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整个50强的榜单透露出的信息与此相通。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大多来自广东和上海,接下来是北京和香港。然而,尽管广州是中国内地房地产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但在这份榜单上,位居前列者出奇的少,有“南国地产之王”之称的朱孟依,只是排在第9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在我们发布这份榜单前不久,JP摩根的一份报告称,朱孟依的合生创展是之前五年(1998…2003年)利润率和净资产回报率最高的地产企业。
冯仑、潘石屹的“高高在上”,和朱孟依、杨国强的低调居后的对比,无疑再一次说明,北方的地产商最活跃却未必最赚钱,南方的地产商最赚钱却习惯低调。
当然,SOHO中国等企业后来陆续上市后,潘石屹排名迅速窜升。在2007年胡润百富榜上,潘石屹和张欣夫妇以270亿元资产排在第16位。
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开发商,除了性格和行为方式上大不一样之外,开发理念和盖的房子也有很大的区别。北方的地产商们,善打概念牌和文化牌;推出一个楼盘,往往能造出一个词汇,从情感上打动消费者。
而南方的开发商更注重楼盘的细节,设计的精致,说白了,就是产品至上,功能为王。他们的策划和营销水平同样非常强。他们偶感压抑是,在北上扩张过程常遇到挫折。比如2002年宋卫平执掌的浙江绿城集团进军北京,第一个项目“百合公寓”就遇冷,于是马上更改广告语;“金都杭城”项目甚至三易其名。
2003年开始,大型的房地产集团开始全国开花,南北开发商的理念越来越融合。后来出问题者,大都是资金链吃紧或是水土不服,于是那些定位为“区域龙头”的开发商又受到热捧。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别神话王石
回到正题,谈万科的掌门人王石。他祖籍安徽,这里盛产名流,如李鸿章、段祺瑞、陈独秀等,皆出自此地。王石精干、果断、直言不讳。他给人的感觉是一名活跃分子,登珠峰、写博客、拍广告──坊间最经典的段子,莫过于有人误以为为全通球做品牌广告的王石就是*的老总。有人依此说他身上兼有北方人的特征,有人则说王石不过是在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做事。
万科成立于1984年,前身是“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1988年更名为万科,王石任董事长兼总理。这一年中,万科跌跌撞撞进入了房地产业,2000万元天价拍得一别墅地块,被当时的深圳市规划局长形容为“简直是瞎胡闹”。
刚进入房地产界的王石坚持“高来高走”的原则,走高档路线,揽高端消费群体。这一定位使得许多开发商艰难度日的宏观调控期间,万科以70%的年均速度递增。
10年后的1998年,“万科突然发现自己排在了沪深两市上市房地产企业的第一名”(王石语)。也是在这一年,王石的名气如日中天。年初,他受到当时的国家总理*接见,总理对他关于房地产行业的市场趋势和观点给予了充分肯定。年底,中央电视台为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的大型电视人物专题片《20年,20人》中,王石赫然在列。
接下来的10年,万科始终被视为“地产业的老大哥”,飞速发展,2007年一年的销售收入即达到520多亿元,利润48亿元,纳税53亿元。毫无疑问,人们习惯将缔造万科传奇的帽子,戴到王石头上。
王石是个标杆人物,可是他越来越被神话了──被同行神话,被传媒神话,被民众、网友神话,成为一张脸谱,一方传奇。
在这样一种氛围下,不少企业掌门人纷纷到万科拜访、取经,却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传媒对王石的报道,不少如盲人摸象;网民对王石的评价,常从一个符号变为另一个符号。
王石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凡事非常认真。比如,有一次我们注意到王石签名售书时,他给近百人的签名中,“王石”二字均是一笔一划,不连笔、不潦草;虽是小事,但王石的脾性跃然纸上。
