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长安大道连狭斜-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寒。”不想唐玄宗见了,也题诗于后,进行驳斥。薛令之看到皇帝不高兴,自己一生气,干脆谢病东归,又命当县令的儿子一起挂印弃官,爷儿俩一起步行返乡。不当干部,不拿工资,回家耕田读书去了。   

  贺知章因为洒脱的个性,年纪又长,大家对他很敬重,平日的生活还算过得去。   

  日子过得好好的,贺知章又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辞去官职,告老还乡做道士。作为一国之君又是学生家长的唐玄宗,面对这个历经四朝的元老,惊诧得说不出话来。老先生学问高,脾气倔,皇帝拿他也没办法,只得朱笔一批,同意。又问他,还有什么要求,贺知章说,我回去之后想成为一名道士,将旧宅作为道观便可,名曰千秋观,只乞鉴湖一角方圆数里为放生池。这样的要求,随即得到了满足。贺知章开始欢欢喜喜地吩咐收拾行囊,安排他的回乡行程。   

  不过贺老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不满权臣宰相李林甫专权。贺知章所欣赏的张说、张九龄这样有知有识的宰相,都已相继过世。朝廷里的许多人事变革,他已经不太能够适应。对于李林甫,贺知章表面上客客气气,但对于其所作所为,内心里是不能忍受的。加上年事渐高,体力不支,回乡对他来说,也是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使然。也许,他对盛世唐朝的日渐式微已有所感觉,想到那个随时可能到来的恐怖时刻,所以选择逃避?   

  公元744年正月初五,一场隆重盛大的送别仪式在唐玄宗的亲自主持下进行。王公诸臣,太子百官,咸集而来,为贺知章举行欢送的宴会。席上,唐玄宗亲做诗文赠别,一句“群僚怅别深”,引来多少欷?#91;感叹。贺知章“文辞俊秀,名扬上京”,颇受朝臣上下敬重,虽平日开朗狂放,放诞不拘,想必在那样的场合,也一定深受感动,老泪含在眼里,不能抑制吧。   

  李白也来了。贺知章对他有知遇之恩。李白比贺知章小四十多岁。想当初,李白刚来到长安,属京漂一族,无依无靠,无官无名,贺知章礼贤下士地去拜访他,并且直呼他为“谪仙人”。诗仙之号,从此不胫而走。除了文章,李白还是贺知章一个重要的酒友。有一次,两人见面,贺知章身上无钱,一时高兴,竟解下随身佩带的金龟换酒。李白在长安的成名入仕,离不开贺老的提携与帮助。贺知章的别去,是李白所不愿意看到的,他无论如何也得来,今日一别,怕是诀别了吧。就在贺知章离开京城的那年春天,李白也决定离开京城,继续他的交友游历生活。一个志在拥有波澜壮阔的生命历程的人,不会轻易停止上下求索的脚步。时隔多年,李白再次对酒思人,发出“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的感叹,忘年之交的快乐时光还能再来吗?金龟换酒,只有一次,只在贺知章与李白这样两个阅世如品酒的狂客之间,才会自然地发生。   

  脱下官服换道袍,少小离家暮年归。山一程,水一程,贺知章一路走,一路看,恍恍惚惚。数十年的风雨人生,终于换来晚年的澄明清静,与世无争。看不够的风景,看不够的乡村野趣,春日晴和,绿柳挂在枝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他是百看不厌。只是,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千盼万望的故乡,怎么还没到呢?          

▲虹桥▲书吧▲BOOK。▲  

第30节:贺知章: 风流贺季真(3)         

  到了,终于到了,旧居近在眼前。他趋步前行。多少次的梦回故里,这次终于变成现实。房还是那座房,青砖黛瓦,水还是那一泓水,波平如镜。最是那吴侬软语的乡音,一语击中心头。一群娃娃欢蹦乱跳地奔走嬉戏,忽地看见一个仙风道骨、笑容可掬的白胡子老头出现在面前,跑上来问,您这是从哪儿来呀?贺老先生被这一问,弄得多少有些哭笑不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不能不佩服,这位离乡数十载的朝廷高官,在回到自己阔别多年的故乡,仍然能够克制住内心的紧张与激动,来一次最后的幽默。一句“笑问客从何处来”里,埋伏着多少的惆怅?一句“近来人事半消磨”里,藏匿着多少的玄机?他不肯说破,儿时游玩嬉戏的镜湖,随风漾起一浪浪柔波,像母亲绵软的手,安抚着一个风烛残年的老道士。   

