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子横逃回楚国,秦昭王便以此为借口攻伐楚国,杀死楚国兵士两万多,还攻占了楚国的八座城池。
战事激烈,楚怀王吓得手足无措,楚国也乱成一团。靳尚等人主张割地求和,屈原却力主抵抗,他激愤地说:
“我国一让再让,却屡受其骗,自陷被动。秦本虎狼之国,只有奋起抗争,才是我们唯一出路。”
争论未休之际,秦昭王又派人送来书信,信上说:
“我一心一意和大王修好,不想太子生事,杀我国官员,惹得秦国人人愤怒,如此我才不得不发兵。秦楚二国同为大国,又为姻亲,战事一起,百姓受难,我也十分不愿。我不想再战,特邀太王在武关相会,再结友好盟约,望大王勿辞。”
楚怀王见信大喜,高兴道:
“秦王有意罢兵修好,我求之不得啊。”
靳尚等人马上附和说:
“秦无意再战,可见其心并不在攻灭我国,大王可放心赴会。”
楚怀王兴高采烈之状,屈原见之十分伤感,他沉痛地对怀乇说:
“秦王诡计多端,依臣看来,这又是个陷阱啊。秦王骗大王赴会,其心歹毒无比,万一他把大王扣为人质,又该如何?”
群臣耸然一动,楚怀王亦脸色一变。靳尚把眉一举,斥责屈原道;
“两国交兵,尚不斩来使,何况是大王呢?秦王若无意求和,他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作此恶事。你危言耸听,阻挠大王赴会,居心何在呢宁”
楚怀王深信靳尚之言,于是贸然赴会。他刚到武关,关门就立即关闭,楚怀王被伏兵捉住,押往咸阳。楚怀王指责秦昭王不讲信义,秦昭王却笑着说:
“你愚笨无能,又怪得谁呢?”
楚怀王被挟持割让土地,以此做为放他回国的条件,楚怀王不肯。于是他被囚禁起来,直至死去。
【原文】
智者亦俗,敬而增益也。
【译文】
有智慧的人也会庸俗,尊敬他可增加收益。
【释评】
对智者的敬爱,就是对自己的最大负责。反之,对智者也有心愚弄,着意蒙骗,最后蒙受损失的一定是自己。所以有头脑的人是不会处处撒谎的,因为在真人智者面前,谎言全然无用。尊敬智者,这是说服智者的高明手段;尊敬作为一种策略,尽管有时并不是出于真心,但智者还是乐于接受的。这是智者的一个“弱点”,是征服他们的突破口。
【事典】丁谓的难堪
北宋的名臣寇准做宰相时,虽明察善断,但喜欢让人恭维,对别人讲究权威,一时得罪了很多人。
一日,宋真宗把寇准召去,善意地提醒他说:
“近来多有朝臣指责你滥施威权,朕也不责备你,可这样下去,朝臣失和,也不是国家之福,望你慎处之。”
寇准心中委屈,当面辩解说:
“臣为宰相,受命管理百官,督察严苛,也为国家大业,他们为此迁怒于我,还望陛下替臣做主。”
宋真宗安慰了寇准几句,脸上的神情仍不快意。
第二天,在朝堂之上,职位不高的丁谓却上奏说:
“宰相寇准秉公执法,不徇私情,近闻有人对他横加指责,分明是无中生有,行报复之事,臣虽官职低微,却也知敬贤之道,故奏明陛下,以释宰相之嫌。”
丁谓此举,令人大吃一惊。群臣都知他为人狡猾,心胸狭小,万不想他会为寇准出头,做此看似大义凛然之事。
事后寇准招来丁谓,一脸严肃地对丁谓说:
“你我并无深交,过去你也遭我斥责,为何替我说话呢?”
丁渭倒不隐瞒,他说:
“大人行事为公,令人崇敬,下官岂敢记恨大人呢?小人已知己错,故不忍见大人受他人攻计,说几句心里话自是当然。”
寇准心里满意,对他油然有了好感,不禁劝慰道:
“你能改过知义,实在难得啊,本相宽慰之余,倒希望你能勤于政事,为国家多多出力了。”
丁谓喜不自禁,连连点头。
和丁谓有深交的人感到奇怪,有的便私下上门,对丁谓说:
“你从前对寇准成见最深,何以今日判若二人,对他大加吹捧呢?眼见群臣有望把他赶下台去,你这样岂不帮了他吗?”