王石为人处事也是极其认真,对错分别,不会碍于情面。2006年张五常某次到杭州,王石等人与其共进晚餐。大家谈地产圈的事,谈到潘石屹的时候,王石说潘石屹“他其实就是个做项目的。”
房地产业大体可分为三类企业,第一类是做品牌的,第二类是做产品的,第三类是做项目的。王石此言,是对潘石屹的批评。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王石与潘石屹虽然相互熟识,但并不会有所保留。
二是他不断学习、不断调整与外界关系的姿态。“外界”的主体包括政府、券商、业主、传媒、网民等。1994年君安狙击万科图谋收购,王石出了一身冷汗。事后他很快反省万科彼时发行B股后的自大,等到下一次君安再来挑衅时,他已沉着有加。
再如2005年时,有媒体问到万科为何不积极参与各地的经济适用房开发时,王石直言:“你没盖好,政府可能就全买走了。” 但他后来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甚至用50万元来悬赏策划方案。与其说这是一种作秀,不如说这是改善与政府关系的又一策略。
给我们触动的另一点是,万科的一些研究员一身兼二职,同时为万科和政府部门做研究。这其实是一种非常自然但效果甚佳的政府公关行为。
在中国的地产江湖中,有的地产商只注重规范,结果步履蹒跚,始终小打小闹;有的只注意变通,娴熟江湖道术,结果多少年后,从零又回到零。王石是规范与变通并举,最后一发而不可收拾,品牌价值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不过有一点必须谨记──王石是人而不是神。
地产江湖中的媒体
媒体在地产界中的角色,是个陈旧的话题,但不能不提。媒体是桥梁,终端市场里上下游主体的沟通,媒体的作用不可小觑。但在中国的地产江湖里,一些媒体的角色令人不解甚至担忧。
比如2003年,顺驰地产原掌门人孙宏斌提出要在2004年将销售额做到100亿时,王石直陈孙宏斌违背了规律,定会九死一生。2004年的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上,孙宏斌再次宣称顺驰目标定会实现时,王石仍是黑脸相对:“睁着眼睛说瞎话,你这是吹牛!”
2005年底顺驰资金链断裂、孙宏斌成为悲情英雄时,“吹牛”这个词被许多传媒不断引用、传播,他们大夸王石的先见之明,大赞万科的稳扎稳打;而对孙宏斌,大有一副“痛打落水狗”的姿势。这种姿势显然缺乏理性。
就像上文提到王石饭桌上对潘石屹的批评一样,成熟商人之间,不会因为激烈的业务争议而伤及感情,不会因为意气用事而大动干戈。“王孙之争”只是地产企业发展模式之争,对机会主义心态的不同看法之争,无关乎道德。然而不少传媒避重就轻,大炒特炒,硬是把一起非常有价值的商业事件做成了八卦新闻。
事实上直到2008年3月,当恒大地产赴港上市功败垂成时,不少媒体的劣根性仍然没有改掉。没有从商业模式以及投行算盘等角度入手进行解读,而是直接拿起道德大棒,要将激进的许家印打回原形。
顺便提及的是,媒体八卦味道浓重,也与受一些娱乐型地产商的干扰有关。比如关于孙宏斌事件,潘石屹的博客上曾贴过一个段子,大意是说,一次王石在深圳和一位地产圈的朋友蒸桑拿,孙宏斌突然闯进来,将一大桶水全部浇到了火盆中,结果桑拿房里温度骤然上升,王石的这位朋友受不了先冲了出去,而王石无动于衷,与孙宏斌比耐力,最后孙宏斌先跑了出去,“王石坚持到了最后,王石胜利了!”
潘石屹这个段子,使得一些传媒上又出现了“王孙之争”的“桑拿版”。令人哭笑不得。
关于潘石屹与传媒间的故事,引人深思的还有2004年一件事。这一年春节过后,潘石屹写的一篇长达3000余字、题为《2004年北京房地产将要发生的事情》的文章,发往北京多数地产记者信箱中,文章旁征博引,力证这一年的房价要涨,有意思的是,潘石屹在文章伊始就制造噱头:“在我所有的言论中,我从来没有讲过房价的涨跌,我从来不认为谁能准确地预测市场的价格。这样肯定地说还是第一次。”
不久后,潘的这一文章被上百家媒体制成新闻或被网站转载。
2006年6月,香港《星岛周刊》在一篇题为《媒体被地产商劫持》的文章中,提及两年前潘石屹文章一事时称,“媒体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赚钱赢利。但问题是赚钱应站在什么立场上,采取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