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竞底-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佰伴这块日本人打造的墓碑,就立在竞底者们快速扩张的道路旁,但他们要么匆匆而过,要么随意对之感慨一番,继续奔走在自己的扩张之路上。
  衷心希望中国的企业家们边扩张自己的规模,边拓展自己的能力底线,不要最终将它们击穿。
  5。机制底线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其运行机制如儿童的骨骼,将逐渐成熟、完善,以支撑越来越大的“体积和重量”。这种机制主要由决策系统、监督系统和执行系统三大部分组成。
  犹如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在正常情况下,人们理性地进行经营企业,使这种机制能够有效地运行,保证企业稳步发展。但在某些特殊状态下,各系统之间的平衡可能被打破,此时企业将面临机制失效所带来的风险,这种风险的极限状态就是机制底线。
  案例:击穿机制底线——巴林银行灰飞烟灭
  1995年2月26日,英国央行宣布了一条震惊世界的消息:巴林银行申请资产清底。10天后,这家拥有233年历史的银行以1英镑的象征性价格被收购,意味着巴林银行的彻底倒闭。
  巴林银行在英国声名显赫、历史悠久,素以发展稳健、信誉良好而闻名,其客户主要是包括英国女王在内的显贵阶层。
  但这家在全球范围内掌控着270多亿英镑资产的庞然大物,竟毁在一个只有28岁的毛头小伙子手里。
  里森是英国一个泥瓦匠的儿子,从未上过大学。1987年加入摩根斯坦利,1989年在伦敦受雇巴林银行,开始只是一名从事清算工作的内勤人员,但里森聪明外露,工作出色,赢得了管理层的信任和重用。1992年,他被派往新加坡公司担任经理,他的赚钱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1993年,年仅26岁的里森通过期货交易,为巴林银行赚得1000万英镑,占巴林当年总利润的10%。
  这种非凡的成功,使里森赢得了上司的赏识,为了用好这样一个“具有适当综合能力的交易员”,巴林让里森在新加坡既担任期货交易部经理,同时也兼任清算部经理,让里森自己监督自己。这样的机制给了里森瞒天过海的机会。
  在进行期货交易中,有时会因为疏忽或失误发生错误交易,此时银行会将该项错误转入到一个被称为“错误账户”的账户中,然后向总部报告。里森在1992年担任新加坡的期货交易员时,巴林银行原本有一个“99905”的错误账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造成的错误,1992年夏天,伦敦总部要求里森另设一个错误账号并自行在新加坡处理,几周后,伦敦总部又要求用回原来的99905账号,却没有要求里森将新加坡的“错误账号”销户。
  这一疏忽使巴林银行的管理机制出现了一个漏洞,正是这个被疏忽的错误账户,三年后使巴林银行遭受灭顶之灾。
  最开始,里森只是将一些正常疏忽造成的失误交易,记录到“错误账户”中,但由于他兼任清算部经理,因此很方便地隐瞒了这些错误交易所造成的损失。接着,这些错误像滚雪球似的越来越大,急于挽回损失的里森不得不走向另一种错误:冒险。

第二章三、底线类型(8)
1994年7月,里森的损失已达5000万英镑,他成为一个红了眼的赌徒,一边将巴林银行存在花旗银行的5000万英镑挪到“错误账户”中,继续赌博;一边做假账蒙蔽巴林银行的审计人员。
  他的冒险时而成功,时而失败。1995年2月份的头一周,里森狂赚1000万美元,巴林高层欣喜若狂,梦想里森每周能为他们赚那么多,因此无条件为里森的疯狂举动供给资金。
  但高收益必然有高风险,当市场的走势和里森的操作完全相反时,巴林银行的损失达到亿英镑,最终死于非命。
  案例:中航油击穿机制底线,巨亏亿美元
  发生在新加坡的中航油,因为炒期货亏损亿美元的重大事件,也是由于击穿机制底线所致:事发之前,中航油曾聘请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制订了风险管理手册,在风险控制流程、风险管理委员等方面,拥有完备的制度。
  但在处理期货交易的过程中,规定的流程成为形式,设定的风险管理体系并没有发挥作用,使中航油卖空石油期权的损失,从2004年1季度的580万美元,扩大到6月份的3000万美元,直至11月底的亿美元。
  设立机制无疑是需要智慧的,而很多时候,能敏锐地感到机制受到挑战并坚守住机制底线则需要更大的智慧。
  有时,人们会像大海中航行的水手,受不了女妖缥缈、美妙的歌声,奋不顾身地从甲板上纵身跳入海里,这时,他们就将机制为他们构筑的保护网击穿了,成为女妖的牺牲品。
  如何设立机制,如何坚守机制,同时又保持灵活性进行权变,显然能极大地考验企业家的智慧。
  6。观念底线
  观念是直接影响人们行为的一系列主观标准和意识。中国人喜欢说“思路决定出路”,这说明有时改变思路非常重要,但思路是人的观念与现实环境碰撞中产生的,不突破观念的底线,思路只能在陈旧的观念框架内低水平循环。
  但观念底线并不十分显眼,有不少人混混沌沌地过了一辈子,压根都不知道自己被哪些观念束缚着,生活在哪些观念的囚笼中。
  案例:美国富人与中国富人在工作观、财富观、子女观上,为何有差异?
