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左手翻史书-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花黄:即额黄、眉间黄。这种妆扮起源于北周。原来,北周宣帝宇文斌禁止天下妇女施粉黛,除了嫔妃宫女,都得“黄眉墨妆”。这说明《木兰诗》产生年代不能早于北周宣帝末年。但,到唐时花黄已不流行了。
  红妆:姐姐欢迎妹妹,“当户理红妆”。红妆是胭脂,属于施粉黛之列,说明这个姐姐又是唐朝人。
  这么一分析,就彻底糊涂了:怎么一会儿是这一朝,一会儿是那一代?所以,历代人就《木兰诗》产生的年代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说它是北魏时创作的,举黑山、燕山的例子;说是唐朝创作的,就举策勋、红妆的例子。
  创作过程的时代真相
  作为后人,扑对这些考据精深的古人只好礼貌地说一句:你们一开始就搞错了。
  不要忘了,《木兰诗》是一首民歌。最早在南陈时,有个和尚叫智匠,编了一本《古今乐录》,录有“歌辞有《木兰》一曲”。刘宋朝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在《木兰诗》的注解中称“不知起于何代”,意思是没有确切的创作年代。

东边牧马,西边放羊(2)
北朝同一时期的民歌开头用起兴手法,往往异曲同词,如《折杨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当窗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开头的起兴,显然与《折杨柳》同源,再加上诗中的一些关键词和细节,可以证明,《木兰诗》的雏形产生于北朝是无疑的;到南朝梁陈之时曲辞流传到南方,得到记载和整理;到唐朝,有一个叫韦元甫的朔方节度使,在民间又得到这首已经流变了很多年的民歌,再次整理润色出来,很可能还参照了《古今乐录》的版本,于是才有了《木兰诗》最终的版本。
  现代人的歌词里唱“东边牧马,西边放羊”,那么,真实的生活里就不到西边去牧马,不在东边去放羊了吗?这个跟“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一样,也都是互文,是趣味化的铺陈。北朝,是性情奔放的年代,女人牧马、放羊、打仗,都是很厉害的,丝毫不让须眉。所以,木兰的故事,应该有很多的个案为其衍生的素材。
  民歌体裁作品的产生、流传、变化和整理完成,一般都要经历过一个很长的发酵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木兰诗》之中杂糅了各个时代的印记,正是这一文学规律的极好注解。
  举个例子来更好地说明,比如,假设过几天有人要排一部新戏《明英烈》,有这么个细节:刘伯温为永乐皇帝营建北京,二人正在圆明园议事,太子过来参见说:老爸,什么时候带我去打猎?
  于是五百年后,有专家据此考据,并产生了争议:有专家指出,戏名叫《明英烈》,那么应该是清末的作品;可是有的专家又根据“刘伯温为永乐皇帝营建北京”这个根本没有史实依据的故事情节,推测这出戏一定拍摄于“戏说”风流行的2000年左右;还有人根据其中“老爸”这个称呼,推测该戏一定产生于用自己的心得说历史、把经典加以碎片化处理的2006年左右……
  文学作品的年代分歧,一般都是这么产生的。
  《木兰诗》也是这么产生的。
  木兰的“姓”从哪里来
  现在说木兰,就是“花木兰”。其实,在历史上很长时间内,她都并不姓“花”。因为诗里没有提到她的姓,所以《大明一统志》中说,木兰姓朱;《大清一统志》则说木兰姓魏。我们现在的说法来自徐渭徐文长,他的《四声猿传奇》一口咬定木兰姓花。此说随着清代戏曲的兴盛而在民间得以广泛流行,甚至还敷衍出了木兰的阿爷叫花弧,红妆的阿姊叫花木莲,磨刀的弟弟叫花雄,母亲是花袁氏。
  其实,这都是后人附会的,准确地说,是编的。
  木兰是哪里人呢?
