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机会。”因为当时中国的公派学生至少在国内是中等以上,教授就答应下来。施正荣从此开始了拜师学艺的过程,与太阳能结下缘分。
手拿16项太阳能专利技术、头项第一个解决“如何将硅薄膜生长在玻璃上”世界级难题的桂冠,29岁的施正荣获得太阳能科学博士学位时,可谓事业有成。他留校作了3年研究员,1995年筹建太平洋太阳能研究中心,任执行技术董事。
2000年,施正荣写了一份太阳能项目的商业计划书,抛给了江苏无锡一位政府官员。
未曾料到,无锡政府对他的项目非常重视,很快邀请他到无锡演讲。3个多小时的抛砖引玉,得到的是无锡政府盛情邀请他入驻无锡高新技术园区;施正荣同意了。
2001年初,无锡尚德太阳能公司成立。无锡小天鹅集团、山禾制药、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8家当地企业呼应政府号召,投下600万美元,施正荣则以40万美元现金和价值160万美元的技术参股。
科学家出身的施正荣此时面临着向企业家角色的艰难转型。一年后,600万美元购买设备的资金全部花光,跟随他的创业团队几乎要*了。直到2003年底,尚德才逐渐有了起色,次年走入正规。
2004年开始,尚德被几大投资基金看中,施正荣开始考虑起募资事宜。但由于尚德的大股东是国企,基金们怕有政策风险。关键时刻,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表态支持施正荣的计划,这使得国资于2005年上半年顺利退出——获得的回报率约15倍,高盛、英联、龙科、法国Natexis、西班牙普凯等投行的基金进入。
2005年12月15日,尚德太阳能在纽交所上市,施正荣修成正果;次年8月,他被纽交所聘任为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成为30位纽交所国际顾问中唯一的中国大陆顾问。
在2006年的胡润能源榜上,施正荣以155亿元的身价排在首位;不久后他荣膺“2006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2007年尚德公司总产能超过500兆瓦,产量超过300兆瓦,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名列世界光伏行业第二。施正荣的野心更大,他的目标是到2012年,即尚德10岁的时候,产业链锤炼成熟,产能达到5000兆瓦,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
草莽英雄的能源梦
相比施正荣的科学家出身,彭小峰身上的草根气息更浓一些。但他成为能源首富的速度要快于施正荣。
1993年,彭小峰18岁,这时的他是江西吉安外贸进出口公司一名业务员,两年后被提拔为业务科长。彭小峰身上有一种江西人的特质——精明但略显木讷。他不时不善言辞,但每次参加广交会,却拼命找机会主动与外商交流。
1997年,彭小峰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己创业。他选择了江苏苏州,初期做的是他熟悉的劳保用品,靠老客户获得订单,此后不久,彭小峰在香港注册了流星实业公司,转而以港资身份在苏州投资,后来涉足的行业有手套、服装、眼镜、电动工具、反光材料等。
生意越做越大的彭小峰,有一天突然很疲倦,一来激情逐渐消退,二来感觉自己摸到了天花板。2000年,他考取了北大EMBA,两年后读完出来,“感觉视野不一样了。”
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欧洲客户向彭小峰讲起太阳能光伏装置,机敏的彭小峰觉得这是非常有潜力的行业,此时施正荣执掌的无锡尚德经历过徘徊与低潮后,正悄然快速发展。
2005年5月,彭小峰到江西新余视察他的劳保产品工业园时,与新余市一位政府官员聊到了投资光伏产业的话题。后者马上汇报给了时任新余市长的汪德和,就像无锡市政府对施正荣的热烈欢迎和鼎力支持一样,汪德和对太阳能光伏产业非常感兴趣,邀请彭小峰前来新余投资。
这同样出乎彭小峰意外。2005年7月,新余市为彭小峰提供了许多优惠措施,彭小峰投入3亿多元资金并通过苏州自有企业借款2亿多元,加上2亿元政府借款和银行贷款等,在新余市注册成立了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公司,注册资金亿美元。
