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 请您谈谈对这本书的前景有什么看法 ,认为它能火吗?
《黄花赋》会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与认同,因为它展现的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段——推翻帝制的过程,而且是真实可信的,人物描写有血有肉的,正如我对别人讲的:它对以往任何同类题材的作品都是一个颠覆。
7、 听说有人在与作者接触,关于此书拍电视剧的事宜,对此您有何看法?
有人对改编成电视剧感兴趣,我正在接触中。
8、 网友中有人拿《黄花赋》与前阵子央视播放的电视剧《走向共和》进行比较,您认为有可比性吗?他们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您个人更偏好哪一种类型的历史剧呢?
《走向共和》是商业片,同《黄花赋》无可比性!
我的观点已很明确,就不多讲《走向共和》了。
《黄花赋》反映的是变革中的中国,有人说同现在有很多相似之处,能引起人很多反思和思考,一个民族不能停止思考,而《黄》正是向人们提供了思考的元素。所以,我是偏好这一类历史剧的,有人问,中国将向哪里去?我想加上一句:作为“民族脊梁”的文人,又向哪里去呢?
正如同有人讲的,现在是院士争着当官,而官们又争着当院士,批量生产的“博士”、“博导”满天飞,过去有一句笑话,说几块石头掉下来,砸中七个人,其中六个是经理,现在可以改为七个被砸的人中间有六个是“博士”,这不是笑话,凡是官,几乎都要弄个学历,本科嫌低了,要弄研究生,硕士不行弄博士,其实连通顺的文章也写不下来,所以现在一提“博士”,反倒成了“无知”的代名词。因此在这里我仍然要大声感谢石之轩这具有真知灼见,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如果说中华民族没有希望,那也是前一类人太多太泛滥了,如果说中华民族有希望,就是我们的社会还有石之轩这样的人。
昨天同石之轩通话,他讲在论坛上有人因为他提出了“如果光绪实行君主立宪,中国应当不会走向日后的分裂与军阀混战”,而骂他是“满清的走狗”。我听完后哑然失笑,这同“白猫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白猫黑猫论”在那种只讲阶级斗争的年代提出来,确实能让人心中一亮,但几十年过去了,有许多人却开始了对这句话的深刻思索,同样,君主立宪还是革命的问题,不能只站在狭隘的立场来看,这同民族矛盾(例如中日问题)完全是两回事,那么1912年以后连续几十年的国内战争,几十年的专制独裁,又做何解释?所以说,不能扼制人们的思考,有一句话叫“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也不能“人类一思考,上帝就烦恼”,缺乏理性思考,抛弃深刻的人文观念,把自己变成一只“经济动物”,从而导致物欲横流和末日心态,在灯红酒绿和贪欲中走向生命的尽头,难道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伊甸园”吗?我希望《黄花赋》能让所有读到它的人有所启迪。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尘世谁识《黄花赋》,读罢掩卷泪满襟
作者:江湖痴客
朋友几次向我推荐过这本书,这几天终于抽出点时间看了,只看了前十章,我就被震撼了,糟糟懂懂的说不出话来,我不知道该怎样说话,我不知是喜悦还是悲凉,只是感到激动不已。书中的人物,书中的情节,以及编织人物与情节的文字都是我前所未见的,随着文字水一样的流淌,我感觉我进入了一个绚烂、喧嚣、充满了力感和美感的历史时空之中。那个时空的张力如此的强劲,强劲得使我血脉贲张,便欲纵声大呼。