  2008年,蝉联十三届世界首富的比尔?盖茨在退休前一周,决定将自己总计580亿美元的财产全部捐献给慈善基金会,一分一毫也不留给自己的子女。
  这一决定让中国人大跌眼镜: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也出现了百亿甚至千亿级的富豪,但能在英姿勃发的壮年时期,就进行有相当大规模的慈善捐献的中国人,不要说打着灯笼难找,就是用卫星也搜索不到。
  很多人将这种差异归结为对财产“舍不舍得,看不看得开”的情感问题,但实际上是这两类富人的观念底线不同:
  对比尔?盖茨来说,编程和创办公司是他的人生最爱之一。在他创办和经营微软的30多年历程中,可以说他一直在干着自己最喜爱的事,他曾经直白地说:
  “我没有什么钱,我只有微软大约35%的股票和万美元的年薪。虽然我很擅长乘法,但我从不看股价,所以不知道我的股票该乘以什么数字。”
  “我不认为有钱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获得很高的声望。”
  “商业是一种好游戏,竞争激烈,规则极少,不要以钱计算得分。”
  “我想我们的工作环境应该是一个像校园一般美好的环境。我们把员工分成不同的组,为每个人配置需要的工具、计算机、一切所需的东西和他们自己的办公室,这可以让职员们集中精力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力。”

第二章三、底线类型(9)
“我的工作就是要创造一种真正优越的环境,让公司员工在这种环境中真正能够舒心地工作……我们拥有天才的雇员并且时刻不忘更上一层楼,要不是这样,我们早就沦为一个普普通通的软件公司了。”
  “如果不是我对这份事业有如此的激情,我绝对坚持不了。”
  2006年,比尔?盖茨在他的住宅里招待了*,让中国人大跌眼镜的是,他竟然只用了三道菜。
  比尔?盖茨认为,他生活中最大的挥霍,可能是打扑克牌输钱——最多不过五百美元。
  因此,当比尔?盖茨退休时,他已经享受了“工作”这个幸福的竞优过程,而580亿美元的财富,可以说是社会给他的额外奖励,这笔巨额财富在比尔?盖茨的眼里,绝不比工作的乐趣更重要。
  有中国人说,比尔?盖茨的捐赠是为了逃避遗产税,这显然是以竞底小人之心,度竞优君子之腹。实际上,当小布什总统刚上台时,为了振兴美国经济,曾经考虑要用取消遗产税的方法来促进消费,而以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为首的上百名美国最富有的人联名给白宫写信,呼吁不要取消遗产税。显然,慈善事业也是比尔?盖茨热爱且擅长的活动。
  美国股神巴菲特正是欣赏比尔?盖茨比自己更强的“花钱的能力”,曾将自己赚得的370亿美元,捐献给后者的基金会。
  巴菲特对工作的看法也很有意思,他认为:“投资对于我来说,既是一种运动,也是一种娱乐,我喜欢通过寻找好的猎物来捕获稀有的快速移动的大象。”巴菲特喜欢研读目标对象的公司报表,他从中获得了猎人寻找猎物的*,因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