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低谷时投资者最悲观的是想买股票却没有钱。巴菲特之所以是巴菲特,在于他手中始终握有大量现金,股市下跌越厉害,买入的股票价格就越便宜,他当然越高兴,才不会像其他人那样悲观。虽然普通投资者不可能像巴菲特那样通过伯克希尔公司的巨额资金进行投资,但拥有充裕的现金抄底股市,确实是明智的建议。
巴菲特论“牛顿第四定律”
很久以前,牛顿发现了三大运动定律,这的确是天才的伟大发现。但牛顿的天才却没有延伸到投资中。牛顿在南海泡沫中损失惨重,后来他对此解释说:“我能够计算星球的运动,却无法计算人类的疯狂。”如果不是这次投资损失造成的巨大创伤,也许牛顿就会发现第四大运动定律——对于投资者整体而言,运动的增加导致了收益的减少。
——沃伦·巴菲特巴菲特认为,投资者在股市下跌后投资股票时,不要频繁进出,以免因此增加投资成本、减少收益。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5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在很久以前牛顿发现了三大运动定律,但是他的天才并没有延伸到股票投资中去。如果他不是在南海泡沫事件中损失惨重而造成巨大创伤,说不定就真的会发现第四大运动定律。巴菲特代替牛顿把它总结为——“对于投资者整体而言,运动的增加导致了收益的减少。”
牛顿(1643~1727)是英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自然科学家。牛顿三大定律是研究经典力学的基础,分别是: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都有维持静止和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直到受到其他物体的作用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会产生加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加速度的大小与合外力的大小成正比,与物体的惯性、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反作用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那么,巴菲特上面提到的牛顿和南海泡沫事件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1711年英国政府为了向现在的拉丁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贸易扩张,借款(国债)1170万英镑给南海公司,专门成立了这家垄断性贸易公司。1720年1月,南海公司向英国政府提出,希望能利用发行股票的方法来实现债转股,以缓解国债压力,英国政府同意了。
为了顺利发行股票,南海公司编造了一幕幕美妙的发展前景,一会儿说发现了金矿、银矿,一会儿又说发现了香料,等等,这些在当时都是非常赚钱的投资项目。
投资者看到英国政府没有出来辟谣,便相信这家政府背景的公司发展前景一定非常好,于是股价开始疯狂上涨,在1720年3月至9月的6个月里就从每股330英镑上涨到1050英镑,并且引发民间纷纷模仿着私下发行股票。
而实际上呢,南海公司这样做的目的一开始只是为了有助于发行股票,而根本不知道募集资金后究竟怎样投资。
民间偷偷发行股票吸纳了大量游资,从而导致南海公司股票价格不断下跌。在这种情况下,南海公司利用政府背景游说国会,用股票贿赂政府议员,从而促使英国议会在1720年6月通过了一项《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禁止民间发行股票。该法认定民间发行的股票是“泡沫”,所以该法又被称为“泡沫法”。
民间发行股票受到打击,马上回过头来推高了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最终引发包括英国财政部长在内的政府官员利用内幕在高点大量抛售股票,从而使得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从每股775英镑一直下跌到290英镑。
内幕交易丑闻暴露后,当时从中赚取90万英镑巨额利润的英国财政部长锒铛入狱,却害苦了那些毫不知情的投资者,其中就包括牛顿,他在这次股票投资中损失超过2万英镑。所以后来牛顿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能够计算星球的运动,却无法计算人类的疯狂。”
当然,在南海泡沫中受损失最大的还是英国政府的信用,从此以后整整100年间,英国没有发行过一只股票,因为老百姓已经不相信政府了,这时候无论发行什么股票也没有人买。
巴菲特在这里引用这个案例,是为了说明他总结出来的“牛顿第四定律”。巴菲特认为,从总体上看,股市投资买卖次数的增加会导致投资收益的减少。道理很简单,每一次买卖股票都会发生相应的佣金支出,雪球会越滚越小。不要小看这一笔笔“小”支出,换个角度看就是一笔非常沉重的负担,甚至会彻底摧毁你原来的投资收益,反盈为亏。
巴菲特早在20岁时就提出过这样一个命题。他说,如果你有1美元,每年增值1美元,什么也不做,20年后的价值能达到70万美元。相反,如果你每年都把这些股票卖出,然后进行重新投资,20年内一共运作40次,最终得到的价值却只有万美元(请注意,美国股票买卖如有盈利需要交纳20%的所得税,而中国股市则不需要,所以这种计算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在中国是有差别的)。
因此,巴菲特指出,投资者一定要有定性,不要频繁买卖股票,否则本该赚到的大钱也会变成小钱,甚至赔本赚吆喝。【巴菲特股市抄底秘诀】“牛顿第四运动定律”是巴菲特成为全球首富的原因之一。他认为,股票买卖太频繁会大大降低收益,所以选股前要求要高,买入后就长期持股不动。这样不至于破坏情绪,从而避免股票频繁买进卖出,减少该得的收益。
价值投资需要沉住气
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主要是反映我们把股票市场当作财富重新分配的中心,而钱通常由积极分子手中流到有耐性的投资者手中(我嘴巴可能闭得不够紧。我认为最近几件事情显示出,许多躺着赚钱的人遭到了许多攻击,因为他们好像没做什么事就使得本身的财富暴涨;与此同时,过去那些积极活跃的有钱人,如房地产大亨、企业购并家与石油钻探大亨等,却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财产一点一滴地缩水)。
——沃伦·巴菲特巴菲特认为,股市越跌就越是投资好时机,因为所谓价值投资,本身就需要投资者能够沉得住气。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1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在伯克希尔公司当年年末的主要投资项目中,除了健力士吉尼斯黑啤酒是最新投资项目外,其中的6项投资持股时间不但已经超过一年,甚至连持股数量都没有变动。唯一例外的是房地美公司股票,不过所谓股数变动也只是略微增加罢了。
他认为,伯克希尔公司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投资风格,反映了他们把股市当作财富重新分配中心的观点。他认为,钱通常是从活跃的股市投资者手中流向有耐性的投资者手中。当时的几个投资项目都表明,许多有钱人好像并没有做什么事情,本身的财富却暴涨了;相反,那些房地产大亨、企业购并家、石油勘探大亨等非常活跃的投资者,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财富在一点一滴地缩水。
因此,在巴菲特看来,股市越是下跌就越是投资好时机,只需看准自己原来看好的股票趁低买入就是,根本用不着频繁买进、卖出做短差。
巴菲特这项投资法则虽然简单,但一般投资者是学不会的,这也是巴菲特与众不同之处。
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美国股市牛气冲天,巴菲特感到很不舒服,因为他觉得这时候没有什么股票符合他的价值投资理念,也就是说没有什么股票值得他买入。要知道,股票投机家费雷德·卡尔1967年的投资收益率高达116%,超过巴菲特任何一年的投资业绩。
费雷德·卡尔当时有一句著名的话是这样说的:“我们不会爱上任何东西。每天早晨起来,每样东西都是要出售的——证券组合里的每一张股票,乃至于我的衣服和领带。”所谓出售“每一张股票”是指股市暴涨了他当然要见好就收;所谓出售“我的衣服和领带”则相反,是指股市暴跌了他可能会光着身子走出股市。
在这样的狂热风潮中,巴菲特依然坚持自己的长期投资理念,要等股市下跌后才买入内在价值高的股票。可是,一方面他找不到这样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他的经营业绩又远远不如那些短线炒作者,应该说这时候他面临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他一遍一遍告诫巴菲特有限公司的投资者,要他们沉得住气。可是“百姓,百姓,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