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冀连梅谈: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吃;一天两次的药(即每12小时服一次的药),在三四个小时内发现忘吃;一天三次的药(即每8小时服一次的药),在一两个小时内发现忘吃,都可以及时补上。但如果想起来的时候已接近下一次吃药时间,就不要补了。

    有些例外的情况也不容忽视,比如一些胃黏膜保护药和降糖药,需要固定在饭前或者饭后吃。对于这类药物的漏服,即使想起来时离下次服药时间间隔还长,也不用补了,而是应该遵医嘱,该饭前吃的就在饭前吃,该饭后吃的就在饭后吃。

    为了预防忘记吃药,可以每日尽量安排最容易记住的时间段吃药,比如一天一次的药物可以按照药品要求选择早晨起床时吃,或者睡前吃;也可以在手机里设置吃药提醒的闹钟,定时提醒吃药;或者制作一个吃药记录表,注明吃药时间,每吃一次药,就在相应的位置打上钩;也可以买个分类药盒,这种分类药盒一般分为1周用量,即有7个小格,早、中、晚用不同的颜色分开,可以把每天要吃的药物按量分类放好,如果怀疑忘了吃药可以核对,吃没吃药、吃过几次一目了然,避免忘了吃或者重复吃。

    我在临床上经常遇到一些外国人,他们来中国旅游,但因为来时太仓促或太兴奋把自己长期吃的药忘家里了,或者旅游计划变了,带的药不够吃了,不得不到医院去看医生,要求医生开处方拿药,浪费时间、金钱不说,还影响旅游的兴致,很划不来。因此提醒长期服药的朋友,如果外出旅游或者出差,一定要记得带药,而且要多带一些,以应对行程变化。

    国外的药物未必更加安全有效

    很多人都比较迷信国外的药,觉得国外的药治病更有效,特别是当亲友得了疑难杂症或者是罕见病时,如果国内没有治疗这些病的药物,他们便对国外的新药趋之若鹜,通过互联网在国外购买,这种行为我们称为“海淘”。针对老百姓的这一行为,我建议大家从外国购买“新”药要谨慎,无论是治疗疑难疾病和罕见疾病的新药,还是治疗普通疾病的药物都要谨慎。

    国外批准上市的药物不一定有亚洲人种的试验数据,一些药物可能在不同人种间存在疗效和剂量的差异。以心血管药普萘洛尔(商品名:心得安)为例,若想使患者心率下降20%,其所要求的血浆药物浓度,黄种人比白种人低一半左右。也就是说,同样的剂量,美国人用起来刚好,中国人则可能因过量出现不良反应。当这些药物在国内经过临床试验后,这些不同将会在说明书中通过标注体现。如果使用还没有在中国上市的国外新药,很可能因为缺少这方面的数据,而不能获得合理的用药剂量。

    治疗常见疾病的药物,国外的也不一定更好,还有可能带来安全隐患。比如有家长听信网络上卖家的忽悠,买了所谓的“万用药膏”“小蜜蜂”紫草膏,宝宝出现尿布疹、蚊子包、湿疹等皮肤问题都拿它来涂。但其实这个药膏在国外只不过是一支普通的户外药膏,作用相当于中国的清凉油,只限于两岁以上的人群使用,而且也不能用在有创口的皮肤上。一旦长期用在有创口的皮肤上,有造成肝损害的危险,并不像网络上卖家宣传的“可以吃的药膏”那样安全。

    并且,阅读外文说明书获得相应的用药指导对于很多中国老百姓来说还是比较难的。而说明书是用药的重要参考,如果不能读懂说明书,对于用药的时间、剂量、不良反应、使用注意事项等就难以明确。且不说大多数人缺乏相应的外文阅读能力,即使能理解这些外文,如果没有专业的医药学背景,也不一定能理解某些专业术语的真正含义。现实中,我就遇到很多人对药品中文说明书的理解不正确,例如“顿服”是指“将药一次性服用”,不少人就理解为“每顿饭时服用”,结果一天服了三次。

    很多家长对我说:“我们上网海淘也是被逼的啊!如果中国的药品能够真正安全放心的话,谁愿意千里迢迢去淘药啊!”我特别能理解家长们无奈的心情,可我还是要说,有时候你淘回来的所谓药品,它还真不是药品。比如顺势疗法产品。