丁谓阴冷一笑,低声说:
“皇上宠信于他,寇准是赶不走的。与其结怨遭忌,倒不如取其信任,谋取高位。寇准聪明非常,要骗取他的信任决非易事,幸好他性情高傲,深爱颜面,也就不会拒绝我的恭敬了。”
从此,丁谓时时处处对寇准表现得敬爱非常,有心里话也故意说给寇准,请他教诲。他还常常以正人君子的面目出现,极力维护寇准的权威,不惜把过错揽在自己的身上。
寇准开始高看丁谓了,他觉得这个人实可栽培,于是不断提拔他的官职。最后,丁谓竟爬上了参知政事的高位。
一次,丁谓在政事堂参加宴会,不小心把菜汤溅到了寇准的胡须上。丁谓起身离座,在众人面前小心地擦拭。寇准也感到他这样做有些过分,于是笑着说,
“参知政事为国家重臣,竟然为官长擦拭胡须吗?”
众人哄笑,丁谓十分难堪,可他还是擦拭不停,陪笑说:
“下官所为本出于敬心,无他,有何不可呢?”
丁谓虽心恨寇准,可他始终不露真容。丁谓当上宰相之后,这才报复打击寇准,向寇准却悔而无用了。
【原文】
白知者明,人莫说之。
【译文】
了解自己的人明智,人们不要去游说他。
【释评】
喜欢游说的人,如果只在夸夸其谈上下工夫,终有败下阵来的时候。其实,再动听的言辞如果偏离了方向,也会让人生厌。游说都有其片面性和欺骗性,在自知者眼里,游说者的夸大其词能让他们保持警惕,毫无所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游说不是万能的,用行动来打动别人也是必不可少的,辞说还需慎加使用。
【事典】 陆侯的自信
北魏时期,陆俟作为长安镇的大将,与高凉王拓跋那一起平乱,大破乱军首领盖吴的军队,掳获了盖吴的叔叔。
一战告捷,群情兴奋,诸将便请求把盖吴之叔押送京师,求取朝廷封赏。陆俟却不同意,他对诸将说:
“盖吴之乱,不可不平,如今贼首盖吴未灭,我军岂可懈怠?盖吴之叔当有大用。”
诸将动问说:
“贼人与朝廷作对,自知必死,岂能劝而归降?如今贼众大部被歼,想那盖吴也不足为惧了。”
陆俟驳斥说:
“盖吴自为贼首,反心早成,我自知不能劝降,是以才要决心擒杀。不过盖吴既逃,非其亲信不能抓到他。我之所以留下盖吴之叔,正是想借助他完成此功。”
于是陆俟派人前去游说盖吴之叔,劝他归降,且说:
“陆将军仁厚待你,不然你早就没命了。他力排众议,让你戴罪立功,这是你的难得机会,应该好好把握啊。”
盖吴之叔哈哈一笑,鄙夷道:
“你们只不过假仁假义罢了,谁会相信呢?我自知罪在不赦,自不会做那出卖亲人之事,你们还是死了这份心吧。”
劝降之人好说歹说,盖吴之叔只求速死,丝毫没有屈服之意。
高凉王拓跋那十分生气,他对陆俟说;
“此贼人如此顽横,再劝无益,不如趁早杀了他。”
陆俟一叹说;
“杀他容易,我是担心从此盖吴难灭啊。”
拓跋那重声道:
“盖吴已成孤家寡人,将军大可不必忧心太过,难道死灰还会复燃吗?”
陆俟郑重说;
“青蛇断其头犹能为害,何况仅除腹心乎?盖吴死心造反,必会卷土重来,我们还是降服盖吴之叔吧。”
陆俟亲自去见盖吴之叔,令盖吴之叔奇怪的是,陆俟却只字不提劝降的事,反是和他说起家常的话来。陆俟问他:
“你是有妻室儿女的人,不知她们现在生活怎样?”
盖吴之叔生硬地说:
“世乱如此,她们只能勉强活命而己。”
陆侯又说:
“做男人的艰难,我也一样。我常年在外,我的妻室儿女也不得安闲啊。”
如此几次见面,陆俟都和盖吴之叔闲聊,盖吴之叔便忍不住说道:
“你不劝我投降,难道只是说这些吗?你要干什么呢?”
陆俟回答说:
“我知道你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还用我规劝吗?我是让你知道,因盖吴造反,真不知有多少人妻离子散了。盖吴为了满足他个人的野心,欺骗民众作乱,我身为朝廷大将,不能为民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