彭小峰在用人方面很有一套。也是在2005年,彭小峰一阵穷追猛打,将当时国内少数具备10年以上光伏企业运营管理经验的佟兴雪,从施正荣手里硬是抢了过来,并任命其为江西赛维总裁兼首席运营官。佟兴雪建议彭小峰避开光伏电池,到上游做晶硅片,二人一拍即合。整个2005年,彭小峰都在欧美等地飞来飞去,订设备、找硅料、挖人才。
2006年4月,赛维的工厂正式投产。按照赛维成立之前彭小峰定下的“两步走”的产能目标,第一步,产能迅速达到200兆瓦;第二步,2010年实现1000兆瓦以上产能。
工厂刚投产,赛维就与基金公司碰上了头。有趣的是,找到彭小峰的正是在一年前投资施正荣无锡尚德的法国NBP亚洲投资基金。NBP问了彭小峰几个问题,回答令其非常满意。这一年的7月,NBP亚洲投资等基金对赛维进行了首轮1500万美元的投资,两个月后,又作为主要投资人,联合十几家私募基金对赛维进行了第二轮投资,金额4800万美元;12月,NBP再次作为主要投资商,联合鼎晖向其注资2250万美元。
2007年6月1日,赛维登陆纽交所。募资亿美元,发行价达27美元,创造了彼时在纽交所上市的中国企业中最大规模IPO纪录。赛维上市后股价扶摇直上,9月27日达到美元的最高点,较发行价几乎涨了两倍。
在这一年10月我们发布的2007胡润能源富豪榜上,彭小峰拨得头筹,个人财富为400亿元,施正荣名居第2,财富为200亿元。
。。
能源首富诞生的基因
施正荣和彭小峰,这两位超级能源富豪的诞生,有其必然性,比如前者的能源科学家背景,后者嗅觉的极度灵敏。然而这些元素构不成二人异军突起的充分条件——没有企业所在地政府当初的大力支持和力排众难,尚德和赛维至少不会那么顺利,前者从创立到上市用了4年时间,而后者更是用了短短一年时间。他们是权力护驾下民企飞速成长的两起经典案例。
尚德案例的精彩之处在于,政府以行政命令方式,在风险投资机制上给民企创新以大力支持——国资入股给尚德以关键一推,国资退出又为上市扫清障碍。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的表态直截了当:“如果一个国家有三家单位,一家企业、一个政府、一家事业单位,同时只能选两家的话,那么我们只会选企业和政府,而不会去选那个事业单位。为什么?因为政府要靠企业,企业是纳税人。基于这一点,企业应该发展,企业家应该发展。政府不应该与企业在利益上发生冲突,国有股应该从一般企业中退出。”
施正荣后来回忆说,“在尚德发展过程中,无锡市政府像保姆一样提供服务,像导师一样给予指导。”有媒体报道称:无锡市政府在进退之间创造了尚德的神话。
赛维案例同样非常典型。当初彭小峰为试探江西新余政府的诚意,提出三个比较近乎苛刻的条件。一,政府协助赛维引进人才;二,协助解决2亿元的资金缺口;三,必须保证24小时双回路供电,而且电价要优惠至四毛钱一度。
据《环球企业家》报道,2004年全年,新余市财政总收入也不过18亿元左右。“更重要的是,将这笔巨款借给一家民营企业,一旦出现问题,我本人的政治风险极大。”市长汪德和说。不过,他还是亲自带队找到江西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以新余市财政作担保,发放信托产品融资1亿元。剩下的1亿元则由省市财政“七拼八凑”而成。
两起案例中,企业得到了什么?尚德得到了宝贵的原始启动资金、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挣脱传统体制的机会,赛维得到了必要的启动资金、难得的科技人才和稳定的发展预期。这一切便成就了中国光伏产业帝国的两个翘楚。
政府得到了什么?国资的增值、税收的猛增、投资环境的极大改善、就业问题的缓解,都不可小觑,更重要的,无锡和新余,两张城市名片为国际所熟悉,影响力和美誉度迅速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赛维上市,彭小峰和他的高管团队拥有的期权财富数以亿计,不少赛维普通员工都拥有期权。据《京华时报》称,纽交所一位高管曾经这样评价:很少见到一家公司几乎一半的员工甚至车间工人都拥有公司的期权。
江西新余2005年在江西的进出口总额排名倒数第一,2006年已跃升到全省第二,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