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男:不解地又问:“咦!怪了!你看到别人在马路上绮马,跟你黑色衣服有什么关系?”
女:“那就更怪了!我喜欢穿黑色衣服和你又有什么关系?”
上面这些例子告诉我们,面对防卫性极强的老中时,问问题的时候切记两点:
①??? 发问的时候,一定得先把目的表明清楚,否则问了也是白问。
②??? 和自己不相干的问题最好别问。因为现代人讲究自主权和隐私权,一旦不慎越界,不但问了白问,而且还可能被对方一顿抢白,多划不来!
除了这两点之外,笔者最后补充一点:
发问的技巧也很重要。笨问题很可能得到笨回答,除了暴露自己的不成熟外,对方还会看扁你。我就在一部外国电影里看过这样的对话:
早上,一个街头访问员拦住一位步伐匆忙的上班族:
“请问你早上吃不吃早餐?”
这位赶着上班的男士瞪了他一眼,脚步不停,没好气地说:
“我如果吃早餐一定在早上。”
发问的时间不对,问题太笨,技巧太差,对方有这种反应,也就不足为奇了!
4???????? 中国式人情买卖
最近几年来,西文中译的企管、行销书籍大行其道,好不热闹!
西方式的观念很喜欢将“对人的问题”和“对事的问题”分*理。在商场上,说穿了就是“生意归生意,朋友归朋友”。受到西方的影响,中国人的观念也似乎逐渐倾向于“对事要无情,对人要有情”的论调。以我个人行销经验而言,两者之间要求出一个平衡点来,确实很不容易!
中国人到底还是中国人,五千年的传统包袱,不是一下子就能甩得掉的啊!
在中国人的社会里,人与事是不容易分开的。中国人的行事准则,其轨道一定是情、理、法,三者顺序不易更动;如果把它颠倒过来,事情就很难办,即使办通了,也会在无形中得罪人。
在生意场合中,双方议价僵持不下,如果有一方搬出面子问题,而阁下居然还不肯给面子时,恐怕买卖就很难做下去了。
例:“老板,东西我很满意,价钱也差不多了,你就给我个面子,少赚一点,把这笔买卖做成算了!
“做生意就是做生意,价钱和面子是两回事,对不起,少一毛不卖!”
这种回答,保证对方心里会不痛快!心里想:
“干嘛?!才这么一点钱,连这点面子都不给,又不是孤行独市的,不找你找别人买总行吧!”
中国人一旦搬出面子问题,焦点会立刻转移,如果处理不当,不但买卖不成,而且仁义不在。但若换个方式说,效果可能就大不相同了:
“既然您这么讲,我就没什么话说了,钱赚不赚其次,但您这个朋友一定得交。一句话,照您的价钱给您!”
给对方面子,他未必下次再找你做买卖,但至少他不会替你做反宣传,这就是收获。
一旦跟中国人扛上面子问题,保证对方会同你输人不输阵。
从行销的观点来看,又讲情又讲理,一定比讲理不讲情行得通。
例:我有两个卖眼镜的朋友,行事差异极大,际遇也有所不同。
一位看“情”义很重,每次我有朋友去找他,只要提起是李经康介绍的,保证以“礼”相待,不但服务特别好,还有折扣,外送礼品。
当有朋友告诉我,每次找他买东西,因为沾了李经康介绍的光,总有特别价格时,我心里就觉得舒服,就算是假的,听了也爽!但每次碰到这位朋友,他总是说:
“都做朋友的生意,没什么利头!”没利头的结果,使他在短短3年内成立了好几家连锁店。
另一位朋友的眼镜行,生意不上不下,食之无味,弃之可异,他是位极有“原则”的生意人,可说是公平交易的模范生。
他的买卖原则很简单,不论一般客户与朋友,一律不二价。虽然他的服务不错,也颇有诚信,但就是不肯为了面子给优惠、折扣、
几年下来,他的店面还是维持原样。
老中学(五)
最近他的想法更广了,学会了多样化经营,在同一店面里,除了本行之外,还准备分租给人卖手表、刻印章,让业务走向“多元化”!
