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度心术-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莽贼亡后,各地盗贼蜂起,我和弟弟杜成、好友孟冀等人在逃亡途中,正遇数千盗贼抢劫财物。我们被扒下了身上穿的衣服,正当盗贼举刀要杀我们时,我的好友孟冀却对盗贼们说:‘你们知道天神吗?赤眉军虽拥有百万之众,但他们胡乱杀人,不讲道义,最终还是失败了。你们应该成就霸业,就不能不推行仁义,否则,你们就是不畏惧天神,到头来只能重蹈覆辙了。’  孟冀的这些话让盗贼心动,他们随后便把我们释放了。”
    刘秀听之茫然,不解地看着杜林。杜林于是接着说:
    “盗贼凶狠,亦有仁德教之的功效,何况他人呢?莽贼苛政刑酷,百姓纷纷造反,他这样治世却与御民的大道背道而驰了。臣之所以叙此旧事,实要奏请陛下实行德政,教人懂法知礼。”
    刘秀欣然叹道:
    “你能在闲谈之中给朕进言,朕可知你的忠心了。”
    杜林后来做了大司徒司直,他推荐同郡人范逡、赵秉、申屠刚等人,结果他们都得到了提拔重用,杜林为此向光武帝刘秀说:
    “臣荐举之人,虽为同乡,却非私情所致,臣了解他们甚深,知道他们性本贤良,不会乱用威权,以求取名声。现在许多人不惜破坏国法,乱用刑罚,追逐个人私利,他们表面上看似为国为民,实则害国害民,陛下切不可为这些人所蒙蔽。”
    刘秀暗中详查,果见杜林荐举之人都十分称职,一如杜林所说。从此,他对杜林更为器重了。
    建武十四年(38年),群臣们上奏给刘秀说:
    “古时,肉刑极其严厉,这样,人人都畏惧犯法,就不敢闹事了。现在,犯法的人不断,应是法令宽松的缘故。陛下应该增加法令的条文,用以杜绝犯罪的根源。”
    刘秀下诏给三公九卿,让他们各抒己见,杜林的奏书和其他人的意见大不相同,他在奏书中说:
    “百姓的感情受到污辱,那么,讲究道义和气节的风气就要受到损害:法律条文繁多,那么,苟且和侥幸的行为就要兴起。孔子说:‘用政治来教导民众,用刑罚来强制民众,民众只以苟免于罪过为务,却没有真正自觉惭愧的心。如果用道德来诱导民众,用礼教来规范民众,民众不但自觉惭愧,而且真心归服。’古时的贤明君主,都能深谋远虑,行动都注意到宽厚,不在刑罚上做过多的规定。周朝的五刑,处罚规定不超过三千。汉朝刚建立时,仔细地考察了秦朝的过失,废除了苛刻的政法,使统治的网络疏阔起来。民众欢欣鼓舞,人人都归向宽厚的德政。后来,法令条文逐渐增多,吹毛求疵,诋毁、欺骗的事就不断了。小事对道义没有妨碍,却采取大的刑戮,由此造成的弊端就十分严重了,于是百姓多叛,难以驯服。”
    料林的奏书条理明晰,极有说服力,刘秀读罢感叹良久,他对群臣们说:
    “不患民不御也,患德不修矣。如杜林所奏,古时德政不加以效仿,后世方有弥天大祸了。
    朕主意已定,当在减轻刑罚、简化法令上示以仁德,重在教化百姓,如此,才是根本之法啊。”
    【原文】
    权重勿恃,名高勿寄,树威以信也。
    【译文】
    权力大不可以倚仗,名望高不可以托付,树立威严要讲究信用。
    【释评】
    信用是最能让人诚服的法宝,无信则是所有失败的原因之一。统治者往往自恃位高权重,朝令夕改,言行不一,这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民众对他的信赖之情,自不会诚心服从他的号令了。如此,上下离心,令不能行,凡事只能向坏的方向发展,一旦危难来临,便无药可救。高明的统治者总是在取信于民上树立自己的威望,利用一切机会彰显他的诚意。
    【事典】徙木立信的公孙鞅
    战国时期,公孙鞅为秦孝公所重用,任用他为左庶长,推行变法事宜。
    公孙鞅大权在手,于是起草制定了新法令,其中规定:第一,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有功于国的,都按功劳大小封官;没有功劳的宗室贵族,削除宗室的属籍。第二,奖励种地的农户,发展农业生产。对耕地织布的农民,超过一般规定产量的,免除其徭役;商人要多交税。第三,全国百姓都要登记户口,按户籍组织起来,每五家为“伍”,每十家为“什”,各家互相监督。第四,一家有兄弟二人以上的,成年之后,必须分居,各立门户,违者要加倍征税。
