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有的教练都有一个座右铭:“支持自己的当事人赢,自己才能赢”。也就是让别人赢,自己才能赢!
依照教练技术的原理,每个人都会为自己做出最好的选择,所做出的决定都是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因为这个原因,教练支持当事人去为自己做出最好的选择。
应用到企业中,则是作为教练型的领导人不应该将企业仅仅当作自己赚钱发财的工具,而应该建立一套体制把企业做成一个大大的平台,让员工通过这个平台实现各自不同的愿望,这才是真正的共赢。
这么去做的结果是,领导人由幕前退到幕后,由幕前自己唱独角戏演变成“平台搭建者”、“资源组织者”、“大服务员”的角色。否则,企业所吸引的只能是一代不如一代的所谓顺民,没有战斗力、没有激情与活力、不敢打破常规。而那些富有激情与活力、充满了斗志与创造力的有着极强战斗力的战士们,要么自己创业,要么寻找合适的平台施展拳脚!
员工考虑的未必尽是工资的问题!曾经有一个全球范围内“工作中何种要素最重要”的调研,调查对象分别是企业领导人与职员。结果显示:企业领导人以为职员认为最重要的,排在第一位的是“高工资”,而事实上职员排在第一位的是“发展空间”,其次是“受重视”,“高工资”被排在第三位。那种只考虑自己、不顾及属下及合作伙伴是否赢的传统企业已成昨日黄花了。将员工视为赚钱机器、不去考虑他们未来的领导人也终将被淘汰,除非你投胎于知识经济时代之外!
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在竞争高度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商业模型正转化成前所未有的新模式。我们已经渐渐脱离依靠弱肉强食达到商业目的的时代,而进入到一个合作共赢、共创共享、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共生共荣新时期!
2。教练的身份是:抽离的、客观的、启蒙的、中立的在日常管理中,大多数企业领导人无论是做事还是管人,都是站在所谓企业的立场或自己的个人立场处理问题。为维护企业利益本无可厚非,但这样持续下去,为人处事难免本位主义,难免偏颇、主观、自我。
因为这样的原因,养成了一种习惯:即站在事件之中看事件。如同一个人在瓶子中看瓶子里面的世界,久而久之思维会变得狭隘、偏执、极端、不够客观。反映在实际工作中,员工由于受到领导人职位因素、权力的影响,更多时候不会讲出自己的真心话,尽管员工长年在一线工作可能会看到更多的事实真相。
如果领导人只考虑个人利益,将企业的利益等同于个人利益,则会让很多的事情适得其反。
太在意“我”反而没了“我”。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讲到的:“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进入到知识经济,企业领导人需要培养自己抽离的、客观的、启蒙的、中立的能力。
抽离,是指将自己抽离于事件之外。在遇到重大事件或者做重要决策时更要如此。领导人若能抽离出事件之外看事件,就会高屋建瓴、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事物或问题的更多方面,这样所做的决策,失误才会更少。
客观,意味着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处理事情。领导人做到客观时,“下”会令员工心服口服;“中”会在企业中树立正气之风;“上”在决策时会减少由于个人的独断专行与主观立场所导致的决策失误。
启蒙,则指对他人有启发,推动别人有进步、有提升。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中的最大的成本是那些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的员工。华人首富李嘉诚曾经说“企业中没有培训过的员工是最大的成本”。教练型领导人会利用一切的时机教育员工、启发员工,让员工从日常工作中的顺利、失意、欢欣、落寞中学知识、长经验。其实教育员工最好的方式就是“视工作场为道场”:将工作的场所作为提升员工、历炼员工、培养员工的最佳场所;将支持别人成长作为自己工作中的心态与行为指导准则,是教练型领导人的新功课。
员工的成长,才是智慧与创新的来源,也唯有如此才会成为知识经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教练能支持当事人看到事实真相
在企业管理中,最可怕的并非是在会议室、办公室中做出企业的重大决策,而是仅依下属或其他人的口头汇报就做出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重大决策!因为,人们看到的多半是依据每个人不同的价值观经过过滤后的事物了,汇报上来的更是和事实真相相差甚远且经过自己演绎加工过的事物了,依此做出的决策其效果可想而知……。
教练技术能真正实现人本管理(2)
我们平时在工作中所做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其依据来源于我们的脑外世界。脑外世界就是存在于我们外部的数据、信息、现象,所发生的事件……,简言之,就我们的所看所听。
我们接收何种信息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脑内世界。脑外世界的信息要经过大脑的过滤,根据自己的经验等,再加上演绎,得出判断,变成我们的脑内世界,于是我们向别人传达的信息就产生了。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环境,因为每个人的关注点不同,所描述出来的也会不一样,都加上了自己的理解、演绎、判断。由于我们在看、听、说时已经加进了演绎与加工的成份,再向别人转述时已经不是真正的事实了。真正的事实是我们脑外所看到的。
在企业中,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重复上演着一幕又一幕类似的演绎剧。在很多时候我们做演绎是一个不知不觉的、习惯的过程。
假如演绎离事实越来越远,那么这个反馈就非常地危险,可怕的是企业中的领导人决策的依据多来自于别人所说、别人所看,这样的决策其后果可想而知。同时,每个人对事情的理解又不同,在执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加入自己的演绎判断,因此最后执行的结果千差万别,效果可想而知。
教练则因是旁观者、中立者、启蒙者,所以能应用教练的原理与策略支持领导人看到事实的真相,减少决策失误。
通俗些讲就是教练从业者们经常挂在嘴边的“站高一线”:看事情、做决策,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宽、思维要更深入!
想象一下:如果企业中的中高层都成了教练型领导人,在决策及高层的沟通中会出现怎样的效果?当然,更客观、更中立,气氛会更和谐,决策团队或当事人会看到更多可能性、视野更开阔,每个人都会支持彼此去除演绎、加工,看到事物的真相后所作的决策会更加准确。结果自然皆大欢喜,多快好省的局面自然出现!
4。没有任何一场培训的效果可以持续一辈子,教练却不同心理学研究表明,改变一个人的习惯需要21天,而养成一个新的习惯则需要90天。这也是为什么在培训现场听得很激动,回到生活中没几天热度就消失的原因。并非培训不好,就如同学习驾驶,即使学会了还需要自己熟悉一段时间,如果刚学会而很长时间不再开车,再驾驶起来依然会感到生疏。
在欧美国家,教练对当事人的辅导从三个月至三年不等。教练与培训最大的差别,不单单体现在当下进行教练时当事人(被教练者)就会有很多的收获,而且体现在经过一段时期的追踪与跟进后,给企业及被教练者所带来的质变与绩效的持续改进。这也是世界500强CEO们纷纷聘请教练的真正原因——并非表现优秀于一时,而是持续不断提升。
欧洲《公共人事管理杂志》公共人事管理是欧洲家著名的管理机构。发表的一项报告说明,如果一个公司进行培训能增加224%的生产力,那么“培训+教练”则可以提高88%的生产力。
在教练持续跟进的过程中,当事人会养成全新的心智模式,变成新的教练式思考模式与决策模式,最终会养成教练式的思维与行为习惯,并将之应用于日常工作中。
教练型领导将教练与管理有机结合,养成全新的重点关注于人的习惯——从思维模式到行为方式、决策风格,形成教练型领导的“自动波”。新的习惯养成,好的结果开始显现。
5。教练时代已经来临
世界500强企业及其CEO和国内众多企业家的应用实践证明,教练技术是行之有效的!
教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