  这个问题本来没有意义,但在眼下这个连沙和尚都已经被找到故里的时代,木兰的故乡在何处,确实很可能影响所在地的旅游经济,乃至投资项目,所以这个问题不仅有意义,意义还很迫切。
  过去的说法有——
  元朝刘廷直撰《木兰碑》,称木兰是直棣完县人,《完县志》后来的相应记载也支持这种说法。
  河南《商丘县志》明确记载,木兰为商丘人(还有后代和祠堂呢),而且木兰生日都有,是农历四月初八。
  姚莹《康輶纪行》称木兰是甘肃武威人。
  《大清一统志》又以为,木兰为颍州谯郡城东魏村人(今亳州市谯城区),这个落实到村一级了,而且也有祠堂。
  现在,要让我说,木兰当然是我们东北人!(这当然只是个玩笑罢了。不过也有不是玩笑的成分,木兰是鲜卑人,鲜卑人的故土,则正是在东北。)
  

魏征之后为何再无“明镜”(1)
——《谏太宗十思疏》是应运而生
  唐朝是最好的朝代,唐朝是最坏的朝代。
  说唐朝好的人,是因为有贞观之治,有开元盛世,有李杜元白,有开疆拓土;说唐朝坏的人,是因为有武后干政,有安史之乱,有藩镇割据,有牛李党争,有宦官当权。
  观者往往就糊涂了,因为上述两种观点之中,所说的都是真实的唐朝。
  而这些争议的一个端点,就是唐太宗与魏征的那段对话,以及魏征就此总结出的那篇有名的《谏太宗十思疏》。它透射出贞观之初,面对有唐一朝可能出现的政治走向,太宗君臣做出了哪些准备,以及出现了什么纰漏。
  魏征这个人,堪称隋唐之际最复杂的人物,有着谜一样的身世和个性。
  魏征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隋朝度过的,在唐太宗眼中,他不是新朝人物,而是一个隋朝人。
  魏征又是一个很有江湖气的人,通王霸之术,有纵横辩才。
  魏征从何而来
  魏征活了63岁,38岁以前,他都生活在隋朝。与唐初宰相多出自名门、行伍、富豪不同,魏征出身寒微,从小读书,不治产业,为求生计还当过一段时间的冒牌道士——史上没有他还俗的记载,因为他根本不是真的出家过。
  这中间,小道士魏征喜欢读什么书呢?他十分着意“纵横之说”,也就是《战国策》《鬼谷子》那些著作。这两本书可以对照学习,前者讲事例,后者谈理论。其中,《鬼谷子》的要旨分为三大版块——
  一是翻覆铺陈。就是对同一件事,正说反说都能够成理服人,甚至跑到敌对双方处都能够成理服人。在这方面,苏秦是大宗师,他先设计了六国合纵,又在后期安排同学张仪去秦国搞连横,而加强六国依赖合纵的危机感。
  二是抵戏飞箝。抵戏(实义为“隙”),即寻找君主的思维盲点和心理弱点而选定言辞;飞箝,抛出一个看似不相干的话题,激起君主的注意力和问询需要,然后说服其就范。大家都很熟悉的那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用的是“飞箝”的手段;《触龙说赵太后》则是“抵戏”的手段。
  三是揣摩权断。主旨是利用察言观色而实现心灵感知,做到能够迅速把握君主的思维动向,适时抛出核心话题,促使君主决断;若觉风头不善,则迅速将话题荡漾开去。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是《战国策》里的《吴起不恃河山》与《中射士论伪药》。
  《鬼谷子》原本还有第四版块,叫“转丸却乱”,意思是说客辩士是个危险的专业,一句成了,可致卿相之尊;一句坏了,立遭断头之祸。所以,这两章内容主要讲形势险恶时如何转嫁危机保护自己,脱身灭迹,但这两章失传了。苏秦当年靠纵横术合纵关东,身佩六国相印,但最终身死名毁,大概就是因为没有学到这个法门。历代贵胄、人雄,都不屑纵横之术,一是因为自己本身已经有话语权,二是此术危险极大,而且一旦踏入,即不能脱身,堪称政治学领域的“葵花宝典”。
  观魏征一生沉浮事功,变化多端,其秘要实不出于一部《鬼谷子》。
  魏征术成出山,最开始给武阳郡丞元宝藏当机要秘书。元宝藏举兵归降枭雄李密,李密对魏征很感兴趣,魏征遂献上十条“取天下”的方略,然而李密没有采纳。后来,李密败落归唐,魏征一时没得重用,于是自告奋勇去山东前线,劝降李密前部将徐世绩(评书里徐懋功的原型)。不久,窦建德来攻,魏征被俘,做了窦的起居舍人(专门掌管机密)。窦建德败亡后,魏征迅速回到唐军,投靠太子李建成,被提升为“太子洗马”——这是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