我忙搞来了《黄花赋》,用了两天一夜的时间,我读完了这部巨著。沉默了一会儿,徘徊了一会儿,我觉得我必须说些话,于是,我就写了一下这些文字。
《黄花赋》中形象饱满、有血有肉的人物超过一百多个,慈禧、光绪、荣禄、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黄兴、袁世凯,这些平日里需要远距离遥望或者仰视的大人物,在书里忽然被直接拉到了眼前,我能看清楚他们谈笑时脸上微妙的表情,能感觉到他们大怒时胡须颤动的微响,过去在教科书中在影视剧中在其他书中对这些人物的刻板印象一下子被打破了,这些人一个个活了过来,活灵活现,各具妙姿奇态。素以强悍恶毒著称的慈禧在洋兵攻向北京时,也会像一般的老妇人那样哀哀痛哭;素以开历史倒车著称的袁世凯,原来却是个机巧百出能力极强的惫赖家伙,偏偏这家伙又极爱面子极爱人才;卖国贼李鸿章原来竟是那么傲慢睥睨一切的人物。这些个人物在百年前的那个时空舞台上,尽情的表演,将他们的智慧、勇气、强悍、毅力、刻毒以及雄才诡计或者伟岸博大表演得淋漓尽致,他们各自以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来演绎这段历史,无怨无悔,演绎出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将晚清年间的激荡风云逼真如画的托了出来。
《黄花赋》的故事也极为引人入胜,可以说每看一个小段就有峰回路转美景无限的感觉,我感觉作者大量借鉴了《左传》的叙事手法,文字干净利落得找不到一句可有可无的话,更难得的是作者对人物不做一句褒贬,他只通过故事将人物活生生的摆在读者的面前,褒也罢、贬也罢、爱也罢、恨也罢,全凭读者自我的感觉。当然,在很多场合作者对人物也进行调侃,在调侃之中也涵容进作者的某些感慨,但这些调侃除了增加可读性和趣味性外,对人物本身没有褒贬的意思。比如写李鸿章访美的这一段:
李鸿章便趁机批评美国前几年就兴起的排华政策。当时美国社会排挤华工,以爱尔兰人代替。李鸿章说:“华工不论是技术还是工作态度,绝对比爱尔兰工人好!”
这时李鸿章正在费城访问,当局格外巴结,说中国的贵人喜欢坐轿,于是,在李参观工厂或名胜时,就不用马车了,专门搞了一顶豪华轿子让李鸿章坐。不巧的是抬轿的四个人全是爱尔兰人,他们听李鸿章说华工比爱尔兰工好,心中气愤,便约好一齐罢工、不抬轿子了,以示抗议。
李鸿章心中不快。但马上就有一帮华人主动来抬轿子,李鸿章又高兴起来了。这些华人以能给李鸿章抬轿子为荣,中国人的抬轿技术自然是最好的,大家满脸自豪、浑身是劲,将李鸿章抬得舒舒服服、飘飘荡荡、晕晕乎乎。轿子一抬却抬到了费城的唐人街上。
李鸿章忽然眼前一亮,放眼所见,全是中国式的建筑,黄面孔、黑头发,华人来来往往,一街两行几乎全是中式餐馆。为欢迎李鸿章的来访,餐馆的门首全插着美国的星条旗和大清的黄龙旗。
李鸿章大喜,停下轿子与华人见面。整条街上的华人乐疯了,一齐涌了过来叩见故国来的大官。
李鸿章在异国他乡见到这么多华人欢迎自己,心中激动,眼眶中湿润起来。
众华人欢天喜地,向李鸿章介绍唐人街的情况。李鸿章被他们的情绪感染,就笑问:“你们大家开餐馆,饭菜还是中国的口味吗?”
众人大笑,就说:“请中堂随便进个馆子品尝,绝对正宗的中国口味。”
李鸿章掀髯而笑,说:“出访了八、九个月,吃腻了西餐,还真想尝尝中国的饭菜!”
于是抬脚进了一家门脸儿看起来稍大点的餐馆,众随从自然在门外侍候。这家餐馆的老板兴奋不已,立刻指挥厨师工作,做了最拿手的几十个菜,一个一个端上来请李鸿章品尝。
费城的洋人们听说李鸿章在唐人街吃中餐,一个个惊奇不已,便呼朋唤友也涌到唐人街来看,进不了餐馆,他们就在门外、窗外探头探脑往里看,看见李鸿章笑眯眯吃得好不惬意,便猜想那菜一定很好吃,于是忙向旁边的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