    秦孝公对新法令十分赞同,于是就要下令执行,不想公孙鞅却阻止说:
    “百姓对官府暗怀猜疑,多有不信,远非一日了。新法虽好,若是无人相信苛守,其功效自无法见到。主公且容我略作安排,以让百姓增加对官府的信任,其后新法方可实施无虞了。”秦孝公答应了公孙鞅的请求。
    一日,公孙鞅命人把一根约三丈长的木杆立在城南门口,随后他对围观的百姓说:
    “无论何人,只要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赏黄金十两。”
    围观百姓越来越多,他们心中狐疑,不敢相信公孙鞅的话,只是观望。
    公孙鞅目视众人,又高声说:
    “我为左庶长,代表官府说话,绝对言出必行。如各位嫌赏金还少,那好,我现在宣布谁执行我的命令,把木杆扛到北门,赏黄金五十两。”
    人们知道此事不难,那五十两的赏金又是太高,一时更添疑惑了。他们不知公孙鞅在搞什么花样,仍是站立不动。
    过了多时,忽有一位壮汉越众而出,扛起小杆便向北门走。百姓一路跟随,场面十分喧闹。
    壮汉到了北门,刚把木杆放在地上,公孙鞅就对壮汉开口说;
    “你能听从官府的号令,官府自会信守诺言,予以重赏。”
    他命人当众给那壮汉五十两黄金,还提高声调对众人说:
    “官府的命令,是绝不会欺骗大家的,人家若能按官府的命令行事,一定会得到应得的好处。”
    此事在秦国各地传开,百姓称奇,都说官府有令必行,有赏必信,无形中对官府充满了信赖。
    有的大臣却不以为然,他们对秦孝公上奏说:
    “主公身为万民之主,若实行新法,自可发号施令,百姓谁敢不从呢?公孙鞅小题大作,多此一举,不仅于主公威望有损,更令官府颜面丢尽,令敌国耻笑。”
    秦孝公和公孙鞅论及此事,公孙鞅十分气愤,他沉痛地对秦孝公说:
    “那些大臣弄权久,自以为以权压人应可让百姓屈服,这是于国有害的大错啊。官府法令得不到百姓真心拥护和支持,强迫他们只能招来怨恨,增加他们的抗拒之心,不仅会一无所获,更会种下祸根。”
    秦孝公听罢释然,对公孙鞅的见识极表赞同。新法令公布厉,因为有了百姓的理解和拥护,秦国的局面为之一新,国力开始强盛起来。
    擒心第三
    本卷精要
    擒心术为统治者手中的王牌。
    用情感打动,这是最好的操纵术。
    上位者凭好恶而澶用人,小则必失,大则必乱。
    使用人才看是否忠心,才能应属第二。
    大才大用,小才小用,不可因其才微而不用。
    用人所长,亦为笼络之道,长久之计也。
    屈人之心用大赏。
    【原文】
    德不悦上,上赏其才也。
    【译文】
    品德好不能让君主高兴,君主尊重的是人的才能。
    【释评】
    在利益第一的社会里,良好的品行虽为人提倡,但好人的处境却是堪忧的。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看重和收买,本质上全在为其所用,一旦人才失去了利用价值,被抛弃的命运就绝不是偶然的了。实际上,德与才都是被纯治者利用的东西,他们的高谈阔论和惺惺作态并不足信,明白了这一要旨,有才能的人更应保持清醒。
    【事典】刘基的殊荣
    元朝末年,朱元璋领兵攻克金华,派人以币帛等礼物前去拜见刘基,请他出山相助。朱元璋的使者恭维了刘基一番后,信誓旦旦地对他说;
    “我家主公仁爱惜才,无人能比,先生若能助我家主公一臂之力,不仅可成其大业,亦可让先生不废其才,青史有名了。”
    刘基不为所动,只懒懒地说:
    “多谢你家主公一番美意,只是在下浪得虚名,恐令你家主公失望,故不敢从命。”
    使者走后,刘基的家人对他说:
    “你久有大志,常恨不展其才,如今朱元璋相请,你为何又拒绝呢?”
    刘基脸上一暗,口说:
    “以才侍人,岂能轻率?如遇无德之主,才不堪用,纵才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