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做。
第一,主动核对药品信息。
在医院里,医生开药、药师发药以及护士给药之前都有严格的查对制度,即使这样,也难以保证100%不出现用药差错。用药差错最常发生在药名容易混淆的药品上,比如“阿糖腺苷”和“阿糖胞苷”这两种注射剂,药名一字之差,用来治疗的疾病却完全不同。这两个药就曾经
在上海的某著名大医院被搞错过。百度百科上有关的事件介绍是这样的:“2012年12月4日,因呕吐症状从外地去上海就诊的儿童小毅,因进修医生的失误,误将静脉注射药物阿糖胞苷作为阿糖腺苷且注射到小毅身上。2012年12月13日,医院通过微博寻得此人,并且给予赔偿和道歉。2012年12月17日下午,与小毅在同一天就诊的9名沪籍患儿现身,他们皆被院方通知用药错误。”
为避免这样的用药错误发生在自己身上,我建议患者在下面三个环节中多问问题以规避风险。在医生开药时,问问医生开的是什么药,这些药怎样起作用;在药房拿药时,问问药师这是什么药,用于治疗什么病,以便及时发现药品是否针对自己的病症,药拿到手后逐字和处方比对,打开药品说明书对照适应证无误后再交给护士;护士扎针前,继续问护士这药是治疗什么病的,同时仔细核对输液袋上的病人名字以及药品名称是否是自己的。前不久,在北京的某大型医院,就曾发生一个患者输液过程中突然死亡的医疗事故,查找死亡原因时发现输错了药,将别的患者的药输到了这个患者身上。
第二,别擅自调整输液速度。
输液的时候,看着液体滴答滴答慢吞吞地进入血管,你是不是总有想把输液速度调快的冲动?千万别这样做。首先,输液的速度是根据药物的特点和安全性设置的,并不能随便更改。有些药物可以快速滴注,并且快速滴效果会更好;而有些药物非得慢慢滴才行。滴快还是滴慢,都要严格遵从医嘱。如果随意将速度调快,液体大量涌入血管会增加心脏的负担。这对于心脏功能正常的人来说可能没事,但对于原来心脏功能就不好的人来说,这些额外的负担很可能引起心力衰竭。其次,很多药物对血管有刺激性,如果输液速度过快容易发生静脉炎等不良反应。
第7节。
e米e花e书e库e ;http://www。7mihua。com
第三,注意输液不良反应。
输液的操作是直接开放静脉,药物本身以及输液操作都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不良反应和输液反应。严重不良反应常见的是过敏性休克,最容易使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的药物是抗生素和中药注射液,因此输注此类药品时,一旦出现冒汗、心慌或呼吸困难,要及时通知护士。
另外,如果输注的药品和药品稀释剂之间相互不兼容,形成沉淀或者发生化学反应,也容易出现问题,患者可能出现发抖、高热等输液反应,因此患者在输液的过程中,自己也要密切关注输液袋中液体的变化,若发现结晶、絮状物、变颜色等现象,要及时通知护士。
切记输液过程中不要离开输液室到处走动,要在医生、护士的视野之内活动,万一发生过敏性休克,可以及时获得救治。有时候,某些输液的不良反应不会立刻出现,因此保险起见,输完液应在医院再待30分钟,确认没有反应再离开。
用药无小事,理念决定疗效
儿童不是缩小版成人,应为其选用儿童剂型药
有一天,我在药房窗口值班,一个外国妈妈来买草莓味儿童口服补液盐,说她女儿拉肚子脱水,她要喂女儿喝点这个,女儿就喜欢草莓口味的。我告诉她中国没有草莓口味的补液盐,也没有儿童专用的口服补液盐,目前中国的药店或者医院里只有不区分大人儿童的两款口服补液盐:口服补液盐Ⅲ粉剂和口服补液盐Ⅱ粉剂。口服补液盐Ⅲ可以按照说明书上的要求冲调后给儿童服用;而口服补液盐Ⅱ的渗透压有点高,给儿童服用时需要将其稀释1。5倍(即1包粉加750毫升水而不是说明书上的500毫升水),才能和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推荐的低渗标准一致。但上述补液盐不是儿童专用剂型,口感都不太好,中国市场也没有供儿童选择的多种口味口服补液盐,而且口服补液盐在中国的普及率也不高,老百姓在药店里也不太容易买到。
她告诉我,她不仅在女儿拉肚子时会想到买这个,女儿感冒时她也会给女儿买这个。在他们国家,儿童口服补液盐不仅有粉剂冲水的,还有溶液剂直接饮用的,还有做成棒棒冰的样子冻成冰棒吃的,各种各样的口味,超市药店随处可见。