    漂洋过海去买“水”不划算

    顺势疗法受到中国妈妈追捧多源于对中国药品的信任危机

    顺势疗法的产品在中国受到追捧大约是在2005年以后,淘宝等网购行业的兴起,加之中国本土的药品安全频频出现问题,很多妈妈期望能够找到一些天然的安全药物。顺势疗法的产品恰好满足了妈妈们的这种心理,在很多人不太了解此类产品的情况下,顺势疗法的产品就在中国热了起来。很多妈妈是把顺势疗法的产品当作药品淘回来的,但从严格意义上讲,顺势疗法的产品不属于药品,不接受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的严格审批。顺势疗法产品作为现代医疗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法存在,在美国的超市里和保健品摆放在一起出售。

    很多用了顺势疗法产品的人之所以觉得有效,大多是因为获得了一种心理安慰,心理负担的减轻对疾病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尤其是感冒等有自愈倾向的疾病,心理作用在提高自身免疫力对抗疾病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顺势疗法的产品绝大部分成分是水,多喝一些水对某些疾病的恢复也有益,比如感冒造成的发烧、咳嗽和有痰,多喝水有助于缓解这些症状。

    顺势疗法起源于德国一位医生的“突发奇想”

    顺势疗法是德国医生塞缪尔哈内曼于18世纪创立的。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自己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服用少量用来治疗疟疾的金鸡纳树皮后,能够出现类似于疟疾的发热。由此,他提出一个理论:那些能使健康人出现某种病的症状的东西,是治疗这种病的良药。也就是如果吃了某种东西以后,出现一些症状(比如发烧、头痛、恶心),那么反过来,当生病的人表现这些症状(比如发烧、头痛、恶心)时,就可以通过服用这种东西来治疗。比如,吃了金鸡纳树皮后会出现类似于疟疾的发热,那么如果病人表现出发热时,就可以通过服用经提取后的金鸡纳树皮来治疗,也就是他所说的“相似”治疗“相似”。

    接下来,哈内曼继续在他自己和健康的朋友身上试验其他物质(这些物质常常来源于植物萃取物)。并在吃了某种物质以后,就记下自己出现的各种症状,并相信这些物质能够治愈这些症状。

    尽管顺势疗法产品使用的物质取自天然植物,但天然植物来源的物质不一定100%安全。比如临床使用的颠茄类植物中提取的莨菪碱类物质,有严格的用法用量要求。因此,哈内曼并不是把这些物质直接作为药物使用,而是首先把某种物质在酒精中浸泡几个星期,过滤浸泡液得到该物质的“母酊剂”。然后,他使用一些“母酊剂”通过用水反复地稀释和强烈地摇动(振荡),得到最终的产品。直到现在,仍然用这套基本程序来制造顺势疗法的产品。有的产品要被稀释成百上千倍,这在顺势疗法的产品上一般都会标明,比如“X”代表的就是10倍,3X就是30倍,“C”代表的是100倍。

    顺势疗法的医师认为,对产品进行稀释和振荡实际上能够使它更加有效,似乎剧烈的摇动可以把能量传输到水中并且留下了对原始物质的记忆,顺势疗法医师称之为强化,根据它们稀释的次数,这些产品能够得到不同的势能。常见的势能级别(以稀释次数增加的顺序)为6C、12C、30C和200C。产品的稀释次数越多,功效越大,作用持续时间越长。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顺势疗法在美国逐渐衰落

    顺势疗法在创立之初确实在美国流行过一段时间,当时的现代医学还不发达,仍然处于依靠放血和重金属等手段治病的阶段,这些手段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会给人体带来很大的副作用。顺势疗法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治病的同时保证身体安全的需求,所以创立之初顺势疗法的确在美国流行过一段时间。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美国医学界对顺势疗法的看法也逐渐明朗,目前医学界的主流看法是:对于任何一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而言,顺势疗法的产品疗效和安慰剂相当。顺势疗法在美国逐渐衰落,药学院学生的教材中仅有一小章节介绍这种疗法。

    接受过现代医学教育的科学家普遍认为:顺势疗法的原理荒谬,服用高度稀释的药物,实际上已经等同于饮水。因为顺势疗法产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