大企业的行销方式,西方式的经营理念是比较合适,否则麻烦就会接踵而来。君不见7…11商店的东西价钱不见得比别人便宜,而铁定不二价;但他有其基本优势;所以能在竟争激烈的超级市场里生存。
但对直销者及中小型企业而言,恐怕不易将人与事完全分开。
对中国人而言,一样的消费品,我为什么找你不找他?除非你给我面子,而所谓面子,
包含了折扣、优惠或特别的服务。要不然,我干嘛让你赚钱?
话虽这么说,也并不表示中国人对人与事一定会守钱混淆不清,而是有程度上的差异。“合作是交情,成交是生意”,虽因交情而合作,生意则仍应保有利润才行。
跟中国人相处,尤其做生意,是一种艺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很难完全套公式。简单来说,就是让对方有“爽”(广义的)的感觉,能让对方愈痛快,就愈可能达到“买卖完成,仁义又在”的最高境界。
这一点读者们不妨深思!
5???????? 礼尚往来,以退为进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礼上要往来。”对识与不识的人,彼此打交道,只要态度和蔼客气,对方也会同样地回报你。
在亲朋好友之间,最怕欠人情。你结婚的时候,别人送一千的礼,下次回礼至少得一千以上,只能多不能少,这就是中国人的人情世故。
这种“人敬我一尺,我还人一丈”的原则,运用在生意场合中,就可以发展成“以退为进”的策略,其效果将比硬碰硬式的短兵相接,要好得太多了。
在谈判场合中,如果双方相持不下而形成僵局时,一旦有一方立即压仰姿态,就隐含了一种强烈的暗示:
“我都这么让步了,你也应该退一点吧!”
这时候,对方也会很默契地降低条件,以凝聚双方的共识,进而达成协议。
例:有一次,公司派我去洽商一位知名持销企管专家来本公司授课的事宜,由于这是公司内部高层临时性的决定,时间颇为紧迫。接到这个任务后,我并没有太多把握,因为对方是个名嘴,平常的授课、演讲就很多了,临时不一定排得出档期来。
果然,我登门拜访,表明来意之后,对方即面有难色,但又不愿意让自动上门的生意平白流失,所以,他就试探性地问我:
“请问,贵公司的课程能否重新安排一个日子?”
“老师,这个日期是公司董事会临时决定的,可能无法调整。如果您实在挪不出时间,我们只好另请讲师,但董事会对您慕名已久,特别交代我,无论如何,一定要把您请到,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要轻易放弃!”
讲师一听,频频点头表示欣慰,当场即要秘书打电话,联络撞期的公司,看看是否可以重新调整上课日期。几分钟后,这位讲师告诉我:
“现在一下子联络不上那家公司的负责人;不过,如果我答应那天到贵公司授课,你是否能立刻代表公司和我签约定案?至于另一家公司的档期,我自己另行处理,贵公司不必担心撞期,但价钱要加两成。”
我当场同意,并依对方的条件签约付订。基本上,任务是完成了,但预算却超出了控制,似乎不够圆满。事后自己检讨的结果如下:
“当我们要求对方做某种程度的让步时,对方亦会趁机要求对等,甚至超过的回应,反而我方会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接受对手的条件,结果对方以小换大,自己反而吃了亏,表面上是双赢,其实是输家。”
有了这个领悟与教训之后,我把它运用在房地产买卖上,果然效果显著。
例:也不过才是最近的事。我在处理一栋价值750万元的厂房时,有一位诚意度很高,各方面条件也很适合的买主和我谈价。他开门见山地问我:
“最低价多少钱可以卖?”
“附近的行情您应该已打听过,本栋厂房真的已经很便宜了。不妨就参考看看您的预算吧,不过,如果您的价格差太远的话,我建议您考虑另一户厂房,除了面积小点之外,其它条件决不比这里差。
“哈哈!李先生,您真会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