我在美国的药房工作过,她说的情况我了解,于是我把这件事情记录下来发了一条微博,希望能有有识之士在中国生产更人性化的适合儿童口味的口服补液盐。这条微博很快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一天的时间被转发了3万多次,迅速地被扩散了出去,但与此同时,有些不同的声音也出现了,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有人说:能买到口服补液盐就行了呗,还在这儿矫情什么儿童口味!这样的人可能不知道,作为直接为病人服务的一线药师,日常工作中我听到家长抱怨最多的就是药的味道不好,宝宝不吃或者喂不进去。喂不进去药和市场上买不到这种药的结果是一样的。另外,因为很多药没有儿童剂型,给儿童服用时,往往采用毫无科学依据的“儿童减半”剂量标准,可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儿童尚不成熟的肝、肾等重要器官很容易因此受到伤害,因此我才会不断呼吁全社会重视研发和生产儿童剂型药品。
还有人说:随便配点糖盐水喝喝就行了。真这么简单吗?目前市售的口服补液盐都是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配方生产的。配方里不仅含钠,还含钾,除了这些盐成分外,还有固定配比的糖成分。糖起到往身体里运盐的作用,不可或缺但量又不能太大,否则会像海绵一样把体内的水吸到肠道,恶化腹泻。口服补液盐的配方是世界卫生组织结合多年临床经验不断更新而成,截至目前已经更新了3次,我前面提到的口服补液盐Ⅲ的配方就是由此而来,所以绝不是我们自己随便配点糖盐水就能取代的。至于随便稀释的运动饮料、苏打水和果汁更不能替代口服补液盐,运动饮料、苏打水和果汁的含糖量普遍偏高,而钠的含量又普遍偏低。
拉肚子的主要危害是引起病人脱水,造成水、电解质紊乱,如果补液不及时,严重的脱水会导致病人死亡。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有上百万儿童通过口服补液盐治疗而得到存活,各国公认它是一种简便、安全、经济、有效的液体疗法。作为轻、中度脱水的首选治疗药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必做静脉穿刺输液,病人在家即可服用。
从这次的风波,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国老百姓需要更新的不仅仅是用药知识,还需要更新用药理念。现在已经不再是缺医少药的年代,当我们给病人用药时,越来越需要考虑病人在用药时的人性化需求。而提供适合儿童口味的儿童剂型药品,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以及对儿童的关爱程度,是全社会都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
药物起效有快慢,不要指望都能“药到病除”
大多数病人在治病时,都比较祛病心切。在一个医生那儿拿了药,吃了一两天发现没有明显作用,就停药,或者增加药量,或者换药,有的甚至反复到多家医院就诊。这样不仅浪费精力和财力,还可能会延误治疗。其实,很多时候医生的诊断是明确的,治疗也对路,开出的药品也有效,只是少给病人说了一句话:服药后大约多长时间才能见到疗效。毕竟药物起效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疾病要经历的病程也是不同的。
比如,消除症状的药物药效发挥就比较快,像退烧药大约30分钟~2小时就能起效。但针对病因治疗的抗生素等药物起效就比较慢,因为抗生素的杀菌或抑菌作用需要药物在人体内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才能产生,而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没有想象的那么快。另外,细菌感染被控制也需要一段时间。就拿最常见的肺炎而言,即使确定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使用抗生素后也需要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