  可惜这人间晚景,贺知章不能安享了。回乡不久,他便枕在故乡的一湾湖水中,安然睡去。贺知章一生,风流倜傥,李白称他“风流贺季真”,好友张旭说他“贺八清鉴风流千载人也”。在我以为,贺知章是个不折不扣的老顽童,心态之好,非同寻常。在唐朝诗人中,像他这样个性张扬、一生顺遂地活到八十六岁,几乎是个奇迹。   

  若干年后,他曾经的学生、执掌唐室江山的唐肃宗李亨,在“安史之乱”稍平之后的某日想起当年陪伴他一起读书的贺老师来,做出“器识夷淡,襟怀和雅,神清志逸,学富才雄”的肯定性评价,下了一道圣旨,追赠为“礼部尚书”。此时的贺知章,在镜湖边上已经长眠十多年了。算起来,追封的那年,老顽童正好一百虚岁。         

BOOK。▲红桥▲书吧▲  

第31节: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1)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沿着唐诗的河流溯源而上,你一定会遇见这样一位诗人。他只留下了两首作品,其余诗作散失殆尽,其中的一首《春江花月夜》,成为千古吟诵的佳作,有“以孤篇横绝全唐”之誉。张若虚的身世像谜一样不可考,可考者,只有这首洋洋洒洒、情愫延绵、一唱三叹的《春江花月夜》。正是因了这首诗,张若虚在仅有两件作品存世的情况下,仍然被公认为中国最优秀的诗人之一。   

  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诗二首。   

  ——《全唐诗》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大约是诞生于一次文友聚会。在一个温暖晴和的春天,在一片阔大无垠的水面上,花香四溢,月上中天,张若虚和朋友们的酒宴也开始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传世之作常常离不开良辰美景、美酒佳肴和知己好友。设若无良辰美景相对,何以有惊人妙语与之相映?无美酒佳肴相佐,性情何以渐至高昂甚而亢奋?若无知己好友在侧,何以有举杯相邀共语之人?   

  雅友之聚,必有雅兴。早在东晋年间,王羲之和朋友们的一次聚会,也曾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一件灿然可观的书法极品。在张若虚的简单生平里,可以发现盛唐时的几位知名大家赫然在列,如贺知章、张旭,皆是杜甫所赞的“饮中八仙”之一,将他们与张若虚并列,可以想见张若虚的才情高蹈出众,笔翰如流。那么在这场酒事之中,席上诸人,定不乏爱好和精通棋琴书画的雅人高士。有时候,三五个知心朋友,一场小小的聚会,就能换来一个难忘的夜晚。而这一个夜晚,或许便诞生出一件流芳百世的作品来。   

  这是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有美酒,有故人,心情自然是畅快的。还有什么可奢求的呢?酒席之上,话题也许会谈到时局,众人不禁舒了一口气,是啊,那段令人提心吊胆、寝食不安的恐怖岁月终于熬过来了。武则天仙逝,唐中宗驾崩,韦后被杀,酷吏锐减,唐睿宗也退位了,执政当家的唐玄宗李隆基正在启用贤人,努力开启一个全新的峥嵘岁月。“米斗至十三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物价很便宜,而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生活很方便,“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刀”,行旅也很安全,这是一个清新怡人的时代。盛唐是一种气象,一种胸襟。海晏河清的日子里,朋友之间的交往开始增多,夜色降临,大家就聚到一起了。   

  张若虚抓住了这个夜晚。这个夜晚似乎只属于张若虚一个人。是在哪里呢?是在一个临水亭阁里吧,或是一叶扁舟之上。这已经无关紧要了。借着一点酒意,大家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随意而轻松。而张若虚的目光,转向四周,落在了更为广阔的时空世界里。春天,长江,花林,明月,夜晚,这五种最为精美动人的意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