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左手翻史书-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方。 txt小说上传分享

欧阳修的“秀才说到兵”(3)
客观地说,《新唐书》并不是实录,而是根据北宋高层的需要弄出来的一部“君子小人斗争史”。《旧唐书》里很多真实的细节,到欧、宋这里全部被过滤掉了。比如,“旧唐”记载魏征善于“纵横术”,而“新唐”为了表现魏征只是愚忠的孤臣,没有处世技巧的成分,干脆把这点删去——欧阳修的思辨方向,确实与孔子相类,都主张把片面的历史事实,作为自己政治主张的图解,不能佐证自己观点的,则“弃之不著”。
  关键是,这样写出来的史书,不是治病的良药,而是兴奋剂,是摇头丸。
  其实,欧阳修的见识并不深湛,而其言辞又因文章之利流行当时。他的东西好读,但是不可用。
  《新五代史》表现了谁的教训
  《旧唐书》和《旧五代史》,都是有严重瑕疵的史书,其突出表现,就是过于注重史料,而没有找出这两个时代的内在规律,不能解释唐朝由治到乱,和五代迟迟不能重建帝国朝仪的历史教训。
  《新唐书》和《新五代史》都是应该修的,欧阳修等也注意到了旧史的问题所在。但是,他们想把《春秋》的路子放在这两部史书上,以“大义”“王道”为出发点去解读纷繁复杂的帝国时代,结论必然是表层的,主观的,唱高调的,理想化的。
  比如,薛居正说五代的纷至而亡是“天命”使然,而欧阳修却说“不对”,他们的灭亡不是天命,而在“人事”。但,那“人事”又是什么呢?他也说不清楚,只能就事论事。
  熟读《新唐书》《新五代史》的宋神宗锐意改革,一味冒进。但是,当他向王安石推荐《新五代史》的时候,王安石很不客气地说:我没有细看这部书,我一翻开,看到满纸“呜呼”,就搁下了。言外之意是:这书里边的高调,并不实用。
  在欧阳修这样的“准史家”看来,做君主的,只要按时上朝、穿点粗布衣服、吃点粗粮、不看戏、不打猎、不过多赏赐后宫、不给太监好脸色、不时关心一下民间疾苦、案子涉及权贵的时候不偏袒他们;做臣子的,只要敢说话、不怕死、不贪污、不拍脑门、心里想着皇上,这就够了。
  那么,天下就没有治不好的。
  可是,他们没有想到,这一切都是表象。作表面文章而不肯改革根本,结果就是一代一代重蹈同样的教训。到清朝时,道光皇帝的勤政节俭,不逊于雍正,国家不是照样败落下去了吗?
  司马光与王安石是政敌,但也不满意《新唐书》《新五代史》。他作《资治通鉴》,是专门给皇上看的政治分析史,里边采用的材料,以《旧唐书》《旧五代史》为准。
  但,《资治通鉴》出来的时候,北宋的大厦已经失去了重心。宋朝人从建立典章制度,到帝王的执政风格,一味与唐、五代反其道而行之,他们干什么,我们就不干什么。
  于是,宋朝没有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却亡于外敌入侵、奸相用事。
  中国士大夫史家的见识,长时间停留在一念兴邦、一念亡国的层面上,这篇《伶官传序》就是如此。后来都到明朝了,方孝孺写《深虑论》也还是未能跳出这个浅表的小圈子。
  一个不能正视历史的朝代,能有什么进步,更遑论作为?宋朝褒贬唐人,却始终不能比唐人有出息,正是因为这个。现代人研究唐史,也多采“旧唐”,而在比较唐宋两朝的时候,则拿出“新唐”,就是因为宋人是五十步笑百步。从他们“总结唐朝教训”的思维方式里,后人能够看出很多宋朝人积贫累弱的自身原因。
  所以,一代代皇帝与大臣,把这样的教训死记硬背,最终也不能有《大宪章》这样的东西出来。那么,国体的嬗变和现代化的开启,就永远不可能来临。北宋那么多的高人大士,明争暗斗了一百多年,始终没有能够拿出一点可以延兴国祚的章程来,始终受辱于他们眼中的“鞑虏”,最终更沦亡于自己的“蟋蟀宰相”。这,不是必然的吗?
