IC生产国。
同时,日本还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小(基尼系数)、劳资关系最和谐的国家。
有些人也许会强调,日本在冷战期间受益于美国的扶持,而且人口比中国少。但韩国、台湾同样受益于冷战,人口比日本更少,却并没有日本的辉煌。
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对日本确实有些扶持,但IC产业从来是美国的支柱产业,它绝不会在这个产业上,扶持昔日穷凶极恶的对手,超过自己。
中国的管理者喜欢说“懒惰者找借口,实干者找差距”,我们不能在这里为自己找借口!
再看看中国的情况:
*发动的中国对外开放,始于1978年。尽管经过“十年浩劫”,但不会有人否认: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远远好于1945年的日本。据中国统计显示,1979年至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实际增长,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的速度。与日本经济起飞阶段GDP年均增长%,和韩国经济起飞阶段年均%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2007年,中国生产了美国低档消费品的30%,该年世界各国人均收入排名显示:
美国37610美元 排第5位
日本34510美元 排第6位
中国1100美元 排109位
在三十年经济腾飞后,中国人的收入水平,仅为美国人的!在此,我们没必要用所谓的“购买力平价”,来为自己找心理平衡。只要比较中美两国的工资与房价,就可以知道中国经济学者自豪的“购买力平价”是一种忽悠。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中国人聪明吗?中国人智慧吗?(5)
这是一种什么质量的经济腾飞啊?!
如果有人不认可这个数据,那么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的数据,也提供了相应的佐证:
“2003—2006年,随着中国经济总量大幅增加,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逐年稳步提高。继2002年突破1000美元后,2006年突破了2000美元,达到2010美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居世界的位次也由132位上升到129位。”(数据来自网站,此处的“人均国民总收入”实为人均GDP,因为2006年的中国GDP是26452亿美元。)
假设这个数据不含水分的话,4年提升了3位!这还是在世界和中国经济形势大好的年景!
如果按这样的速度,中国人均GDP要再提升100位,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至少需要200年的光阴,因为靠竞底提升经济的速度,将越来越慢。
从2006年至2008年,不过短短的两年时间,中国的经济形势就急剧恶化,沿海地区大批工厂倒闭关门,单是香港的国企就巨亏上千亿。众多昔日踌躇满志、信心十足的企业家,面对成本上升,出口放缓,内需不振,均无计可施。
为什么会这样?竞底原理将告诉我们:竞底由于底线的限制,不可持续。
靠中国人传统的竞底模式,200年提升100名的估计,显然是过于乐观了。如果继续我们的路子,中国会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吗?
但不靠竞底模式,中国人还能有更好的思路吗?
能不能提升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战略,正是拷问中国人智慧的大问题。
为什么说中国人在竞底呢?和打工妹的收入18年没有实际增长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