  欧阳修作这部《新五代史》,开始是想继承《春秋》的精神,以笔为旗,褒贬古人,达到“令乱臣贼子惧”的效果,其中论赞的成分非常多,因此,王安石说他“满纸呜呼”——欧阳修很自然地重走了范晔“菲薄古人”的老路之后,发现自己的路很难走通。范晔批评东汉,是因为东汉确实是一个病态的王朝;欧阳修批评五代,而五代的出现却有它的历史必然性,其终结自有它的规律所在。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北宋是秀才的时代,五代是兵的时代。欧阳修站在秀才的视角,看五代的军阀混战,当然感到不可理喻。帝王将相眼中的盛世,只是老百姓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帝王将相眼中的乱世,只是老百姓想要做稳奴隶而不能的时代。
  他们的呜呼哀哉,老百姓一点也不会感到共鸣,因为那不过是兔死狐悲。
   txt小说上传分享

蜀汉有双隐形的翅膀(1)
——《出师表》背后的恩恩怨怨
  蜀汉丞相诸葛亮,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专制时代“贤臣”的标志性人物。他的一篇《出师表》写得声如金石,感人肺腑,是一个很重要的缘起。
  后世读书人把此表奉为圭臬,其最主要的原因却还不是诸葛亮文笔优美,或他此后取得过军事政治上巨大的成功,而是他竟然可以这么写,竟然有这样的话语权,一个臣子可以对一个君主以如此真诚的、教诲的语气说话。而且,孔明说出了历代的士人所欲言而不能言、不敢言、不尽言的东西,这又正是普天下把“为帝王师”当成最高理想的读书人所梦寐以求的境遇。
  虚君无为,忠臣用命。这种无形的特质,使得蜀汉这个在当时的三国中最弱小、偏僻的国家,在经济上落后,军事上又没有获得战争利益的状况下,能够立国几十年不灭——翻开历史记载,几乎在这同时,曹魏被权臣篡窃了,东吴被孙权自己虚耗了。看看在魏、吴的两位诸葛亮的本家的下场:族弟诸葛诞在曹魏,为了维护曹氏、反对司马氏而兴兵败亡,被灭三族;侄子诸葛恪更惨,作为吴国的重臣而遭谋害,也被灭三族。
  蜀汉这种特质,在《出师表》的行文中透露得淋漓尽致,所以它是一篇多层意味的,文意非常复杂的文字,是忠臣的自白书,也是老臣的牢骚书,同时又是权臣的政略书。下面,扑就从这三个方面,结合当时的史实,加以分析。
  忠臣的自白书
  龙战与野,其道穷也。止戈为武,有凤来仪。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在西方,古代战争主要是流贵族的血,而在中国,古代战争主要是流老百姓的血。好战者自亡,强国之正道,在于不战而胜。
  既然穷兵黩武不是强国正道,所以历代上《出师表》,一定要首先申明出征的理由。
  蜀汉的出征理由是什么呢?孔明说得非常清楚:不是我要拥兵自重,而是要完成先帝的遗愿,要光复汉室——包括此前平定南中,也一样是基于“光复”的国策。
  后人透过《三国演义》看《出师表》,往往曲解诸葛亮的真意。《三国演义》是小说,小说里病态地拔高孔明的智商,到了“多智而近妖”的程度(主要是毛本《三国》),好像诸葛亮太厉害,不北伐,不打别人,实在是浪费资源、明珠投暗、暴殄天物、美妇偏伴浊夫眠。
  还有人说,诸葛亮北伐是为了功高震主,控制军队,将来自己当皇帝。
  其实,如果北伐成功了(希望极其渺茫),那么诸葛亮受九锡,封王是有可能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因为曹魏强大,蜀汉弱小,加上北伐远征军的补给根本上不去,北伐是没有多少成功可能的。何况蜀汉与孙吴的联盟,只不过是一种战略媾和,名为“平分天下”,实则互相戒备。从刘备败归白帝,直到蜀汉灭亡,蜀汉都在对吴前线设置重兵,修筑工事。蜀汉亡后,果然有吴国来攻,幸好有得力边将防御,才使江州百姓免受兵燹之祸。
  在这种环境下,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很难打破的。蜀汉作为其中最弱小的一方,更难成功。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北伐呢?
  当时蜀汉的战争理念是:三国如果和平发展,曹魏的国力增长速度,会远远超过吴、蜀两方,越不战,实力对比越有利于曹魏;开战越早,反而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这就跟投资买股票买房子,要买涨不买跌是一样的心态。诸葛亮和姜维,都是这种观点的坚持者。费祎并不同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